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 电影,为何宋朝的男人爱戴花

2023-06-15 114阅读 0评论

斗茶 电影,为何宋朝的男人爱戴花?

无论是在现如今的宋朝影视剧中,还是《水浒传》等描写宋人的小说中,我们都能发现,宋朝无论男女,都喜欢头戴花?女人戴花到不觉得别扭,但是宋朝男人竟然也特别喜欢戴花,而且头戴花的品种十分之多。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朝也是如此,戴花伴随着整个宋朝,也成为了宋朝最具有分辨率的风俗习惯。宋人不仅爱戴花,而且跟花有关的也喜欢。

风雅的宋朝——宋人的雅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精致、最绚烂、最成熟的时代,都会的繁华富饶、物产的阜盛华贵、文学艺术的绮靡雅丽,皆令人怀想至今,尤其对于文化人而言,宋朝文人的地位十分高,这也让历代文人都十分羡煞。而这些都离不开宋人的风雅。

斗茶 电影,为何宋朝的男人爱戴花

《梦粱录》中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有些风雅的文人出游,也要携带桌几,“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

▲点香

焚香:烧香本来在宋以前都是寺庙佛堂才会做的事情,但是一到宋朝,宋朝文人也掺和进来,他们特别喜欢烧香,烧香成为了宋朝文人最典型的雅事之一。黄庭坚还曾经提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无论是读书,家居,还是待客,宋人都喜欢点燃令人沁脾的香,可见宋人对香的热爱。

点茶:宋人对自己的品茶之道一点都不含糊:“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也只有宋人敢这样夸赞自己的饮茶之道。

▲泡茶

在中国的品茶历史上,宋人的品茶方法显得独具一格。汉唐时期的人们饮茶比较“简单粗暴”:直接将茶叶放入锅中,并加入姜、葱、盐等等佐料,最后烧开即可。后代的人将这种煮茶方法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而到了宋朝,宋人烹茶有一套复杂繁琐的程序。从采茶开始,茶叶就要经过一套工序将其制作成茶饼,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等到烹茶之时,再将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选,以确保茶末是均匀粉末状。

▲挂画

这时便可以开始泡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开始调茶膏,每只茶盏中舀一勺茶末放入,倒入少量开水,便成了茶膏状,然后再逐渐一边倒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直至泛起茶沫,宋茶便成了。宋人将这一套流程称之为“点茶”。宋人不仅喜欢喝茶,还喜欢斗茶,非得从茶叶到茶艺都分得个高低。

挂画:宋朝文人相会都喜欢将自己的画作、书法作品等等挂出来给各人品鉴一番。而各位来宾也会将自己的作品带来,一同学习进步。挂画是一般文人相集最常见的节目。

插花:而宋人最常见的活动便是插花了。“花”作为最常见的植物之一,不仅深受文人相爱,也得到了达官贵人,甚至皇帝的喜爱。文人爱戴花,也爱插花。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装饰品,成为宋人不同阶级都喜爱的艺术。

宋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有非常多的插花:高翥的《春日杂兴》:“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苏辙的《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杨万里的《赋瓶里梅花:“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斗茶

宋人以前也偶有家庭喜爱插花,不过多是有权力的贵族皇族,而到了宋朝,无论什么阶级。都喜欢购买花回家摆放,只不过花的品种不一罢了。而这也正是宋人爱戴花的原因之一。

除了达官贵人,普通人家也热爱插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其实“好花”不仅仅是“洛阳之俗”,在宋朝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宋人都爱在家中摆放一瓶鲜花点缀生活。《夷坚志》提到一名爱花成痴的市井女子:“临安丰乐桥侧,开机坊周五家,有女颇美姿容,尝闻市外卖花声,出户视之,花鲜妍艳丽,非常时所见者比,乃多与,直悉买之,遍插于房栊间,往来谛玩,目不暂释。”意思就是一位美人在听到门外有卖花者的叫卖声,便急忙出去寻看,看到自己喜欢的花种,便全部买来,插于房间内的花瓶,一直盯着出神。

五月初五端午节,除了普通的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以外。宋人也给这个节日赋上了“花朝节”的色彩,家家户户皆插鲜花,《繁胜录》记载:“(五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一时间,整个城市都被花香包围,这真的是现如今都无法比拟的。可见宋人的情趣已经很高了。

