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佛茶,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陕西法门寺

2023-09-02 90阅读 0评论

化佛茶,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陕西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十公里处。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初称“阿育王寺”。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因出土了目前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享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美誉。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结为舍利,为弘扬佛法,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将佛骨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即为其中之一。现存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是佛陀唯一的指骨舍利,据考证于战国时期由西域辗转传入中国建塔密藏。元魏时代首次开塔供养,唐代八位皇帝六迎两送每三十年迎佛骨供奉,盛况一时,后历经战乱、毁佛、洪雨、地震等灾害几近失传于世。后来,佛指舍利藏隐于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宫后室密龛内长达1113年,直到1987年发现地宫,2499件盛唐皇室供佛珍宝簇拥着佛指舍利穿越千年重现于世。 随着地宫的开发,舍利的出世,唤醒了沉寂千年的法门寺。在佛教界人士、学者、专家、信众、政府的共同关注下,法门寺正逐步恢复其世界佛教祖庭的地位。

化佛茶,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陕西法门寺

寺院地宫

法门寺地宫,发现于1987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31.48平方米,地宫中发掘的2499件大唐珍宝簇拥着4枚佛指舍利重回人间。谓“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

山门广场

佛光大道

合十舍利塔

法门寺院

法门寺博物馆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土缘得十九,扶风得佛指骨舍利,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名阿育王寺。

公元555年,西魏岐守拓跋育扩建寺域,开启塔基,供养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建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占地3000亩,规模宏大,“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

据史载,法门寺舍利塔地宫“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朝野轰动,盛极一时。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恭送舍利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陀罗结坛供养。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年),历经数百年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扶风官绅整修维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集资修寺护塔。文革期间,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

1981年8月,法门寺宝塔半边坍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次年夏历四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代2499件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法门寺院、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法门寺建成开放后,佛指舍利先后应邀赴泰国、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奉瞻,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轰动一时,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盛事。

2001年,新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景区分为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其中佛文化展示区分佛、法、僧三区,呈“品”字形布局,核心建筑合十舍利塔高148米。2009年5月9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佛指舍利从此永久安奉于合十舍利塔中。

2014年10月16日,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法门寺隆重举行。

汉末建塔

塔,俗称“宝塔”,亦曰“浮屠”,源于古印度Stupa(音译“窣堵坡”),是藏佛教高僧舍利和经卷的砖木建筑。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在位)、灵帝刘宏(公元168—188在位)期间,本寺因供奉佛指骨而建灵塔,初形失考。距蔡愔、秦景二人从西域白马驮经在洛阳建中土第一座佛刹白马寺约100年。乃陕西第一座寺院,因称“关中塔庙之祖”。

西魏弘法

东汉之后,三国鼎立,本寺所在之地为魏蜀鏖战之所。公元535年至557年,史称北朝西魏。公元555年,西魏恭帝拓跋廓礼佛,岐阳太守拓跋育奉旨,开启塔基,重建木塔,扩建阿育王寺。僧人行丛林制,成为定式。法苑仪林,度一切苦厄。因拓跋育系西魏宗室,本寺在僧俗心中,秀峰独出。

隋立道场

隋文帝杨坚在大兴城立隋后,以关中为京畿重地,崇佛佑国。公元583年,开皇三年,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为鸠摩罗什在岐山太平寺、崛山寺译出而风行关中,自成一派,曰“成实宗”,该寺毗邻岐山,因名“成实道场”。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右内史令李敏奉旨在佛教节日,开塔瞻佛祈福,为官府醮礼之正仪范式。

唐帝礼佛

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渊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太宗贞观年间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唐高宗增修瑰琳宫二十四院。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万民膜拜,盛极一时。

皇帝佛国

北宋之世,中国政治中心东移中原,但该寺关中塔林领袖之地位并未式微。佛教有浴佛之习,为纪念九龙喷水诞佛祖,宋时每值4月8日佛诞日,该寺隆重诵经,仅浴佛院即可日浴千人,为民除疫,为国祈禳。宋徽宗赵佶亲书“皇帝佛国”金字匾镌刻山门。

元藏真经

宋室南渡,关中为金元割据。金人立“诗碑”、“藏经碑”,宣示礼佛之心。元僧手抄《大藏经》达5000多卷,珍藏藏经楼,招远悦来,为华夏法林之珍。元人以八思巴为国师,奉黄教为国教,该寺因缘得慧,承赐良多。

明修砖塔

明代法门寺更受推重。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法门寺铸大钟,自后“法门晓钟”成为扶风八景之一。1569年,明穆宗隆庆三年,唐塔倾圮。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绅士杨禹臣、党万良领衔修砖塔,历时30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通高四十七米,塔身飞檐翘角,斗拱层出,雕刻神奇,艺术精绝。塔上铜塔刹上刻“明万历三十七年”造,此塔经历了其后402年风雨岁月。

