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摇篮华北原型,网红辛巴为啥被封杀了
啊摇篮华北原型,网红辛巴为啥被封杀了?
说到疫情期间捐款,你记忆最深刻的是谁?在我的记忆中,捐款1.5亿的辛巴,我对他印象最为深刻,仅仅只是网红而已,但是却有如此魄力,当真是一条汉子
而现在,却有消息爆出,辛巴疑似被封杀了!因为某手知名短视频平台上,辛巴已经有几天没有开直播了!而且他疑似在某平台账号上也发布了一条消息!
称:公道自在人心,我本人对于这次被封的原因感到不公.....
在结合辛巴在某音上发布了视频:视频最后有我最爱的人,这是一份我爱的事业,我愿把自己的清楚奉献给你们”
种种迹象,仿佛都表明了,辛巴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这样的结果,当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不过,在我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之后,感觉,这样的结果,在我意料之外,但是确实情理之中的事情
闪光点
在说他的毁灭之路之前,先看看辛巴的成名之路,辛巴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我想,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些闪光点,其实也是将其推向毁灭之路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辛巴的人设,不多,但是每一个都可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90后,90后创业者,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创业家等等
都是很接地气的标签,这些标签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正是这些稀奇平常的标签,让他的粉丝格外具有黏性。都是货真价实的“老铁”
这些粉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少独立思考,基本上辛巴怎么带节奏,怎么去做。经常因为辛巴的一句话,然后就组团去其他主播间搞事情,打乱主播们的节奏,让她们苦不堪言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只怕不过如此了吧?
矩阵乱伐
比起矩阵之间的乱伐,辛巴粉丝的搞事情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某手相比于某音,最大的区别就是,某音基本上处于散客状态,大部分的创作者都是以剪辑、拍摄视频带货为变现渠道。所以更多的是个人运营者。
而某手的变现方式,更为直接果断,直播打赏+带货,这样直接的变现方式,让个人创作者难以生存,故而演变了很多矩阵,也就是一群主播组成联盟。
而辛巴最有名的行为之一就是,一礼拜引发50万人关注辛8家族(矩阵)。而这样的矩阵模式,就很容易搞出一家独大的情况。果不其然,某手如今的现状就是散打哥与辛巴逐鹿一哥之位,两大矩阵相互乱伐
带节奏让粉丝去其他主播直播间搞事情成为常态,如果说辛巴的粉丝是因为铁粉,所以搞事情,仅仅只是小巫而已。那么矩阵之间的较量,就是真正的大巫!想象一下,一群粉丝百万乃至千万的主播,故意带节奏让粉丝去搞事情,这是何等的大事?
就算是春秋时代的百圣乱伐都比不上吧?
野心太大
野心是成大事者必备之物。但是当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与其野心匹配的时候。那么野心就算摧毁他的必要因素。
辛巴的野心有多大?散打哥在野心上与辛巴相比,相差太远了。两人的格局都不在同一个层次之中,散打哥充其量就是网红,一个很大的网红。而辛巴,早已经转变成为一个商人。
大部分的矩阵,组成的原因无外乎就是聚在一起,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样更好的吸引商家。从而达到商业或者广告合作。
而辛巴的目的,与这些矩阵完全不同,辛巴的组建矩阵的重要原因就是,整合资源,让平台退步
最为显著的一句话就是:平台应该给我让步,因为我能调动全国的资源
这句话不管他是嚣张也好,还是他真的有这个本钱说这样的话也罢!这样的野心,不得不让真正的资本家们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败局已定
如今辛巴的现状就是,某手直接封杀,转战某音?但是某音的节奏太慢,而且某音大多都是小绵羊,这样的大灰狼突然冲入羊群,只怕对其平台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这也难怪某音会委婉拒绝他的加入!
在这次与散打哥的混战之中,辛巴与散打两败俱伤已经成为定局。不过相比散打哥,只能请求平台原谅,然后做一个普通低调主播不同。
辛巴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张大奕如出一辙的,培养网红,做幕后操盘手,加上他手上本身有的资源。它还可以提供供应链。比起张大奕,更胜一筹。
归根结底,辛巴不是败在言论上,也不是败在于散打哥互撕!他败在了在过于高调,居然做平台在做的事情,甚至准备做资本家们正在做的事情。
与平台乃至资本家们抢食物,辛巴终究不是狮子王辛巴
有些人传言的法西斯最后的底牌?
