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简介,喝茶如何泡茶比较好
茶道简介,喝茶如何泡茶比较好?
泡茶有讲究,并非是表面上的那一套,茶礼除了好看,雅观,也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无论是温杯,还是洗茶,都是为了泡一壶最好的茶汤。就连这注水也是有讲究的,一直有悬壶高冲一说,但此方法却并不常见,相反,饮茶多年的老师傅往往是采用“底就”的方式注水泡茶,那个方式好呢?
向茶杯或者茶壶注水时,有意的提高煮水壶,水柱从高处落下准确落入杯中冲击茶叶,这便是悬壶高冲,啥,你要说倒歪了咋办?那估计耳边都是被烫的嗷嗷叫的声音。不要为了高而高,沸水很危险的哦。
至于悬壶高冲的意义。一是为了美观,提高艺术氛围,这也是最主要的意义,通过倒茶时身形的变化和水柱的变化,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氛围。这里转转,那里跳跳,是蛮好看的。
除此之外,二是对泡茶有所帮助,水冲高处落下的过程中可适当的冷却,降低些温度。从高处落下的冲击力也可以使杯中茶叶翻动,茶叶浸泡均匀,充分与水接触,可以加快浸出茶汤。
看到这里,这“悬壶高冲”是蛮好的冲泡方法呢。其实不然,众多的茶大师都说过泡茶不宜采用悬壶高冲。
首先,悬壶高冲讲究一定的技术,持壶倒茶之人一定要稳,经验要足,不然很容易被烫伤,不仅自己危险,旁边看茶的茶友同样很危险。而且没有几年功底和训练,悬壶高冲时的动作跟只猴一样,十分难看。
其次,沸水从高处下落,冲击力很强,虽然可以使茶叶翻滚与水充分接触,加快出汤速度,但会使茶汤汤感粗糙,也会让茶不耐泡。
简单来说,悬壶高冲相当于砸茶,举得越高,砸的越狠,而茶被砸之后,冲泡的味道会有少许变化,如冲泡单丛茶,茶汤的味道会有少许苦涩之味;红茶会有酸涩之味;绿茶更为细嫩,被砸之后茶汤会显得浑浊,滋味也会有稍许苦涩。绿茶是要分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的茶叶,可见其讲究了。
举个例子,用悬壶高冲和沿杯壁注水两种方法冲泡绿茶,沿杯壁注水冲泡出的绿茶茶汤清澈,滋味较为适中。而悬壶高冲泡出的茶,汤较为浑浊,滋味也更浓一些,当然,这需要大家细细品尝。如下图:
既然悬壶高冲不适合咱们平常泡茶所用,那么下面的这四种泡茶方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单边定点法:字面意思,就是向茶杯内注水泡茶时,水壶的嘴要低,对着茶杯的边缘的一个点注水,水流不宜过急。单边定点法比较适合出汤较快的茶,如碎茶等。
二、环绕法:环绕法就是注水时沿着茶杯杯壁转圈,边转边倒水,用水流冲击杯壁,而不是冲击茶叶本身。同时,要注意出水的速度,出水快就转快一些,出水慢,就多转几圈,大家自己把握。这种方法适合比较嫩的绿茶。
环绕法与单边定点法本质上相同,均为避开水流对茶叶的直接冲击,降低壶嘴,沿着杯壁注水。只不过一个移动注水,一定原地不动注水而已。
三、中间定点法:中间定点法就是注水时壶嘴压低,朝着茶杯正中间一个点注水,虽然直接冲击了茶叶,不过因为低,冲击力并不强。
四、螺旋法:螺旋法比较有意思,操作简单,也非常美观。注水时,压低壶嘴,先定点在茶杯中间,开始注水后,开始环绕着茶杯边缘转一圈,最后在转回到,茶杯中间定点的位置。
第一泡冲泡茶叶时,适合使用单边定点法,茶汤不会太浓,一泡过后,后续会越泡越淡,便改用螺旋法或者中间定点法,更有利于冲泡出茶味。
如果要洗茶,那单边定点法不太实用,因为干茶会飘起来,一部分遇不到水,洗不干净,这时用环绕法或者螺旋法更为合适。
这次与大家分享的这几种泡茶方法,没有那种更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冲泡方式,大家活学活用即可。
文章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承艺茶叶官方账号”,往期内容请在我的头条号中观看: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
浏览器直接搜“承艺 茶叶”即可,望大家支持。中国茶的发展简史是怎样的?