▲戴花

宋朝的商家,也十分喜欢用插花来装饰酒店、茶坊,营造出高大上的优雅格调,吸引往来客商。《梦粱录》记述说:“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可见插花已经从各方面都融入到了宋人社会中。杨万里的一首诗还写到,即使是简陋的路边小店,也插花为装饰以招徕客人:“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

宋代插花时尚的流行,就催生出高超的插花技艺,还出了很多插花技艺方面的书。比如宋人丘濬撰写的《牡丹荣辱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牡丹花插花的原则与技巧。丘濬将插花所需的配材分为主花、配花两大类别,类似于今天插花行业所说的花材、配叶两种。然后将不同的主花与配花按照个人不同的需求的原则相搭配,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各种风格的插花作品。也能跑满足不同的喜好。这本书在宋朝可以说是比较火的,也可以让今人领略一千多年前古人的插花艺术。

宋人簪花,从未被超越——宋人的簪花与花市

说到鲜花,恐怕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比宋朝人更热爱鲜花。宋代每年春天都会举办十分盛大的“花朝节”,庆祝“花神”节日。《梦粱录》曾经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花朝节出门赏花的市民往往万人空巷,市场上也出现各种各种的卖花人,一时间整个花成为了宋人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很奇怪的是,宋朝以后,元明清都对花不感冒,花朝节则逐渐趋于沉寂。直到今天,花朝节虽然也并未保留下来,但在某些地方,花朝节有携汉服一同复兴之势。

宋人除了“插花”,还喜欢“簪花”的习惯,不论男女,不分贵贱,上至君主、文武百官,下至市井小民、地痞流氓,都以簪花为时尚,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前录》中说过:“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而且一些受到追捧的好花,甚至价格被炒的十分高。周密《武林旧事》就曾经记载了六月时节刚上市的茉莉花被人追捧的情节:“其价甚穹(高),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可见宋人爱美之极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

洛阳不仅是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北宋最著名的花都,牡丹盛开之时,当地政府会举办“万花会”,也就是插花展览。张邦基《墨庄漫录》说:“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而在江南的另一个城市扬州,则是芍药花都:苏轼曾经赞扬其为“芍药为天下冠”。芍药花开之季,扬州太守也会办“万花会”。洛阳跟扬州的“万花会”一时间成为各地爱花者云集的地方。

宋人的插花时尚,自然是带动了一个繁荣的鲜花行业。花卉的种植与交易,在宋之前是受到时人的鄙斥的,被认为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宋代却有无数人以种花、卖花为生,主要是因为宋代发达的工商业,使得宋人的经济水平空前提高,很多宋朝市民开始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原来被士人排斥的“浮伪”的花花草草变成了大家的宠儿。

▲清明上河图

在东京汴州,每当到了春天,百花齐放,市场上便出现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现象。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同样也记载了“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便画了两处卖鲜花的小摊,一个在城内“孙羊正店”门口,一个在城门外的路边。旁边都有市民正在买花。反过来说,花市的繁华,也反映出宋人热爱插花的盛况、市民对雅致生活的追求以及人民生活的富庶与安逸。

这些也正是宋人从内心中所透出来的一种淡淡的惆怅,难以名状。

《东京梦华录》中也将这种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来了:“(东京)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这清晨从楼下小巷传来的卖花声,寄托着宋代的如梦又易碎的繁华,近在眼前,却转瞬即逝。

宋人的簪花由来——等级森严的戴花制度

那么宋人为何这么爱花呢?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借由唐末混乱不堪的藩镇,赵匡胤便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贬低武将身份,抬高文人身份。还留下了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由此宋人不管文人犯何种错误,便从未有杀文人的情形。因为宋朝皇帝相信,无论文人怎么说,都不可能跟武将一样揭竿而起,叛乱朝廷。文人开始在地位上远超武将,扬眉吐气,使得宋人争相当文人,武将成为了宋代被冷落的职业,一时间,文人便附爱风雅,插花戴花便兴起。

▲宋徽宗

而戴花不仅文人戴,武将也戴。这其中作用最大的便是宋朝皇帝了。他们不仅鼓励戴花,而且还以身作则,以彰显大宋朝的文雅之风。据历史记载,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随从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配戴。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一些规则: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有了皇帝的追捧,自然民间也乐此不疲。而且被皇帝赏花可是达官贵人才有的殊荣,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可以随意僭越。

