mc绿茶,咱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茶叶
mc绿茶,咱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茶叶?
茶叶的圈子主要存在几个群体,喜欢喝茶,无非是从喜欢茶味开始的,顶多算是一种生活消遣,“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都是生活气息。
至于饮茶久了,生活阅历多了,开始研究茶道,学习茶礼,顺便来点琴棋书画诗酒,这也正常,倒不是装文化,单纯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还有一种禅茶,身穿汉服、棉麻古风装,不仅惜福感恩,还会焚香作伴,这可以看做是一种高雅的仪式感,以上都是个人饮茶之余的爱好,无高低贵贱之分。
大家有各自的看法,也有各自的态度,都有理,也都说得通,所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个选择不同。但对于刚入门的新茶友,可要慎重了,坑是不少的,误区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各种自称专家的茶叶大师、茶艺师、评茶师等,这类人很多,而且十分活跃。虽然茶席摆的精致,泡茶手法好看,但那与茶的本质无关,也与道德无关。
1、对茶的认知:
建议刚入门的茶友,用平常心对待茶叶,就像蔡澜先生所说:“茶是平民的饮品,我是平民,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忘记。”茶并不高贵,生活中的一番鲜味而已,不必太过重视讲究。品茶的时候,希望大家做到客观真实,不必互相瞧不起,喝绿茶多了,瞧不起红茶,无论茶有多好,就是偏执的认为差,甚至转而人身攻击,你这个人喝这个茶,说明你人品不好。这没有意义,素质更重要。至于什么茶文化、茶道,也多了去了,可以加入,但别被忽悠,茶文化、茶道一点也不玄乎,也不神秘,至于我国的“茶文化”和“茶道”,那可真是丑态百出,别被所谓的大师、茶商打着“茶文化”忽悠,茶就是茶,乱上价值的可不是啥“好东西”。当然,如果你喝茶追求的不是茶味,那就另说了,大概率是业内人士。
在茶方面,误区也不少,就拿这个冲泡水温来说,也不知道是谁先提出的,例如泡某某茶要用85度左右的水温。导致现在全网都是一套说法,照搬跟风。茶的制作工艺,杀青和烘焙环节等高温环节,这温度都超过100度,如果茶怕沸水太烫,那这高温工艺怎么说,难道说已经把茶“烫死了”,死茶不怕开水烫?
针对水温,只有沸水才能将茶的香气和内质完美冲泡出来,这样虽然容易使茶汤变浓,但茶味无疑是最好的释放。大家也不必误会,沸水完全可以冲泡茶叶,温度低一些也很好,较低的水温可以降低咖啡碱和茶多酚这类苦涩物质的浸出,也就是可以降低茶汤的苦涩味,尤其针对绿茶。所以,用低温冲泡是完全可以的,但用沸水冲泡也是强烈建议的,并不会烫坏茶叶,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网上所言不可信。
除此之外,用沸水泡茶,其实可以使茶叶的缺点暴露得更加明显,例如茶叶的制作工艺有瑕疵,高温冲泡可以最大程度激发的茶香,这时茶香中如果带有异味,则很容易被发现。高温下,茶的物质浸出速度也会加快,茶汤快速变浓,那么茶的滋味有问题,例如有青味,滋味寡淡有水味,过于苦涩等会被马上感觉到。所以,如果在置购茶叶时,老板用温水泡茶,并嘱咐你也这么泡,不然味道会大变,这可能是在掩饰茶的缺点,提前给你挖好坑。
2、学茶要靠“喝”:
饮茶经验的积累,就是多喝多品,可不要急于求成,也没有捷径可走,这饮茶可不似学习,没有天赋一说。只要肯花心思培养嗅觉和味觉,才能最快程度的增长饮茶经验。越爱饮茶的地区,懂茶的人越多,像福建、广州,这是说起茶,被提得最多的两个地方。茶的制作工艺,山场等知识可能不清楚,但一款茶是好是坏还是能喝出来的。对于喝茶,其实“名产区”,“高海拔”,“名茶树”等概念虽然重要,但无需追捧,一款茶味道好,喝到觉得值就完事了,还是那句话,想喝懂茶,重点在喝,长期喝茶培养,才能快速积累经验。如果喝到了次茶,先别埋怨,先记住这股不好的滋味和香气,下次遇到可以马上判断出来,不掉坑就是了。
3、别跟风,不搞情怀:
“大师制”,“纯手工”,“名茶场”,“古茶树”等,这些给茶附上的概念和情怀,是重点,但不是必须点。这些概念,情怀集于一身,还是无法保证茶是好茶,茶的好坏是原料和制作工艺决定的,制作工艺的重要性远超原料,原料不是来自出名的山场,但制作工艺完美,成茶后的质量可不会比那些名山场的茶差,甚至还要好,此茶是好茶无疑,再说,还有无数不出名的茶山,那里面的茶鲜叶比名山场的还要好。这些概念和情怀,不是好茶的附带,本质与利益有关,无需追捧,更不要跟风,也要小心被忽悠。
4、茶礼:
这里说的茶礼,不是说茶道、茶文化、传统茶礼,而是说的做人待事的基本礼节要到位。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顾全自己面子和素质的做法,去他人家里做客,主人利落泡茶递上,无需行什么扣手礼,简单说声“谢谢”便可以了,这是礼貌。与他人一起品茶时,应该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冲泡别指手画脚,也不要随意贬低人家的茶叶,味道不对自己的口味,那就少喝点,或者跟泡茶人说请泡浓些,不要感觉自己一身优越感。被别人邀请品茶,那得用心去品,别急着下结论,委婉一些,不要“章”口就来:“你这茶就是个屁。”又说脏话又直白,这不是找着不痛快。
以上,也就这些,都是个人看法,大家也无需对号入座,想说啥就说。有帮助的话,也麻烦关注我。
客观公正有用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传承我国茶文化的日本茶道有哪些进步?