二战中,真正玩地狱黑科技的并不是德军,而是盟军,然而,偏偏纳粹德军总是被渲染得具有某种神秘色彩——占星术,来自香格里拉的神秘力量,外星科技,不死的僵尸兵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盟国、宣传媒体、今天的娱乐游戏对纳粹的各种演绎——
各种资料都显示,作为暴发户起家的纳粹一直在寻求某种超自然力量,对此,有很多说法——
比如纳粹旗帜和佛教卍字有关。
比如推崇占星术,副统帅赫斯出走英国就是受到占星活动的影响。
比如寻找圣经传说中的神器。
比如黑科技纳粹钟。
比如纳粹的骷髅徽章。
这些不专心打仗东搞西搞的活动被后人津津乐道,改变成小说,电影,游戏,个个经典,比如——
游戏《重返德军总部》
这个游戏里德军在研究黑科技,打到后面都是僵尸鬼怪,给人的感受极为恐怖,印象深刻。
电影《印第安纳琼斯》
整个系列中纳粹一直在找圣杯,圣柜,电影植入了一个概念,就是找到这些圣物就可以续命。
比如电影《死亡之雪》
僵尸题材和纳粹嫁接,直接就是活死人纳粹。
总之,在西方流行文化里,纳粹生下来就是大恶魔,打开恶魔之门要毁灭和奴役全人类,是正义的代表上帝的盟国及时阻止,不然大家都要掉进地狱。
实际上,二战中的纳粹并没有那么强大。从领土面积上说,轴心国德意日的总体面积是小于英美苏中澳加印非的,那么对资源和人口的占有也就大大小于盟国,打仗最基础的就是领土,资源和人口。也就是说,纳粹表面闹得欢,其实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从军事科技上讲——
海军,打不过英国。
仅有的几艘水面舰艇被皇家海军吊打,后来不得不发展潜艇,后期潜艇完全没优势。
空军,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高科技,比如最早的喷气式战机,但是战略上不占优势,美军的战略轰炸是这样的——
陆军,以坦克为例,十分精致,然而面对苏军的坦克洪流,寡不敌众。
最后真正祭出地狱级大杀器的,反而是美国——
我们学的历史书上的二战,是世界差点毁于希特勒之手,但真实的情况其实是资本主义世界里几个小朋友和大佬扳手腕,被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顶级大佬团结起来打得鼻青脸肿。
很有意思的是,真正有实力的大佬一直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反而弱小不自信的却需要用各种恐怖符号,传说,把自己打扮得很吓人。
如果算一笔账,纳粹从人数,土地,资源上任何一方都挑不过苏联英美,他们只能依靠“奇迹”。所以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超自然力量、神话,他们需要这种力量来证明自己的偶然爆发其实是必然,也需要这种力量带领他们出奇制胜。然后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知道了。
最后要说的是,僵尸文化,在欧、美、中三种文化里面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欧洲的僵尸作为一种怪物,来自于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克斯坦》,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也被译为《科学怪人》,讲述了科学家拼凑尸体造人。
而中国的僵尸,主要来自于佛道文化,后来被香港电影发扬光大。
美国的僵尸,今天流行的主要是丧尸,和僵尸还不一样,是指病毒感染的人。
这些以人为基础,又带有动物性,能够制造强烈刺激的感官体验和恐怖氛围的角色,是所有创作者都爱不释手的,所以最后就形成了丧尸文化。
丧尸文化在任何历史时期被架空创作,都非常刺激,嫁接到二战中不干正事东搞西搞的纳粹身上,既可以吸引眼球,也可以渲染纳粹的强大,反衬盟军胜利的伟大。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想怎么演绎,都是他的自由。
就这样,纳粹的活死人组成的“地狱部队”也就诞生了,假如说二战中希特勒真的要是有这样的部队,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希特勒在二战中其实一直是捉襟见肘的。
打英国,海军不行,空军照样不行。
打苏联,被虐成狗。
诺曼底登陆后背盟军吊打。
......