宗派合流

清承明制,礼佛之隆,有逾前明。1654年,顺治十一年,关中地震,寺塔向西南微倾并首见裂缝,扶风地方官绅整修维护。此后200多年,因僧俗维护,塔体稳定,一柱擎天。法门寺分寺在东西南北四面近处遍建。僧尼分寺,信众广布。丛林仪轨,森严无垢,宗派界限,泯然无殊。

民国护宝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原东北军将领朱庆子桥居士奉命莅陕赈灾,组织民间集资修寺护塔。在加固塔基时,发现唐地宫,时逢乱世,寇患日亟。朱子桥居士隐而不发,封存地宫入口,加固塔基,勿使倾塌。隆礼延僧,法会如仪,为国祈福。法门寺地位骤升。夏历4月8日、12月8日佛事庙会,成为定例。民国多灾,粥厂与抗战募捐设于寺周。

真身重光

建国后,法门寺成法定称谓。在十年动乱期间,法门寺为多家单位借占。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1981年法门寺半边坍塌,其一半向西南倾圮。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塔,次年夏历4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帝供奉的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千年古刹,迎来再次礼佛高潮,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佛指舍利曾至台湾及东南亚供奉,万人空巷,光被四表。

法身永安

法门寺因真身法相而独秀佛国,僧俗信众,不绝于道。旧有院落日现局促,为信众瞻佛及旅游之需,自2001年始,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历经十年。2009年5月9日夏历4月8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佛指舍利永久安奉合十舍利塔地宫,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开放,八方僧众,国内外游人,礼佛朝拜,络绎不绝。

法门寺部分出土珍宝欣赏:

八重宝函

出土于地宫后室,为法门寺文物中最为精美、等级最高的一套舍利容器。除最外一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坏外,其余七重均保存完好,由外及里依次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素面盝顶银宝函、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八重宝函层层相套,锁钥具全,宝函上文化内涵丰富,人物众多,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其上錾刻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庄严肃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罗的重要资料。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正是阴历四月初八,即佛祖2552年的诞辰日,考古专家在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内发现第一枚佛指舍利。舍利高4.03、宽2厘米,重量16.2克。玉质,管状,色白如玉,内壁有七个褐黑色小圆点,形状如北斗七星。

佛指舍利

法门寺的指骨舍利是最出名的真身舍利,当年的唐朝有多辉煌,法门寺就有多辉煌。佛祖舍利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捻而兵戈息,从此成为唐代皇室的规矩。唐中宗、唐睿宗以及武则天等皇帝,皆以帝国最高礼仪迎奉佛祖真身舍利,法门寺也成为大唐帝国的皇家内道场,极尽奢华。

鎏金铜浮屠

铜浮屠又称鎏金浮屠,金银器,唐代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该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铜浮屠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中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佳品,今天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仿照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2002年,铜浮屠被收录为首批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鎏金浮屠(铜浮屠)原置于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内,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额以上铺作和人字形斗拱门两侧各开一处直棂窗。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形,铸有瓦垅,檐角略翘再上为印度式的、高耸的塔刹(塔顶,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刹底为须弥座,往上为依次渐小的六个相轮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捧真身菩萨

出土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之后,高38.5厘米,重1928克。钣金与铸造成型,纹饰鎏金。取法于吉祥天女造型,由菩萨和莲台座两部分组成。菩萨高髻,头戴化佛宝冠,上身袒露,斜披帛巾,臂饰宝钏,双手捧上置发愿文银匾的荷叶盘,下着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花台座上,通体装饰珍珠璎珞。莲座呈钵形,顶面覆莲座上刻一圈梵文,四层莲瓣,上两层莲瓣内錾饰菩萨和声闻伎乐像,中部錾四天王像,十分华美。银匾上发愿文点明了唐懿宗乃至唐代诸帝迎奉法门寺佛骨有四个动机和心愿:一是供养,二是护国,三是忏罪消灾,四是增福延寿。这是法门寺地宫内惟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制作精巧,工艺独特,装饰华丽,特别是人物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堪称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佛菩萨作为供养器,是唐代皇室供佛的一大特点,也是唐皇室礼佛仪轨的真实反映。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出土自法门寺地宫,是唐懿宗皇帝为迎送佛骨舍利而敬造,为佛教世界最高权威的象征。锡杖整体造型精美,金碧辉煌,古今罕有其匹,比现藏日本正仓院、被称为“锡杖之王”的二股六环白铜头锡杖(总长178、杖头高21厘米)的等级更高、形制更宏伟、工艺更精巧,堪称佛门奇宝,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是佛教众多法器中至高至尊的法器。双轮六环鎏金锡杖,属地藏菩萨。双轮十二环锡杖,属迦叶佛。而这尊佛教界最高等级的四股十二环鎏金迎真身银金花锡杖,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121件(组),大多是特为皇室专门打造的供佛用器及御用器物,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这批金银器包括几个系列:佛造像、法器、供养器、熏香器、食容器、茶具等类。造型丰富多样,有佛像、宝塔、锡杖、钵盂、如意、臂钏、函、盒、瓶、盆、罗、碟、碗、坛、炉、碾、台、笼、匙、灯、案、囊等数十种。形制各异,设计实用、美观,大多精巧玲珑,夺自然之造化,与周魏两汉的拙朴浑厚大异其趣。

