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映楼台,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
青天白日映楼台,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
当然是汉末大军阀“白马将军”公孙瓒,公孙伯约了,一个年少成名重情义威震塞北的国家英雄晚年却成为了狗熊。
一、年少不受重用,饱受磨难,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公孙瓒出身于幽州大族公孙家族,但公孙瓒因是庶子的原因导致他在家族里不受宠爱,这让公孙瓒年少时很难过,顶着世家子弟的名头干的却是下人的活。
但年轻的公孙瓒没有放弃自己,他凭借自己家族的影响力做个小官,后来自己的上司涿郡太守因罪被流放,公孙瓒不忍自己的上司路上受苦,竟然假扮押送的官兵跟随上司去流放地。
最后上司半路被朝廷赦免,为了感谢公孙瓒的忠义,他的上司直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公孙瓒,同时在他的提携下,让公孙瓒开始正式登上了汉末官场。
二、威震塞北的民族英雄,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进入官场上的公孙瓒开始了自己的杀伐之路,当时公孙瓒的家乡幽州地处塞北,时刻面对北方乌桓各部南下劫掠,同时中原的黄巾军起义也让战争的烽火烧到了幽州地区。
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公孙瓒上马杀敌,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平定了幽州冀州的黄巾军势力,对那些劫掠中原的乌桓各部采取爆裂的手段镇压。
公孙瓒在这几场战斗中差点丧命,但他仍旧打击侵略者的气焰,让塞北各族恐惧公孙瓒的威名,不敢进犯幽州,同时上供马匹给公孙瓒组建骑兵部队,公孙瓒在这些战马中挑选白马作为自己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极强,史称“白马义从”
三、中年实力达到巅峰,威震华夏和塞北公孙瓒的巅峰时刻在他中年时期,此时的公孙瓒兵精粮足,有强大的骑兵和精锐的白马义从加持,不但让塞北各部惊恐,同时也让曹操袁绍那些创业初期的诸侯所尊敬。
公孙瓒巅峰时期有数万骑兵,近十万步卒,坐镇幽州,向南可夺取冀州徐州青州,向北则继续暴揍乌桓,天下人都惧怕公孙瓒的兵威。
此时的公孙瓒完全是汉末独一档的存在,其他诸侯有他部队多但是没有他的部队精锐,更没有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那样的骑兵大杀器。
如果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话,那公孙瓒当时的影响力绝对不亚于的关羽,河北和中原地区的各路诸侯都惧怕公孙瓒的兵锋,塞北的胡人就差给公孙瓒叫爸爸了。
四、晚年昏招频出,迅速败亡,最后在易京楼内自焚但公孙瓒晚年真的超级狗血,他做了四件事情让自己的实力迅速跌落。
1、杀死民众爱戴的刘虞,激起幽州各部族的反抗情绪
第一个昏招就是公孙瓒凭借自己的勇武和刚愎自用杀害了幽州百姓爱戴的刘虞,刘虞是汉室宗亲还是一个有能力的老好人,受到百姓和官员的喜欢,公孙瓒不讲道理杀害了刘虞,激起了塞北各族和刘虞在幽州各部的抵抗,让公孙瓒从内部就开始衰落。
2、欺负其他诸侯过甚,被群起而攻之
第二个就是公孙瓒的狂妄自大害了他,公孙瓒仗着自己实力强大,欺负各路诸侯,还想染指皇位,这更激起了其他诸侯的反叛,特别是公孙瓒上演一波无间道害死了自己的弟弟公孙越,本来是自己的锅结果公孙瓒硬是把锅推给了袁绍,袁绍一开始不想惹这个塞北巨兽,可是公孙瓒欺人太甚,袁绍四世三公也没有惯着他,直接派麴义在界桥给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灭了。
3、失败后不想重振旗鼓,反而意志消沉
第三就是公孙瓒在界桥之战和龙凑之战后,自己手下的部队元气大伤,其实这时候公孙瓒求和和退回幽州都可以,因为袁绍那时候也不想和他结死仇,可是公孙瓒没有这么做,他把整个幽州百姓绑在他的战车上了,横征暴敛使得幽州百姓怨声载道,公孙瓒有胆子欺负百姓却没有重振旗鼓的勇气,只能等待袁绍的下一波进攻。