对于希特勒来说,真正的地狱部队恐怕是苏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蝗虫一样扑过来,最终把红旗插在了柏林的国会大厦之上。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纵观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对抗中交互碰撞的历史。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有若干个过渡地带,比如长城沿线是中原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康巴地区是中原与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过渡地带都是衔接两个亚区域的。而河西走廊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同时衔接起中原、西域、草原、高原,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的亚区域的过渡地带。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呢?原因如下:
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原的安全举个例子,当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攻占河西之后,匈奴人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人为何如此痛苦?因为他们失去的地方是祁连山脚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绿洲,在今天张掖市下面的山丹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马场,匈奴曾经在这里牧马,后来汉武帝拿下这里后也在这里牧马。今天山丹军马场是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在夏天的景色极为壮阔优美。
(图 | 山丹军马场)
祁连山有几个重要的山口,山南的高原游牧人群通过这里可以进入河西走廊。走廊北侧的山脉则海拔相对较低,难以存住积雪,无法形成雪山融水,山的外侧便是沙漠。祁连山上的融雪流下来,形成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国的大部分水系都是东西走向,流入大海,但是由于山形地势的原因,河西这三大水系都是南北走向,穿过戈壁沙漠,注入北方远处的内流湖,比如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著名的居延海等。
这是因为在兰州与武威之间,有一座山叫做乌鞘岭,它是河西走廊的东端起点。乌鞘岭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山脉以东是外流区域,河流都流入大海;这座山脉以西则是内流区域,河流只流入内流湖。
自秦汉中原文明完成大一统以来到隋唐,中原帝国一直奉行以关中为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政策。关中这个区域以渭河为中心,西北与甘肃河西走廊和中亚相连接,南部与四川接壤,向东与黄河流域的中部平原相连。所以,关中的安全关系到中原帝国的生死存亡。
草原游牧人群可以从蒙古草原顺着这些水系南下,进入河西走廊的水草丰美地区。这样,河西走廊又可以衔接起草原与高原。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首要目的是“隔绝羌胡”,就是把在青藏高原上的游牧者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者给隔绝开,因为若是双方联手,很容易威胁到长安的安全。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失去河西走廊地区后,由大唐变成了小唐。
河西走廊带来的文化融合西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占领河西走廊后,也先后征服了中亚很多邦国,汉朝和西域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西域的良马是汉武帝所垂涎的,而汉朝的金银珠宝、丝绸字画等奇珍异品亦是西域各国人所渴望的。特别是汉朝的丝绸“纤细如蛛丝,灿烂若云霞,色泽之鲜艳可爱赛过野花”,被西域人视为“神品”。
从此,汉朝的丝绸从长安开始,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穿过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直抵西域各国,再往西就经过中亚和西亚,到达欧洲的地中海。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给中国的中原王朝带来不仅仅是贸易品,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东西方技术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中西亚地区的技术、和文化传入到中原。
比如,从公元9世纪开始,波斯的钴矿石到达了唐朝,它们被叫做“穆斯林蓝”。蒙古帝国崛起之后,这些矿石大量进口到中国,与此同时,景德镇的工匠发明出了“釉下彩”这项技术,于是,青花瓷这个美妙的事物诞生了。再比如,印度的佛教,也是从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国,并在中国大放异彩。
河西走廊不仅为中原带来异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时期,成为来了儒家士族的避难所。永嘉之乱后,西晋士族一分为二,一支随司马皇族“衣冠南渡”,在江左生根;另一支选择了北上,到了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
“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没错!今天一说起河西走廊,我们的印象可能是经济落后,但在古代,河西走廊可不是这样,这里非常富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提到,在唐朝时人们都说,“富庶者无过陇右”,就是说没有比河西更富庶的地区了。直到现在,还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五胡乱华时期,儒家文化在中原沦丧,反倒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儒士们将文化完好的保留传承了下来。因此,陈寅恪先生因此提出,北朝的文化系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江南,一个就是河西。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极有可能是受到儒家的河西学脉的影响,北魏的文化也正是隋唐王朝的母体。所以,孕育着河西儒家学脉的河西走廊地区,也在文化方面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图 | 中国的三大孔庙——明代修建的武威文庙)
北魏孝文帝将凉州的儒生迁到洛阳后,这里的文脉遭到重创。但是,文化的基因在这里却依然保留,明清两朝,从河西凉州地区走出来的进士,不计其数。
河西走廊决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构建自古以来,中原农耕王朝从来没有真正的将西藏的雪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但是,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做到了。
