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道,茶道里的基本泡茶有几个步骤
宋代茶道,茶道里的基本泡茶有几个步骤?
茶具简介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杯:喝茶时用。
闻香杯:此杯(较高者)是用来闻茶香的,不是用来喝茶的。
茶壶:略茶船:又称茶池,在温壶淋入沸水及洗杯时用。
茶海:又称茶盅,在均匀茶汤浓度时使用,也可以沉淀茶渣。
茶匙:茶壶时用,有如汤匙。
茶漏:便于将茶叶倒入茶壶。
茶夹:换茶叶时,将泡过的茶叶从茶壶中取出时使用。
茶簪:拨去泡沫时使用(详见两种泡茶法之步骤)。 以上是一些基本茶具,当然还有其他较为讲究的茶具,例如:茶杯托 、茶巾盘、计时器……等等.六步骤泡出健康茶怎样才能做出好喝的冷泡茶呢? 跟着下面步骤做就可以轻松地完成:
(1)准备器材:茶叶、冷开水、塑料瓶、滤水器等容器。
(2)冷开水跟茶叶比例约50毫升比1克,可依个人口味增减,随即放入冰箱冷藏。
(3)约8~10小时后,即可将茶汤倒出饮用,茶味甘醇可口。
(4)未喝完的茶请即在放入冰箱冷藏,不要超过24小时。
(5)冷泡茶离开冰箱后,应尽量在两小时内喝完。
(6)冷泡茶叶尽量不要回冲。建议前一晚放入冰箱,一觉醒来就可以享用冷泡茶的甘甜
功夫茶的泡茶步骤典故?
茶,水中君子本为极简之物,茶汤流动,恰似茶席中一主一客心性情感的涤荡。掌席者奉上一杯茶汤,茶香流动间,参悟茶道意蕴,感受人生闹中取静的智慧之美。
十八道功夫茶,其烹茶之法源于陆羽的《茶经》,历来讲究冲泡的程序礼仪和品饮的工夫。每一道程序都体现着茶人的恭敬之心以及对生活的认真与热爱。于泡茶饮茶中修心养性,享受慢下来的生活。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一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时说:“活水还须活火烹。”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
乌龙入宫,用茶匙从茶叶罐中取茶放入茶则中,赏茶完毕后用茶匙将茶拨入紫砂壶中。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高山流水,即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
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清沏洁净。
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品饮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为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意喻为第二次冲水。第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冲泡功夫茶时要备有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
现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壶来储备茶水。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为“母子相哺”。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乘着壶热再冲开水,称之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将海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之为“祥龙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当海壶的茶汤所剩不多时,则应将巡回快速斟茶改为点斟,这时茶艺师的手势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嘉宾行礼致敬。
第八道:夫妻和合、鲤鱼翻身
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将品茗杯倒扣过来,盖在闻香杯上,称之为夫妻和合,也可称为“龙凤呈祥”。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
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捧杯敬茶,即茶艺师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侧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点头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独自先品为快,应当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艺师点头致谢,并按照茶艺师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师最远的一位客人为止。然后再从左侧同样依次传茶。
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鉴赏双色是指请客人用左手把品茗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地提起来,这时闻香杯中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
喜闻高香是功夫茶品茶三闻中的头一闻,即请客人闻一闻闻香杯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
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三龙护鼎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是功夫茶品茶中的头一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是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流动,使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都充分接触,以便能更精确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为客人斟第二道茶。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二探兰芷是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请客人细细地对比,看看这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叶的美称。“二品云腴”即请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来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
“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功夫茶,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仅用鼻子闻,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这样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
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含英咀华”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功夫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含英咀华即在品茶时像是在嘴里含着一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玩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无此美妙的岩韵。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饮了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喝这口白开水千万不可急急咽下而应当像含英咀华一样细细玩味,直到含不住时再吞下去。咽下白开水后,再张口吸一口气,这时您一定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多数人都会有“此时无茶胜有茶”的感觉。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好的功夫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请客人自己动手泡茶。看一看壶中的茶泡到第几泡还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龙戏水”,是把泡好的茶叶放到清水杯中,让客人观赏泡后的茶叶,行话称为“看叶底”。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叶底三分红,七分绿。叶片的周边呈暗红色,叶片的内部呈绿色,称之为“绿叶红镶边。”在茶艺表演时,由于乌龙茶的叶片在清水中晃动很像龙在戏水,故名“游龙戏水。”
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自古以来,人们视茶为健身的良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径、友谊的纽带,在茶艺表演结束时,请宾主起立,同饮杯中茶,以相互祝福来结束这次茶会。
大观茶论主要内容和影响?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什么叫功夫茶?