唐朝盛世,我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空前强大,茶在唐朝时期飞速传播发展,比屋之饮一词便是形容唐朝的饮茶风气,茶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融入到生活之中。俗话说:“吃茶是和尚家风。”茶道与佛教关系紧密,自古也有“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当时有大批的日本学者与僧侣前往唐朝学习,就像“留学生”一般。我国茶文化、茶种和栽培技术被日本的僧侣重点学习并带回国。
唐朝时饮茶用的是煎茶法,宋朝为点茶法,这两种饮茶方法均传播到了日本,是日本茶道的雏形,明朝时实行海禁,能起到传播效果的也就只有倭寇了,由于传播能力有限,明朝延用至今的散茶冲泡法与各种茶种没有很好的传播到日本,可能有少量传播,不过没啥影响。
虽说日本茶的起源来自我国,不过在后天的发展中,也孕育创新出了自己的茶道,今天简单聊一下日本的茶种与饮茶方法。不涉及到政治和历史层面。
说起日本茶,一般都是绿茶。日本其实是有红茶、乌龙茶和黑茶的,只不过没人在意而已,太小众了。这几种茶叶的原料主要来自两种茶树,分别是中国茶树和阿萨姆茶树,绿茶的原料选择叶小抗寒的中国树种。制作别的发酵茶种,会选择叶大抗寒弱的阿萨姆树种,
也就是说,日本的绿茶都采自同一种茶树,只是不同茶种的制作方法不同。详情见下图:
绿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我国现在的绿茶都是炒青和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倒是也有,不过是按照日本的标志制作,完毕后运往日本。蒸青绿茶正是我国唐宋时期的制茶工艺,也是现在日本绿茶的主要制作工艺。
蒸青绿茶的苦涩之味很重,香味也不如炒青与烘青绿茶高,不过这茶色与汤色很好看,绿得深沉。
一、煎茶:日本煎茶分为普通煎茶与深蒸茶两种。
1、普通煎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茶种。
茶色墨绿有光泽,茶形呈针状。汤色为黄绿偏绿色,清澈通透。香味有少许青气,非常新鲜的茶香,有种清凉的感觉。苦味和涩味较为均匀。
蒸制时间控制在30至40秒的被称为“普通煎茶”。日本各地都有普通煎茶的种植区,其中以静冈县和鹿儿岛县为主。
2、深蒸煎茶:
深蒸煎茶比普通煎茶蒸制的时间更长,使得其茶色、茶汤颜色更深,呈现墨绿色。其口感随着蒸制时间的加长,也得到了控制。在制作中,深蒸煎茶更容易破碎,所以茶末、茶渣较多,这也对茶汤的滋味造成了些影响。
茶汤的颜色为深绿色,浓度较高不清澈,茶香厚重,可能有水闷味,茶的滋味倒是较为温和,涩味比普通煎茶淡一些。
煎茶除了普通煎茶与深蒸煎茶,还有蒸制时间更久的“特蒸茶”。
二、高级的玉露:玉露可是日本茶种排名第一的奢侈品。
怎么说,茶汤颜色应该是淡绿或者淡黄色,清澈度只能说较清澈。玉露茶香有股海苔的香味。品饮时茶香味明显,涩味较少。据说高级的玉露有一股淡淡的甜味。供给玉露原料的茶树栽培的方法不同,在采摘前20天左右,茶农会用帘子等将茶树的树冠遮盖,让其避光,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茶的涩味。玉露的主产区在京都府的宇治和福冈县的八女。