历史的经验证明,想统治西藏的雪域高原和北方的草原地区,光靠武力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靠武力统治,就要在这些地区长期驻扎大量的军队,先不说远在天边的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力如何,单就长期维持这些军队的物资成本,就没有一个农耕王朝能够承受得住。
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文化和制度上进行统治。但是,对游牧民族用文化和制度进行统治,又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中原的那一套文化是从农耕文明孕育的,这套文化到了居无定所的游牧地区根本无法施行。这就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即使占领了游牧地区,也无法维持长期的统治的根源所在。
蒙元和清朝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长城南北的有效统治,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继承了汉文化的二元帝国。他们在长城以南奉行农耕文明的文化和制度,在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制度。
但是,西藏地区的文化与蒙古草原又有所不同,蒙元和满清是如何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的呢?答案就是,藏传佛教。
西藏的政教合一
说道藏传佛教,我们就必须要说一下藏传佛教进入到西藏的历史。
(图 | 西藏的大昭寺)
在公元7世纪初期,差不多是唐太宗时期,吐蕃帝国建立。因为吐蕃的贵族们都支持苯教,吐蕃国的高统治者赞普想要压制贵族,就要先从宗教上也压制他们。因此,赞普从印度引入佛教,用它来对抗本土的宗教苯教。
由于这会儿有赞普撑腰,佛教也是不大看得起本土的苯教。但是在吐蕃于公元842年崩溃之后,高原上逐渐形成了大量以宗教统合起来的小政治体。这会儿的佛教不再有赞普撑腰了,被贵族们疯狂打压一度被驱逐。后来,佛教要想回到西藏,就不得不考虑跟苯教相融合。
苯教拥有很强的萨满教气质,佛教和苯教相融合后,才形成我们后来所知道的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很不相同,也有某种萨满教气质,我们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差别。但正是因为藏传佛教有这种萨满教气质,反倒使得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对它更为亲近,容易接受它。在窝阔台的时期,就有几个出身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藏传佛教僧人来到大汗的朝廷,其中一个还被大汗封为国师。
(图 | 西藏的萨满)
吐蕃崩溃后,高原上建立起一系列小政治体,都是以宗教为基本统合手段。这些小政治体彼此之间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但谁都灭不掉谁。结果藏传佛教的小教派多如牛毛,几乎是每个小政治体都对应着一个小教派。小教派间有着竞争关系,但它们所可以动员的资源,彼此之间相差不大,没有谁能够具有压倒性优势。
这时候,如果哪个教派能够从外部输入资源,就能获得西藏高原上特殊的竞争优势。1247年的凉州会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凉州会盟
凉州会盟之前,蒙古西凉王阔端曾经率兵攻打雪域高原。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时候,有人向阔端提建议,不如跟藏传佛教的领袖谈判,让他们自愿归顺更好。于是阔端发出带有威胁性质的邀请,萨迦派的领袖萨迦班智达就肩负重任,代表整个雪域高原来到凉州与阔端会谈。
会谈的最终结果是,阔端拜萨迦班智达为师,接受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与蒙古人在气质上的各种契合以及各种渊源,所以阔端接受藏传佛教并不让人意外。而雪域高原则全部接受了蒙古帝国的统治,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灭掉了地处中原的金朝,很快就要轮到忽必烈当权,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震铄古今的中国王朝了。
所以,凉州会盟让雪域高原开始正式纳入到中国王朝的统治之中。蒙古人借着凉州会盟,得以借道雪域高原南下,征服大理,对南宋形成战略大包围,为后来一统天下做好准备。而阔端的统治以及后来元朝的统治,也并没有直接管理到雪域高原上的内部,而是让萨迦派代替自己管理,于是萨迦派获得了外部资源的输入,一举成为雪域高原上的最大教派。
阔端和萨迦班智达在河西凉州进行会盟,因为这里是中原、草原、高原这几个方向的过渡地带,能够从容地调动起各个方向的资源,由此也可以看到河西地区在如何定义着中原的帝国。
阔端和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盟之后过了四年就接连去世了。继承他们位置的是阔端的堂弟忽必烈和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忽必烈和八思巴也结成了师徒关系,八思巴后来还成了大元帝国的国师,总管天下各大教派。
但是到元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之后,蒙古人退回塞外,萨迦派失去了支持,也就不再是压倒性的大教派了。直到公元1578年,蒙古诞生了一位新的草原英雄俺答汗,他与一个新成立的小教派格鲁派的领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会面,索南嘉措认定俺答汗是忽必烈转世,俺答汗认定索南嘉措是八思巴转世,三百多年前的师徒在这里转世重逢。双方各取所需,所以相互支持。
俺答汗成为忽必烈转世之后,克服了自己血统不正的问题,名正言顺地排挤了血统纯正的大汗,当上了蒙古大汗。而为了让蒙古的民众全都信服,俺答汗就在蒙古地区开始大力推广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终于替代了萨满教,成为蒙古民众的普遍信仰。
(图 | 蒙古的甘丹寺)
索南嘉措则被俺答汗封为达赖喇嘛,格鲁派也因为从蒙古方向输入的资源,迅速成为高原上最大的教派,占据藏传佛教内部百分之九十几的比重,藏传佛教于是开始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教派结构,达赖喇嘛制度也是通过这次会面才真正建立起来的。
蒙古草原和雪域高原上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被尚在关外的满清抓住了。它依凭藏传佛教作为精神纽带,打造起满蒙联盟,以此为基础获得必要的军事力量。
如此一来,打造了蒙满联军的满清,才有足够的力量在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后入主中原。坐稳中原后,满清就整合起汉满蒙回藏等各种要素,开创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自凉州会盟开始,河西走廊地区在历史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中原、西域、草原、高原各个亚区域起到普遍的连接粘合作用。它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定义着古代的王朝,为今天的中国奠定着基础。
sleep原型?