时人作词云:“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

到了宋真宗时期,戴花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戴花成为了宋朝国家礼义制度,对什么人戴什么花,什么级别戴几朵花都作出了要求。《宋史·礼》中就记载了百官上朝的戴花制度:“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可见皇帝召集朝会,戴花已经成为了百官必须履行的程序。

而且宋人所戴的花也有有生花与像生花之分,生花即时令鲜花,像生花是假花,由绢类织物制作而成。宫花属于像生花一类,是宫廷特制的赏赐品。一般都是由皇帝赏赐给有功之人。

宋人的戴花习俗已经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虽然普通百姓并不能戴一些较为名贵的花,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戴花习俗开始平民化,社会的等级也远不如前朝那般固化。但是这也是致命的,宋人的戴花习俗,是宋人的奢靡生活的一部分,堵塞了宋朝的血管,整个国家空留一副文雅的躯壳,最终倒在了北方马蹄之下。

▲现代花朝节

藤树先生说:

虽说宋人的戴花习俗是宋朝文人骚客儒雅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羸弱的,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宋人的文雅给我们就下了无数瑰宝,且不说繁荣的宋词,就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种是宋人发明改造的就可以看出宋人的伟大。其实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宋人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宋人文雅的社会风俗,作为后人的我们,一直批判显得不合情合理,更多的是吸取经验教训才为上者。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宋史》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墨庄漫录》

《繁胜录》

《宋词选集》

《闻见前录》

《武林旧事》

游本昌拍了多少济公?

游本昌演的济公有三部电视剧,两部电影。

1、《济公》

《济公》于1985年上映,是由张戈执导的神话电视剧,游本昌主演。该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经常用一些诙谐的小法术教训那些欺压百姓、鱼肉乡民的奸佞恶霸的故事。

2、《济公活佛》

《济公活佛》是杨洁、游本昌执导的4集电视剧。该剧由游本昌、黄宗洛、臧金生、徐美玲主演。该剧讲述了南宋高僧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故事。

该剧1-2集由杨洁执导,3-4集由游本昌执导。这部戏1989年10月开机,1990年春节在地方电视台只播出过1次,因而许多观众没看过。原本要拍20集,后因资金或其余方面的缘由被迫中断。

3、《济公游记》

《济公游记》是游本昌、张小秋执导的古装神话喜剧剧情片,游本昌、张寄蝶、石仁全等主演。该剧讲述活佛济公在寺内禅定已十年后,重新出现在了香客们面前。在新任住持确定后,活佛又开始了云游四海、扶贫济困的生活。

4、《古刹风云》

《古刹风云》是由孙树培执导,游本昌、王紫伊、南凯等领衔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根据南宋初期一个著名的公案——真假柔福公主案改编而成。

5、《茶亦有道》

《茶亦有道》由游本昌主演,孙树培导演。主要讲述南宋庆元年间的斗茶大赛上,上届茶王陆天一遭师弟钱万年陷害,被薅夺参赛资格。陆气愤不过,抑郁而终。其子陆清远获济公相助,揭穿了县官和钱万年勾结冤枉陆天一的丑事,自己也顺利当上了茶司马。

但无法接触更好些的茶品?

我老公开了个小茶馆是做普洱茶的,他每年3月份都会来一趟云南帮客户弄茶!今年偏要带我一起来,于是我跟着他各个山头跑去找茶。今年云南干旱雨水太少了!茶叶发的太少,好多树都白化了!今年我们没收到多少茶叶,主要做了:高杆,邦东古树茶,老班章,易武,帕莎,那卡这几个品种!由于雨水少今年茶叶普遍苦,涩味太重,化不开的那种!不过我老公和他师父都是亲自指导茶农采茶、炒茶,教他们调整工艺,做出的茶苦涩味不显易化开!像邦东,易武都是直接住茶农家,茶农采茶去了,他们就在家做饭,晚上一起炒茶叶,每天搞到好晚!今年跟老公还去了莽枝、蛮砖、基诺山、革登、天门山、丁家寨。这几个山头由于干旱茶叶减产严重,有的茶农一点茶叶都没收到!一个月的时间跟着老公到处喝茶看茶树生态,学了点闻香,品汤,观底的皮毛!另外来这里发现骗子遍地走,假货满天飞,水太深[泪奔][泪奔]真正用心做好茶的人有多少!!