三、冠茶:被物体遮盖的茶树,用其树冠的茶叶作为原料,被称为冠茶。上面提到的玉露是采摘20天前将茶树遮盖,而冠茶是采摘前10天左右将茶树遮盖,所以冠茶既有煎茶的涩味,也有玉露的香气。冠茶的主要种植区在三重县。
冠茶冲泡后茶汤是淡淡的黄绿色,茶香有股清凉的感觉,至于滋味则是香味与涩味都有。
四、“釜香”炒茶:此茶可不是蒸青绿茶,而是炒青。莫慌,此茶便是16世纪传入日本的,多半跟倭寇有关系。开头也说了,炒青绿茶香气最高,所以“釜香”炒茶的香气出众,在我国自然是没啥特色,但在日本可谓是一枝独秀。炒青绿茶没有蒸青绿茶的颜色深,但也有个优点,没有蒸青绿茶那种青草的气味,也没有水闷味。“釜香”炒茶的主要种植区在北九州地区,宫崎县的高千穗和佐贺县的嬉野地区。
至于茶色、汤色、叶形,大家直接看图吧。
五、勾玉状茶叶,蒸制玉绿茶:大正时代末期此茶诞生,此茶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我国出口给俄罗斯的炒制绿茶,用机器做出了这种与我国炒茶差不多味道的茶叶。此茶没有经过揉捻,所以苦苦与涩味较轻。主要种植区在九州和静冈县。
六、抹茶:抹茶就是传承我国唐宋时期的末茶,其本质不是饮用,而是食用。制作工作简单,但加工和冲泡十分耗时。蒸青过后直接干燥,制作完毕后检查茶叶上的经脉去除,随后研磨成粉,冲泡服用。抹茶的方式营养很高的,但味道极为苦涩,厚重,毕竟是真吃茶,日本在吃抹茶时,通常会配上水果。
七、茎茶:茎茶也很特殊,日本的制茶工艺第一步会将原料加工成荒茶,将茶茎和茶叶碎分开,茎茶的内质丰富,有微微的甜味。石川县金泽烘焙茎茶“棒茶”很有名。
八、芽茶:芽茶与上面的茎茶一样,都是在制作工艺中破碎后挑出来的,是茶叶的芽端部分,冲泡后茶汤较为浑浊,色香味都很浓,十分耐泡。
九、焙茶:此茶外形较丑,如同枯枝老叶,但此茶的香气很高,这焙茶是炒出来的,多选用番茶、下级煎茶、茎茶等炒制而成,茶味较淡,有一种煎的香味,茶汤清澈呈现褐色。
十、玄米茶:玄米茶是混合茶,茶叶与炒米的比例为一比一,特点在于炒米的香气和味道,除了玄米,也能用糯米和百米等。
十一、粉茶:粉茶就算是茶渣吧,也是在制作环节中挑选出来的,非常的细小。或者将煎茶击碎。这种茶在日式料理店都能喝到。那种袋泡茶也多是这种茶。这种茶苦涩味道太重,茶汤也非常浑浊,香味倒是还可以,不过蒸青茶的香气咱们国人大多是闻不惯的。
十二、番茶:番茶有很多种,有一般番茶和地方番茶,上图中的茶汤,左边的是一般番茶,右边的是地方番茶。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番茶,例如较有名气的“京番茶”、“美作番茶”。番茶的来源是根据时间定的,有一番茶”、“二番茶”,也有晚茶“番外之茶”、“三番茶”、“四番茶”。最后是日本茶的制作工艺流程:图片不太清楚,我打一下:第一步:荒茶:采摘的茶叶第一次加工后叫做荒茶。
第二步:剔拣:加工完成后,将干茶剔拣为本茶、芽茶和茎茶三种。
芽茶:即是茶的叶芽部分。
茎茶:茶的经脉部分,通常用于做成焙茶。
茎茶可以再次加工成粉茶,也就是破碎状茶叶。粉茶又可以加工成泥粉,更加细小,常用与做成袋泡茶。
说了这么多,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
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
客观公正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品茶叶的滋味需要注意哪些特征?