在花纹图案的装饰方面采用阔叶纹、连缀纹、单独纹、格律纹、平视纹、双凤纹、狮文、鸿雁纹、流云纹、莲瓣纹、双蜂纹、卷草纹、鱼子纹,并有龙、凤、雁、鹤、狮、鸳鸯。构图以“满地装”为主,多用错金银、银鎏、线刻、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这批金银器中堪称绝品的是一大一小两个鎏金银香囊(熏球),大的名鎏金双蛾纹镂空银香囊,直径12.8厘米,由两个对称半球组合而成,用活页、小扣相连接,内置焚香盂,盂与多层同心环以对称的活动轴相连,呈持平环装置,无论香囊方位如何转换,其盂口始终朝上。其原理同于近代发明的陀螺仪。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掌握这一原理,并造出如此精巧的活轴香囊,无论其科学价值或审美价值皆令人叹为观止。

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大银盆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大银盆,是唐僖宗供佛用品,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中部,四周又有灌顶的阏伽瓶,其用途应该与佛教中的“浴佛盆”有关。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大银盆通高14.5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28.5厘米,重6265克。烧铸成型,采用透雕工艺錾刻有鱼子纹和团花图案。底部圈足处錾刻有一圈莲瓣纹,双耳处有瑞兽。四曲葵口,口沿将盆壁分作四瓣,每瓣内錾两朵横列的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对鼓翼鸳鸯立于仰莲之上。盆底模冲、捶打出一对相互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与盆壁内侧的纹样相呼应。

在唐代,皇子出生三天,宫中要举行洗儿礼,盆内细密的鱼子纹、栩栩如生的鸳鸯和石榴团花,寓意多子多福、和谐美满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嵌宝石水晶椁子

壶门座白玉棺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汉白玉阿育王石塔

鎏金十字折枝花纹葵口小银碟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唐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唐鎏金壶门座银茶碾子

鎏金龟形银盒

唐系链银火箸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

唐鎏金带座银大日如来

唐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

八瓣团花纹蓝琉璃盘

弦纹蓝色琉璃盘

素面圈足蓝琉璃碟

素面蓝色琉璃盘

八瓣团花描金蓝色琉璃盘

唐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托

五瓣葵口内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

唐彩绘石雕狮子

唐彩绘石雕持剑天王

唐玳瑁开元通宝

云南最好的绿茶是什么?

云南,素有“七彩云南”的美称,北回归线这条最为重要的茶叶带穿行而过。历史上,云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茶叶最古老、最重要的产区之一。

云南的茶叶除了乌龙茶、黄茶之外,其它四大茶类在云南都能找到一些著名的品类。尤其是黑茶类的普洱茶,那更是云南茶叶能与其它省份茶叶媲美的看家品种。

总的来说,根据不同制作方法,云南茶叶主要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紧压茶以及花茶这五大类,具体品种多达上百种。由于这些茶叶多采用云南大叶种茶作为原料制作,且多数产区海拔相对较高,因此相比其它茶区,云南茶叶显得更加香高味足,加之特色品种普洱茶具有后发酵的独特制作工艺,让云南茶叶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

下面,简要介绍云南的几大好茶。

一是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有生茶与熟茶之分,主要有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四大产区。其“越陈越香”的特性让云南普洱茶独特的后发酵工艺被世人所熟知并认可。

如今,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抑或是老茶,云南普洱茶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云南茶叶的一张王牌,甚至是代名词,走向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二是云南红茶。

要说云南红茶,那是真正的后起之秀。

创制于1939年的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跻身中国著名工夫红茶行列。

可以说,滇红是目前我国工夫红茶中公认的最为“浓、强、鲜”的一类红茶,以凤庆、思茅产的品质最为上乘。其茶条索壮实,茸毫显露,汤色红浓,滋味醇厚。

三、云南绿茶。

云南绿茶虽然没有云南普洱茶、云南红茶这么出名,但云南绿茶的品类还是比较多。

其中不乏品质优异的名品。比较知名的就有:大叶云雾、宝洪绿茶、清凉山磨锅茶、墨江云针、翠华茶等等。

四、云南紧压茶。

实际上,放眼全国,云南茶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被压制成砖形、圆饼形、或者碗形的紧压茶。

这类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筛制、蒸压成型,滋味醇和,便于长途运输与久藏。

例如:云南沱茶,其外观中间有一凹槽,似碗,携带方便,在我国边疆地区很受欢迎。

再者,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文化都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像彝族的烤火茶、傣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竹筒香茶……等等,非常有特色。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种及茶文化内涵,如果到了云南,那一定是不能错过这里的好茶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