为什么有人说送人情不能送茶叶?

送人情,不能送茶叶?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啊!同时,也与地方文化有关,了解详情后不能不令人感叹,中国文化内涵简直太丰富了,有的丰富得有点“过头”了!

兄弟单位是做贸易的,要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去邻居拜访一位已经合作十多年的重要厂家老板。这是好事,但因送礼不当而造成了误解加深,双方合作终止。

事情是这样的:兄弟较忙,让办公室秘书帮忙购买贵重礼品。秘书家是茶叶生产基地的,对茶叶比较熟悉,于是未经老板同意而选择了老茶树的上等好茶。

懂茶的人都知道,这是上品中的上品,是该类茶叶中珍品,市场售价每斤超过3万以上。好事成双,秘书买了两斤。

送礼那天,兄弟在外工地考察,秘书开车前往工地接老板。双方汇合,兄弟才知道秘书买的茶叶。兄弟一看,老茶树上的上等好茶。兄弟倍感欣喜,觉得不错!

可是没想到,客户接到礼物时,脸色稍为阴沉了一下,茶叶,茶依?客户掩饰得很好,兄弟与秘书未能觉察出什么,但客户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原本计划的考察新品取消了,中午接待餐前,客户老板说有重要客人临时来访,他要去接待一下,让他的秘书陪着兄弟与秘书吃了饭。

而这客户老板并没有接待什么重要客户,而是直接开车回了家。他回到家里并没闲着,心里总在盘算着,自己供应的产品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茶叶,茶依?如果自己供应的产品没有问题,那他们送茶叶按示什么呢?贵州话,茶依是冒牌货、仿制品、劣质品等,虽然双方合作了十多年,他指的啥意思?

客户老板一直揣摩不透什么意思,于是心里闷闷不乐,产生了断供的念头。有什么事情就明说,为什么要以送茶叶的方式来讥讽产品呢?

客观讲,虽然自己厂生产的产品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也中上游水平,因为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嘛,对方出的价钱,这样的水平就是最好的啦!他们还想怎样?

兄弟与秘书人未走,茶已凉了。下午,客户老板没有现身,兄弟与秘书等了等,没有等到,就告辞返程了。没想到这一程辛苦下来,好心起了反作用,兄弟很郁闷。

直到客户老板断供了,兄弟也没想明白到底怎么回事。秘书花了六万多送礼品,反而换来了客户的断供,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他们每次都是现款,没欠对方款啊!

我得知情况后,问兄弟,是不是你们的礼品问题?他说,秘书花了六万多,买了两斤上等好茶,完全拿得出手了。我一下子明白过来,真是礼品送错了!

兄弟疑惑,为什么?我跟他解释道,客户老板那里有个说法,茶依,就是仿制品、冒牌货、伪劣品等意思,你们送茶叶,不是暗讽他们产品质量不好吗?

兄弟与秘书是长年在外上学的,返乡创业后中途接手的企业,对贵州民俗风情、语言特点特别是地方语言风格不是很熟悉,没想到送茶叶送出了这么大的麻烦!

兄弟听我解释后,赶紧与秘书重返客户老板的厂,赔礼道歉,并解释一番,才化解了供货危机。这一惊一乍,着实让兄弟增长了见识,看来地方文化需要多了解啊!

通过这个案例,是不是就说明送人情不能送茶叶呢?我想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因为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对茶叶概念是不同的。

像贵州一些地方对茶叶的理解,是茶叶等于茶依,而茶依是仿制品、伪劣品、冒牌货的意思,这对于产品制造者、生产者,可能比较介意,但对一般人不会太介意。

还有就是一些对茶无感者,对茶没有多大兴趣,也许送他们茶叶真没用处。本身不喝茶,对茶叶优劣也分辨不出来。送茶叶给这样的人,等于白送。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爱茶者、懂茶者、嗜茶者来说,像3万多一斤的老茶树上品茶,送他们,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不是吗?因此,我认为,不是茶叶不能送人情,而是要送对人。投其所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古时喝茶有茶阵这一说法吗?