茶的滋味从爽口度、饱满度、和回甘度三点评断。
爽口度就是鲜爽度,绿茶、黄茶、白茶以鲜爽度为重,主要品的就是鲜爽滋味,如果感觉鲜爽度不够,那自然不是好茶。所以次茶的第一个特征是鲜爽度太差。
茶汤的饱满度分为两点,其一是苦涩滋味的浓度,其二是茶汤的口感。苦涩味与口感是分开的,这点很重要。
次茶的第二个特征,苦涩味过重。有些茶友以为苦涩味重就是茶浓,不一定,苦涩味过重,可能是制作工艺有问题,在高温工序温度过高,时间过久,茶叶焦了,这种茶的苦涩味很重,而且像“狗皮膏药”一样凝聚在口腔里久之不散,那此茶就是制作工艺有问题。所以,茶汤苦涩味重,不一定是茶汤过浓。另一方面,鲜爽滋味重,一定是因为茶汤太浓。
次茶的第三个特征,口感寡淡,下咽有刮喉感。茶叶的口感也很重要,主要用“淡薄”和“厚重”,“顺滑”和“刮喉”来形容。茶汤的茶味充盈口腔,口舌生津,口齿留香,这说明茶汤口感厚,相反的话,口感太薄,这也与制作工艺不到位有关。好茶入口顺滑,次茶的口感辣嗓子,这点过于明显,不多说了,原因同样,制作工艺有问题。
次茶的第四个特征,回甘度低,或者直接没有。回甘度其实有科学的解释,准确的说,回甘度也多与口感挂钩,除此之外,茶叶含有茶多糖,虽然含量十分微小,不过聊胜于无,用粗枝老叶为原料的茶种,含有的茶多糖物质更多,所以回甘更为明显。
客观公正有用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安吉承茗茶场”即可,望大家支持。黑茶的起源在什么时候?
黑茶也有两种,一种起源自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生产制作的绿茶要运往西北地区,路途遥远漫长,为了延长茶的保质期和增加运输量,便将茶叶进行压缩,用蒸制的方法做成团块状茶,边销茶的味道苦涩,味重醇厚,被边区人民喜爱。
四川绿毛茶想要制成蒸压团块茶,需要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成黑色,后来在经过改进,采取了新的方法,创新出了黑四川毛茶的制作方法。
另一种是湖南的安化黑毛茶,在揉捻后进行渥堆,大概进行20多个小时,茶叶的颜色可以变为褐绿带黑色,最后烘干,这种制茶方式起源自十六世纪以后。
两种类型的黑茶本质上一样,只不过后来的渥堆是在湿堆做色工艺上进行的革新,更加快速。
在记载中,十六世纪安化黑毛茶没出现之前,黑茶指的是四川黑毛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神宗赵顼熙宁(公元1068至 1077年)年间,十六世纪之后,黑茶指的是安化黑毛茶,还有其加工后的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等。
关于茶叶绿变黑的制作工艺,各地叫法不同,四川叫做色,湖南叫渥堆,湖北叫转色,本质上是一样的。
说了这么多,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茗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请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
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
客观公正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你会怎么控制自己的体重?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重点,将不是如何分析减肥方法,以及控制自己的体重。
而是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胖起来的经得起推敲的真正原因。
自然,我的回答也许同样或遭到质疑,但自己认为这是目前能够站得住脚的答案。
然后请题主根据原因去寻求控制体重或减肥的方法。
节食+运动=瘦身?曾经,自己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坚定不移的认为,肥胖的原因就是好吃懒惰不运动。
而且,也坚定不移的认为,要想减肥的话,那自然应该是少吃,多运动,且坚持。
也相信,太多的人和我一样,也去这么做了,至少严格的节食,按照规划进行运动,也许还坚持了一段时间,一个月,几个月,甚至几年...