4、不体恤部下,最后导致部众逃散,孤家寡人的公孙瓒兵败自焚
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和袁绍的战争还在继续,只是此时的公孙瓒没有年少的义气和胆识了,部下被袁绍包围时,公孙瓒明明有实力救出自己的部下,可公孙瓒一直按兵不动,甚至部下战死了认为部下是实力不济,部下突围出来了他反而觉得是自己见死不救激发了部下的勇气导致的,这种奇葩脑回路让公孙瓒的将士们知道自己的老板不是当年的白马将军了而是一个自私的老头了,也不愿意给他卖命了,最后公孙瓒在众叛亲离的状态下自焚在易京楼上,一代枭雄就此灭亡。
总结:公孙瓒真的说是年少英武老年狗血的典范,有时候我都怀疑他是不是老年得了啥病,一个年轻时长得帅,重情义,还会打仗,把家国情怀放在心中的诸侯,到晚年却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残暴不仁的老头,看着幽州像赵云田豫这样的人才不去用,反而把自己锁死在一个城楼上等待死亡,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九曲江发源地?
龙脉、水脉和文脉:厘清唐朝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

“曲江”是西安地名,位于西安城区东南部,为唐代著名的曲江皇家园林所在地,闻名遐迩的便是曲江池,大雁塔及大唐芙蓉园等风景名胜古迹。原本是汉武帝所建造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时候,皇帝下令将曲江大加整修,池水清澈澄明,水面上柳树的影子交互,错落有致,各式各样的花儿环绕。
曲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秦汉年间开始建造,经过一番雕琢,成于隋而盛于唐,而在宋元明清时代发生了迁都的事情,这时的曲江开始逐渐衰落,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人民又让她重现往日的辉煌。
杜甫曾在《曲江二首(其二)》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看到徐徐挥动翅膀的蝶儿,穿过茂密的丛林,蜻蜓轻轻点水款款而来。希望这样的美景能够通过我作的诗相传下去,让人们沉浸于如此的美景之中,人生苦短,即使是暂时流连,也不要与美景相违背啊!其景堪称一绝,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唐代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
龙脉与水脉相接
龙脉即山脉,《管氏地理指蒙》:“指山为龙兮,到了天人合的境界,实现了都城布局既理想化又形势之腾伏。”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隋唐长安城的 具神秘感的效果。龙脉是有名的龙首原。《水经注》里记载,秦朝的时候,有一条黑龙从南边到北边的渭河里饮水,它途经的地方恰好形成了一座土山,而这里又是龙头所在的地方,所以就有了龙首山,在当时这里的地势要高出西安别的地方很多,在群山当中的鹤立鸡群。
秦时曲江称“陔州”,意为临水的长洲。《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并寄赠友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曲江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这首诗中描述了曲江水满,千树万树花开时的迷人景色。曲江的山脉和水脉相接,山水相接,水天一色,似是大自然有意为之,天机之妙,万物相通。
高山巍巍,绵延不绝,登上山顶,俯瞰大地,鳞次栉比的村庄,不见人,不见家禽野兽,映入的只有辽阔,只有一层层的山雾,它让你畅想,让你一览众山小,你忘了周边喧嚣的事物,只有这山与你相对,人生何求,美景尽览,何必被琐事牵绊,天地广阔,何地不是归处,何处不是家呢?