欢迎关注【懂茶帝】

茶阵属于江湖隐语,始于明朝,兴于清朝,大概是当时志在“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也就是洪门)将它作为交头隐语发扬光大,盛极一时,也叫洪门茶阵。

现在我们从民间所了解到的茶阵多效仿洪门茶阵,一般分为布阵、破阵和吟诗三个步骤。

在电影《帮规》(1982)、《上海王》(2017)中茶阵就有出场,感兴趣的童靴可以看看这两部电影。

▲徐小明执导的《帮规》里,出现难度极高的茶阵

关于茶阵的意义,除了早期是洪门内部判断敌我、寻求江湖救急等用作交流的隐语,也用于朋友相聚,斗茶娱乐时摆出的各种阵形,或者主人在自己堂屋用茶杯摆出的阵形,待客人破解,以确认来者身份。

洪 门 茶 阵

洪门茶阵传说有四十五阵,它们的名称包括对应的诗句,几乎都引用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述说英雄的典故。具体如何摆阵,我们一起穿越回去了解下!

我们落坐时要双手撑于两桌角,这时经营茶栈的天地会堂主、香主前来对切口,并循问来客饮何茶,我们应答“红(洪)茶”。

对完切口,茶栈负责人将摆设茶阵,进一步确认来人身分。

破阵时,我们要将左近茶杯移至右近处,代表“复明”,茶栈提供的“清莲心茶”,为藏头诗,各句首字合为“反清复明”。

在洪门茶阵中,还有很多与茶有关的隐语:

“茶”为“半夜巡”

“茶碗”为“莲”

“茶杯”为“灭清”

“茶壶”为“洞庭”

“饮茶”为“收青子”或“收黄杨子”

“茶馆”为 “混子酒”或“泥子”、“窑子”

这些茶阵都有特定的名称,如“忠义阵”、“忠奸阵”、“磕头阵”、“忠义团圆阵”、“四大忠贤阵”、“患难拥扶阵”等。一般主要有试探、求援、访友、斗法四大功能:

“试探”是以茶阵考验对方是否为洪门兄弟;

“求援”是以茶阵暗示己身有危难,需要相助;

“访友”是在登门拜访朋友时,借茶阵的摆设探知对方是否在家;

“斗法”则有互相较劲之意。

四 川 茶 阵

四川茶馆曾经是旧时的“民间法庭”、“江湖救急处”。帮会派系为了解决争端、平息矛盾或商议机密事宜,往往相约到茶铺“摆茶阵”。

四川的茶阵多达四十三种,阵式、阵名大都与洪门相同,有仁义阵、桃园阵、四平八稳阵、五朵梅花阵、六顺阵等。

如名为“争斗阵”的阵式,是布阵者用茶壶嘴正对着排成一线的三个满碗,意即请对方与他争斗,对方如应请便将三碗茶同时喝下,如不应请便取当中那一碗独饮。

一起布个茶阵吧!

茶阵包括图像、阵势,又可分为布阵、破阵及饮茶诗。说了这么多,小懂找到几个茶阵的例子,大家一起学着摆一下吧!

苏秦相六国阵

布阵:以上置一满杯,左右分开各横列两满杯,下置一满杯。

破阵:任取一杯饮之。

诗云:说合六国是苏秦 六国封相天下闻 位台江湖都游到 你我洪家会诗文。

单刀独马阵(求救用)

布阵:一茶壶一茶碗,壶口对碗。

破阵:能救助对方者,径饮其茶;不能救者,弃其茶再倾茶饮之。

诗曰:单刀独马走天涯,受尽尘埃到此来 ,变化金龙逢太吉,保主登基坐禅台。

桃园阵

布阵:以三满杯,成一“品”字形。

破阵:任取一杯饮之。

诗云: 三仙原来明望家 英雄到处好逍遥 昔日桃园三结义 乌牛白马祭天地

梁山好汉阵

布阵:以上横列三满杯,中横列五满杯,下横列二满杯,再下分'八字’式,左右各列七满杯。

破阵:任取一杯饮。

诗云:头顶梁山忠义本 才取木杨是豪强 三八二一分得清可算海湖一能人 脚踏瓦岗充英雄 仁义大哥振威风。

这小小的茶杯与茶壶之间的排列,不仅妙趣横生,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帮派的感觉,也学到了很多三国、水浒的故事。

不经意间,一杯茶带给我们除了品饮的美妙, 还有这么多乐趣!

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