但,如果拉长时间去梳理,你会发现,十年前像自己一样采用节食+运动去减肥的人,大多数人并没有瘦下来,至少没有瘦到原来设计的那样多,甚至更胖了。
包括美国的权威营养机构也出具过这样的膳食营养计划,就是建议想要减肥的人严格的控制热量摄入,以及保持同样的运动量,经过不下2万人的跟踪统计表明,2万人的减肥计划,大多数人也像自己一样失败了。
其实,权威机构倡议的控制热量摄入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运动量的减肥计划,不但是美国,在全球的其他国家也同样基于同样的理论进行了类似的设计,然而不出意外的是,凡是采取节食+运动的减肥方式的人,几乎都失败了。
有的人,不但没有减肥成功,反而发生了带来了其他的问题,譬如月经失调、皮肤变得很粗糙,没有光泽、没有血色;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头晕、恶心、干呕,精神涣散,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心情时好时坏,情绪极度不稳定等等。
似乎,节食+运动的减肥道路走到了尽头。
让人们也怀疑起肥胖的原因就是好吃不运动的理论。
不久,就有专家和研究者提出了其他肥胖的理论。
譬如,像我在微头条分享过的肥胖的原因不是摄入过多的热量,而是饮食机构的改变。
那倒是导致肥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肥胖基因说——出生那天,就决定你是不是肥胖类型鉴于有些人不管怎么吃,是不是爱运动,却从来没有胖过,几十年一直保持苗条身材。有些人严格节食、大汗淋漓的跑步(现在我们知道这么做是不会减肥成功的),也还是瘦不下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从基因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基因决定的,一开始,人体的基因就决定肥瘦体质,也决定了肥胖的类型。
东方人受到肥胖基因影响所产生的肥胖类型主要有5种,分别是脂质型肥胖、代谢型肥胖、碳水化合物型肥胖、脏器型肥胖和下半身囤积型肥胖。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基因是稳定的,一般不能改变的,但针对基因表现出的不同特性,趋利避害,能让减肥效果更明显,趋向瘦人体质。
基因肥胖类型一:脂质型肥胖。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脂质”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饮食上偏爱口味比较重的食物,容易出现肚腩大等情形。这种类型的肥胖想要瘦下来,重点在于避免高盐饮食和减少动物性油脂的摄入。
基因肥胖类型二:代谢型肥胖。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脂肪燃烧”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这种类型的肥胖脂肪顽固性强,脂肪易堆积在臀部及大腿外侧皮下,需要配合运动提高基础代谢率,才能获得良好的减肥效果。
基因肥胖类型三:碳水化合物型肥胖。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内脏醣类”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这种类型的肥胖容易在腰部、腹部堆积脂肪,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不足,吃主食发胖的情况特别明显。
基因肥胖类型四:脏器型肥胖。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内脏脂质”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这种肥胖类型与碳水化合物型肥胖相似,都容易在腰部、腹部囤积脂肪。区别在于,脏器型肥胖囤积的脂肪不一定直接表现在体外,有可能看上去只是有点突出,但内脏脂肪的囤积情况较严重。此类肥胖要尤其小心对油脂的控制。
科学家还发现,拥有黑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变异者,会比其他人更偏爱吃高脂肪食物。一个实验结果显示,有MC4R基因变异者吃进高脂肪料理的比例,比瘦子高了95%,也比没有MC4R基因变异的胖子高了65%。
所以有MC4R基因缺陷者,可能偏好高脂肪食物而不自知,以至于容易摄入过多热量造成肥胖。
到2004年,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有超过425种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人类的肥胖。这些基因会编码某一种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作用。
有些基因会影响食欲,比如神经肽、瘦素、黑皮质素受体-4;而有些基因则会影响热量的消耗,比如线粒体解偶联蛋白-1等;有些基因则是会影响代谢,比如肾上腺素能受体β2等;还有些基因则会影响脂肪的生成,比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等。
瘦素——食欲控制说话说,1997年,巴基斯坦有一对严重肥胖的表兄妹——8岁的女孩体重86公斤,另外一位10岁的男孩体重为115公斤,他们无论怎么吃,都觉得吃不饱。
于是,剑桥大学欧拉希里教授研究组给他们做了临床血液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孩子都缺乏瘦素(leptin)。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所分泌,是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也是人体第一种被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
瘦素会与下丘脑区沟通,被认为是一种饱食信号,它可以透过刺激饱食中枢让人觉得吃饱了,进而调节摄食量。这对表兄妹因为基因变异,瘦素分泌不足,感觉永远吃不饱,当然就导致了肥胖。
人体内的瘦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过量地进食,进而造成肥胖。而基因的缺陷,是影响瘦素分泌的主要原因。
肠道菌群说——能够导致人肥胖的肠道细菌有研究认为,藏到菌群的结构或菌群图谱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系赵立平教授通过临床实验发现“阴沟肠杆菌”是造成肥胖元凶之一。
2013年9月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文献报告也证实肠道菌与肥胖相关。
饮食结构说——低胰岛素饮食减肥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认为,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成为人类主要的饮食机构组成部分后,肥胖就成为人类的死敌之一。
人类学和人类社会学的研究同样表明,凡是饮食结构低碳水或无碳水化合物的民族、部落人群,他们 肥胖比例都极低。
再后来的研究发现,他们内体维持着比较低的胰岛素水平,这也许是他们少有肥胖的核心因素。
自此,低碳饮食减肥法、生酮饮食、轻断食和断食减肥,就风靡的走向世界。
祝愿每个大胖子,都能健康的瘦下来。
最后感谢题主邀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