sleep就是原型。
I was very sleepy and went back to sleep .当时我很瞌睡,又睡觉了。
The church bells keep me from sleeping .教堂的钟声吵得我睡不着觉。
His eyes were bloodshot from lack of sleep .他因缺少睡眠而两眼通红。
The continuous din made sleep impossible .不断的爆炸声使人不得入睡。
I watched for a while and then went to sleep .我望了一会儿睡去了。
It's best to let sleeping dogs run themselves .最好还是听其自然。
You will have to get used to broken sleep .你还必须习惯于零碎的睡觉。
Please do n't disturb me while i am sleeping ..我睡觉时请不要打扰我。
He dozed fitfully, and then slept .他间断地打着盹,接着就睡着了。
The baby was rocked to sleep in a cradle .婴儿在摇篮里被摇得睡着了。
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大学16名本科生被退学?
高校教育改革正当时,宽进严出将成常态,混日子学生寸步难行!
玩命的中学 快乐的大学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
提到中学,都是熬夜、一天17小时学习、刷题、学习成绩、高考、紧迫等压迫学生的字眼。
提到大学,清一水的快乐、无聊、堕落、轻松、老师不管等轻快的、叹息的词。
有句话说,高中多玩命,大学就玩的多疯狂,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疑,但显现出的确实我们的教育节奏似乎出了问题。
改革态势 势不可挡相信对教育有关注的朋友们都嗅到了高校“增负”改革的气息。
2018年教育部提出坚决取消清考制度,高校没必要为挂科学生“擦屁股”。
2019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对本科生合理“增负”,增加学业挑战度。
……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纷纷出手,对混日子学生进行清退。例如题中的中国人民大学一次性清退16名本科生和邯郸学院一次性清退77名学生。本科生清退从顶级大约到普通专科都在进行,不努力学习混日子行不通了。
我认为这仅仅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毫无疑问,大学生轻轻松松毕业的情况在未来将会改变。
宽进严出需要成常态1、严进宽出与宽进严出
在美国,学生的读完中学后有百分之五十五能够进入大学学习,适应大学的生活。但据统计,四年制大学里六年内能毕业的学生比例为60%,公立大学有57%,而私立盈利大学仅仅只有32%,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对高校教育严谨。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录取门槛越低的学校毕业越困难,录取门槛高的学校毕业率较高。这和大学的生源应该有关系,顶级大学的生源好,毕业率更高。
在中国,学生高考“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基本上都能毕业,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现象,由此而来的则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低下,本科生甚至不如专科学生。
而且,过度的强调高考导致基础教育越发的功利性问题,从小开始的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弄虚作假的高考加分与考试、艺术考试曲线救国……
2、改革带来转变
上大学混文凭成为过去,不努力在大学里寸步难行。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改善,缓解应试教育带来的沉重辅导与压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质量上升,增强大学的自身的竞争力。学生更多的从兴趣出发考虑自己的方向,慎重对待自己的学习。••••••
被退学的16名本科生并不孤单,他们不是第一批被清退的顶级大学学生,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混日子学生将面临着被清退和努力学习两种选择。
他们不是教育改革的牺牲品,相反改革的教育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身份——该努力学习的本科生。
那些侥幸未被处理的学生,才是真正应该叹息的,不知何时才能从“安乐窝”里清醒过来!
我是大梨,我在校园里,关注教育!点个赞呗,最后一个小姐姐就是你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