老百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发现茶树了,最早是出现记载在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同时在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所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历史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跟随时间朝代的步伐,一起来看茶在每个时代发展的情况吧。
一、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
在这个时间段,其中记载的就有蜀人王褒。其所著的<僮约>就有记载"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这里的武阳就是如今的四川彭山县,这点就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就已经开始产茶了,并且已经可以批量制作茶叶,在社会中的使用以及十分广泛,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同时有可能也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二、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从而导致人口的大迁移,特别是在秦国统一之后,这使得四川对茶树的栽培以及制作技术,随着人口的分散迁移,把这些带到了全国各地,使得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四川的茶树就已经传播到江南一带了。
三、两晋.南北朝(265-587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茶的产量以及普及度已经非常广了,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乃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可观程度,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不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当茶叶成为商品之后,这个时代对茶的研究就更深刻了,从而在采制以及工艺上给茶叶分三六九等,上等茶就会被作为贡品,这里就属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为记载。
这里不得不说的茶可以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是提成坐禅的,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还可以驱睡,故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所以很多的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唐。
这个时候的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五、元朝。
这个时代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六、明朝洪武元年。
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七、清末。
在清末时期,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好了,以上这些是与大家探讨的关于“中国茶的发展简史”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的相关茶知识,请【关注】吴本山人头条号,每天分享茶知识,与茶友共同成长。
欢迎转发,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其实清代官制基本承袭于明朝官制,但是在明朝官制上清代也做了调整,下面就来主要说一说清朝的地方官僚体系职务和品级。
制台就是总督,这个职位是清代封疆大吏制台就是清代的总督,比如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等等这些职位,这些总督下属一般都会尊称为“制台大人”,所以总督在民间也被称为制台。
总督这个职位也是始于明代,在明代景泰帝时期曾经设立总督,明朝著名的忠臣于谦就是第一位总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之时,于谦拥立明英宗之弟景泰帝朱祁钰即位,景泰帝就封于谦为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一切事物,这算是明朝第一位总督出现。
但是在明代最初总督和巡抚都属于不长设的官职,也就是非定制官职,遇事才有总督,事后则撤销这一职务,到了明中期之后,总督算是成为定制官职,比如蓟辽总督袁崇焕等等,明朝时总督素有“文帅第一重任”之称。
到了清朝总督则成为了清朝地方九大封疆大吏之一,在清朝总督是几个省之内最高军政长官,掌握两个省或多个省军政大权,但是相比于巡抚,清代的总督更加偏重于军事管理,但却是文官。
清代总督官级为正二品,按文官级别走,但是清代武官级别都很高,就拿提督(相当于现代省军区司令)来说,提督掌管一省军务,但是提督的官职确实从一品,而作为从一品的官员,各省提督却需要受正二品的总督节制。
因此为了凸显总督的身份地位,清代的总督一般都会在中央兼任六部尚书的职务,这样一来总督的官阶就变成了从一品,和提督对等,就可以约束节制提督了。
清代总督所管辖区域也不完全是定制,而是根据皇帝对这个人的信任和喜爱划分区域,比如雍正时期的闽浙总督李卫。
李卫在雍正时期出任闽浙总督兼署刑部尚书,属于从一品官职,按照李卫的职权来说,他所管辖区域就是浙江和福建两省军政大权,但是雍正时期两江总督范时绎因为对文字狱督办不力,被雍正撤职,于是雍正将两江三省即江西、江苏外加安徽三省划入李卫的职权范围。
也就是说江南五省军政大权全部归李卫节制,也使得李卫成为清代历史上权力非常大的总督之一,李卫当时虽然叫浙江总督,实际就算是江南总督了,他实际权力是管辖江南五省军政大权。