“功夫茶”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也称为“工夫茶”。
但是,关于”工夫茶“与”功夫茶“的争论由来已久,”工“与”功“音虽同,实意并不同,很多人从”工“与”功“这两个汉字的起源追根溯底,探究孰是孰非。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它们都是正确的。
义芳君认为,其实问题并不复杂,这是个社会学范畴的问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比方说,今天大家称之为”功夫茶“,难不保若干年后又被称之为”工夫茶“。
如同地上本没有路,走着走着便成了路。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原本没有这个名称,叫的人多了,自然而然的就固化成了通常叫法。
根据史料记载,”工夫茶“出现的时间远比”功夫茶“早。在近代语境下,最早”工夫茶“既指品质优秀、做工讲究的茶叶,也指品茶技艺,尤其是在潮汕地区。因而,此时的”工夫茶“是涵盖了”功夫茶“的意思在里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茶人坚定认为,”功夫茶“应作”工夫茶“的缘故。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是跨区域自由流动、交流的天然障碍。近代以来,随着“功夫”这两个字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类比联想,泡茶与品饮皆有如中国功夫需十二分讲究。
因而,到了现代,”工夫茶“则逐步缩小了表征范围,更多用来特指品质优异的红茶,含义更是特指制茶技法或者是茶叶种类,如:”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茶“;而”功夫茶“则更多用来特指泡茶饮茶技艺,这是中国茶道的专有名称之一,如经典的闽南功夫茶八式:白鹤沐浴 (洗杯)、乌龙入宫 (落茶)、悬壶高冲 (冲茶)、春风拂面 (刮沫)、关公巡城 (倒茶)、韩信点兵 (点茶)、鉴尝汤色 (看茶)、品啜甘霖 (喝茶)。
因此,日常饮茶时,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可以这样说,”泡杯工夫茶的功夫茶“,却不能这么说,”泡杯功夫茶的工夫茶“,道理正是如此。
茶百戏是什么?
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即便贫贱人家,也是少不得的。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的好场所。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宋人的好茶,比起唐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酒中有趣,茶中亦有趣。黄庭坚所作的《品令·咏茶》词,将宋人的烹茶饮茶之趣,写得如此深沉委婉,是茶词中一篇难得的佳作。词中有句云:“味浓香永,醉香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饮到美茶,如逢久别的故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述几位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各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不过,谁要真的得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它不得。苏轼的词《月兔茶》即说: 环非环,玦非玦, 中有迷离月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 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 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团”为皇上专用的饼茶,得来不易,自然就舍不得碾碎去斗试了。斗茶雅事,由士大夫的圈子扩展到茶场,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斗试了。盛产贡茶的建溪,每年都要举行茶品大赛,这样的斗茶又多了一些火药味,又称之为“茗战”,用茶叶来决胜负。范仲淹有一首《斗茶歌》,写的正是建溪北苑斗茶,诗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味过醍醐,香胜兰芷,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决出茶品的高下。原来建溪的斗茶,是为了斗出最好的茶品,作为贡茶献到宫中,这样的斗茶大概应是很严肃的。斗茶既斗色;也斗茶味、茶形,要进行全面鉴定。陆羽《茶经》说唐茶贵红;宋代则不同,茶色贵白。茶色白宜用黑盏,盏黑更能显出茶的本色,所以宋时流行绀黑瓷盏,青白盏有时也用,但斗试时绝对要用黑盏。宋代黑茶盏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出土很多,其中有一种釉表呈兔毫斑点的黑盏属最上品,称为“兔毫盏”,十分珍美。斗茶品味与观色并重,因此宋代涌现出不少品茶高手。品出不同茶叶味道,判断出高低,也许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不过要分辨色、形、味都很接近的品第,却并不容易,要品出几种混合茶的味道就更难了。发明制作小龙小凤茶的蔡君谟,怀有品茶绝技,往往不待品饮,便能报出茶名。有一次,一个县官请他饮小团茶,其间又来了一位客人,蔡氏不仅品出主人的茶中有小团味,而且杂有大团。一问茶童,原来是起初只碾了够二人饮用的小团,得知又加了客人后,由于碾之不及。于是加进了一些大团茶。蔡氏的明识,使得县官佩服不已。斗茶之趣吸引了诗人,也吸引了画家,元代赵孟頫摹有《斗茶图》一幅,可以看作宋代斗茶的写实。图中绘四人担茶挑路行,相聚斗茶,也许就是四个茶场主,随带的有茶炉、茶瓶、茶盏,看样子马上就要决出高低来了。斗茶风气的源起,似乎可以上溯到五代时期。五代词人和凝官做到左仆射、太子太傅,位封鲁国公。他十分喜好饮茶,在朝中还成立了“汤社”,同僚之间请茶不请饭。这样的汤社,实际是以斗茶为乐趣。后来宋人斗茶风炽,可能与此有所关联。宋代不仅有斗茶之趣,还有一种“茶百戏”,更是茶道中的奇术。据《清异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曳即就散灭。”用茶匙一搅,即能使茶面生出各种图像,这样的点茶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被称为“通神之艺”。更有甚者,还有人能在茶面幻化出诗文来,奇上加奇。当时有个叫福全的沙门有此奇功,“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这简直近乎巫术了,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宋人茶艺之精,则是不容质疑的。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难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的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打坐、或行吟、或清谈、或掩卷。饮酒要有酒友;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亦是败兴。茶贵在品味,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是最俗气不过的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