还有再比如雍正还独立开设了一个鲁豫总督的职位,在雍正之前是没有鲁豫总督这个职位的,雍正专门为他信任的大臣河南巡抚田文镜开设这个职位,田文镜在河南推行雍正新政十分给力,是雍正的得力助手,所以雍正破格为田文镜设立了鲁豫总督。
雍正将河南全省外加山东地区划归给田文镜,而让田文镜成为了鲁豫总督,田文镜去世后这一职位就被雍正废除了,可见总督这个职务还可以根据皇帝喜好和当时局势变换来随意调整。
总督这个职务也没法类比我们现代的官职,如果有一比的话,那就是我们建国初期六大局第一书记可以与之相对应。
所以说总督是清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虽然官级不是很高,但是权力很大,掌握多个省份军政大权,往往出任总督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抚台就是巡抚,相对于总督,巡抚偏于处理政务巡抚这个官职其实是始于南北朝时期,但是在明朝之前,各朝各代的巡抚都不是定制官职,属于不长设官职,也是和最开始总督一样,遇事则设,事后则撤。
同样和总督相似,巡抚也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才正式设为定制官职,到了清代时期总督和巡抚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所以巡抚一般和总督并称为“督抚”。
总督和巡抚其实没有从属关系,属于并行制,总督名义上是管理数省军政大权,其实偏于军事,而巡抚相较于总督,则是偏于管理民政。
在清代巡抚是从二品官阶,还是清代武将职级较高,一省最高军事长官提督都已经是从一品了,而且布政使也是从二品,但是一旦遇有紧急事情,不管是提督还是布政使都要受到巡抚节制。
所以为了平衡职级,巡抚一般在中央都兼任六部侍郎的职位,虽然六部侍郎也是从二品的官级,但是两个从二品一兼就变成了正二品职级。
因此虽然总督和巡抚没有从属关系,但是从官级和权力以及遇事的调度来说,总督都是要比巡抚高一些。
但是清代为了避免一山二虎现象,总督和巡抚的治所一般都不在一个地区,就是为了区分开来,总督尽量不插手各省政务,而各省政务还是以巡抚为主。
清代的巡抚可以相对为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所以说这个职务在古代是权力非常大的地方高官。
但是不要以为各省总督和巡抚不受监管,权力很大,其实他们也是受到朝廷监管,在清代各省分道设巡按御史,就是专职用来监督各省从总督巡抚到知府知县的监察职务,除了固定的巡按御史,清政府中央每年不定期还会派遣都察院的公差御史巡视各个省份。
所以说在清代总督和巡抚也并不是权力泛滥,也是受到御史监管。
藩台就是布政使,相当于一省之内仅次于巡抚的第二把手藩台就是布政使,也被称为藩台,这个职务的权力也是非常大,主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大全,在明朝初期,布政使就相当于一省的最高长官,因为当时巡抚不是定制官职,所以省内以布政使权力最大。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和清代,巡抚成为固定官职,布政使则成为了一省第二把手,如果把总督算上,那布政使就属于第三把手了。
布政使主要职能就是负责一省民政和财政,布政使的官级非常高,在清代布政使一般是从二品或正三品,和不在中央兼职的巡抚是几乎同一级别,但是巡抚通常都会在中央兼职,所以级别和地位还是要高于布政使,而且巡抚有兵权,权力也比布政使更大。
明朝时期布政使权力相当大,说这个职位是一省省长也说得过去,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巡抚出现,布政使权力就有所下降,但是明朝时期巡抚和布政使没有从属关系,权力属于平行,类似于清代总督和巡抚的关系似的。
但是到了清朝以后布政使正式定为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尽管一省实施政令还是以布政使为主,但是布政使必须上报总督和巡抚,由他们层级上报中央才行,所以清代布政使的职务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所以说布政使就相当于一省的第二把手,算总督的话就是第三把手,也算是地方高级官员,权力比较大。
臬台就是按察使,相当于一省之内的第三把手臬台就是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刑法之事以及兼署一省的吏治考核。按察使这一官职是由最初的宋代提点刑狱司而来,就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面中国法医学鼻祖宋慈就是这个职务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到了明朝之后,明朝初期将一省军政法三权分立,一省之中有都指挥使,主管军权;布政使主管财政和民政;按察使主管刑法和吏治。明朝中后期又出现巡抚统一协调这三大职权。
到了清代以后,清朝将巡抚设为一省最高长官,废除了都指挥使,改为提督管理军事,布政使和按察使职能不变。
所以按察使在一省政治上抛开主管军事的总督和提督,这个职位算一省之第三把手,仅次于巡抚和布政使之下。
在清代按察使为正三品官职,和布政使官职几乎相等,也是一省的高级官员。用咱们现代的官职对应,那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兼省长法委书记。
道台就是道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属官道台通常指的就是各省道员,清代一省有巡抚总管一省事物,布政使和按察使帮助巡抚分管具体事务,那么也不能就累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个人啊,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是巡抚的属官,那么他们底下也是有属官的,那就是道员,也称为道台。
道员的官职品级跨越比较大,具体要看是管什么事物的道员,在清代道员一般官级为从三品到从四品。
布政使属官分为左右参政道和左右参议道,参政道道员品级比较高,是从三品官级,参议道品级相对较低,是从四品官级,到了乾隆朝时期,乾隆废除了参政道和参议道,统一为正四品道员。
按察使的属官道员一直都是正四品官级,所以外加布政使下属道员后来也都改为正四品官级,因此清代在乾隆时期之后道员官级一般都是正四品官级,道员的官级也就比知府还高一级,所以清代道员地位在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清代的道员官职也基本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各省厅厅长。
府台就是知府,一府之中的第一把手府台就是知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长兼市委书记,是一府之中的第一把手。
清代的知府一般都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不算,顺天府和奉天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所以这两地的知府比一般知府官位高两级,这两个府尹都是正三品官职。
再多说一句,在清代知府还有两位副手,分别是同知和通判,同知是正五品官,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名义上就是知府的副手,辅助知府处理政务。
通判是正六品官,相当于按察使的职能,属于主管一府的诉讼、刑法和治安,同时别看通判官职比知府和同知都低,但是通判有权力监督知府和同知,所以说通判官职虽低,但是权力可不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市长兼市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
学台就是学政,是没有品级的兼职学台就是学政,而学政全名叫做提督学政,就是主管一省之教育,相当于现代的省教育厅厅长。
但是在清代学政这个官职是没有品级,确切的说不是没有品级,而是大多由中央官员兼任这个职务。
在明朝时期这个职能是归属在布政使的职能范围内,而到了清代,布政使就没有了这个权力了,清代也不在各省设置这个官职,而是在中央选择官职兼管各省的这一事务。
所以这个职务没有品级,以兼职的中央官员本身品级为主,通常中央都会派六部侍郎、翰林院编修或侍读学士、都察院御史以及六部郎中兼任各省提督学政,以兼任者本身品级为主。
比如清代出名大才子纪晓岚,在纪晓岚随乾隆南巡期间,纪晓岚当时官职是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而乾隆钦点纪晓岚提督福建省学政一职,纪晓岚就是以侍读学士身份兼任了学政,那么他的官级还是从四品的侍读学士。
但是清代规定凡是兼职出任学政的官员,必须是正规的两榜进士出身才能兼任各省学政一职。所以可见清代对于学政这种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来说学政又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严格意义上说这一职位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反倒是有些类似钦差的性质的工作。
写在最后清代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官僚体系大致基本就是这些,按照官职级别和权力大小来排,那就是总督最大,其次是巡抚,再往下就是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和知府,学政单划出来不在其列,毕竟学政大多是兼职,类似于钦差性质不好对比。
其实大致看下来,清代各省主政的官职和我们现代还是很相似的,虽然清朝属于封建王朝社会,但是对于政务处理划分也是很细致。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有什么推荐读物吗?
首先我对一个如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点赞。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朝历代有关茶道的书很多,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应当首先认认真真读通陆羽的《茶经》,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有关茶道精神的最有权威的论述。古往今来,凡是研究茶道的人,几乎没有不读《茶经》的。如果以你小小年纪,就把中国茶道最精髓的东西学到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品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想中国茶道的精髓也会自然而然地悟透。
另外,本人也是一位茶道爱好者,并考取了茶道资格师证书,对于中国茶道,还是略知一二,并撰写了很对有关喝茶体会的文章,有的已陆续发表在头条作品里,你不妨看一下。
此外,中国茶道的精髓,就是讲究“禅茶一味”,也就说借茶参禅悟道,茶是参悟的媒介,从宋代的圆悟克勤大师提出这一著名的论断,延续了一千多年,近年来,在山东博山正觉寺又对中国传统茶道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表演艺术,将中国茶道上升为一种集禅修,养生,表演,诗词,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禅修茶道,你可以了解一下。
另外,如果喜欢茶道的文学读物,我可以推荐你读读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作家车前子的《茶墨相》,青年作家胡竹峰的《闲饮茶》等,皆可开阔视野,同时对你的高中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也大有帮助。
总之,中国茶道因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会越来越普及,也因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弘扬传统文化,中国茶道更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茶道有进,将来能成为一名有着专业水准的中国茶师。茶艺持杯方法叫?
乌龙茶三龙护鼎指的是乌龙茶道。即乌龙入宫,三龙一护鼎。其方法是: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的姿势来端杯品茶。这样拿杯即稳当有美观。三根手指寓为三龙,茶杯作鼎,所以称为“三龙护鼎”。也可以用拇指和中指夹住杯沿,无名指托住杯底,小指跟着无名指自然弯曲。对于喝茶时,食指还可以掩盖嘴唇,这样子持杯,既稳当又雅观。而对于女子持杯,可以用左手托住杯底,右手用拇指和中指夹住杯沿呈兰花指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