我们似是可以理解了李白的纵情山水,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又怎能和山水相比呢,他最终抛弃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理解了陶渊明的田园之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脉
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长安城是当时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唐初诗人王绩,诗圣杜甫,诗仙李白更是醉卧长安城。在唐代,公布了科考的榜单之后,皇帝会举行曲江宴会,进士们把装满了美酒的杯子放在曲江水面上,曲水流觞,同时,还要请两位最年轻英俊的进士去花园里采摘名贵的花草,分给各位进士佩戴。
人们把这次宴会叫“探花宴”,采花的人叫“探花使者”,这样做用来消除灾祸,除去陈腐之气,以此助兴,庆祝学子们赢得了好成绩,这便为曲江蒙上了一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神奇色彩。
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在一次曲江宴会结束之后,进士们到曲江的慈恩寺游玩,古代有题字的习惯,当来到大雁塔下的时候,一位进士将自己的名字题到上面,其他人看到了纷纷效仿,于是这便成为了一种习俗,经久流传。从此,在放榜之后,会挑选书法极好的上榜者,在大雁塔下题上每个人的名字,倘若其中有为将,相的人,就把他的名字描成赤色的,以此表示地位的不同。
唐朝知识分子把参加曲江探花宴和雁塔题名看作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的大诗人白居易,他就在大雁塔下题名。忆当年,共有十七个人一起考中进士,而他则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才二十七岁,孟郊中进士时四十六岁,一篇著名的文章《范进中举》;
其中的范进中举时五十四岁,范进从二十岁就已经开始了科考之路,一直到五十四岁,三十四年的岁月,匆匆流逝的是他那无人关心的暗淡的青春,中举之后的疯癫,我们似乎也可以共情之。而反观白居易呢,二十六岁,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并且把握住了自己的机遇,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得意地在诗中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便是大雁塔题名的实例了,白居易意气风发,题名则被看作是文雅之事,和当今的习惯也有所出入。
曲江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新星,在唐朝长安大放异彩,它是文人的向往之地,曲江探花的故事让他们积极地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作出努力,"曲江探花"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意味着前途大好,从此路上只有繁花。
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孟郊46岁中了进士,心情大好,骑马游走在街上,仿佛一日之内便可以看尽京城的花儿。那么"曲江探花"的心情呢?依然是与其相似,只有经历过曲江宴,题名过大雁塔,才算是真正的进士,无数的进士从曲江走来,可以说曲江是进士的发源地,是都城长安的文脉。
曲江的文脉绵延,更多的因素是唐朝首度所开创的科举制度,使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了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机会,提高了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水平。
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不断更换,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变得越来越腐败,特别是进入十九世纪的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离不开儒家经典著作,而且文章都有固定的格式和一套死板的规定,坑害了一大部分有理想有志向的文人,封锁了人们的思想,只是培养了人们的奴性,以此来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因此明清时代的科考显然没有唐朝时的浪漫与丰富,录取的考生质量自然也大大下降。
结语
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唐代的曲江则在都城长安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她是皇宫贵族游乐宴饮的主要景区,与此同时,又是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的重要场所,还是普通民众游乐,闲散漫步的好去处,可谓是人人皆宜。

她汇聚着唐朝都会最前沿的文化活动,生活风俗的诸多方面的景况。当今的曲江池风景区的构建,有园林水域,之间又有诸多栩栩如生的人文雕塑,系统展示着盛唐曲江文化,仅游览曲江池,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盛唐。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让曲江更加灿烂,更加创新,不只是美景,更是经济产业的链式结构,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新文化的开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曲江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特色,打造出一个既有美景,又有文化底蕴,并且紧跟时代潮流,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曲江,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曲江所创造出的巨大光环之中,只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被世界所淘汰。
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停滞不前,而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我们要用曲江精神繁衍创新出一个豪放、澎湃、自信的新时代文化,为未来的中国的文化再添一份底蕴,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繁盛,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献出力量。
红楼梦里有哪些好的诗词?
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其中有大量诗词曲赋 它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有口皆碑 无人不晓
《癞头僧》 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临江仙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琵琶弦曲江水满什么意思?
唐代韩愈的《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译文
淡淡的阴云薄雾迟些时便四散开,万里青天白日朗朗映照着楼台。
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什么事那么忙啊一直不肯来?
创作背景此诗为朋友间赠答之作。一个久雨之后轻阴转晴的傍晚,曲江涨起了新碧,绿树如洗,万紫千红,临风吐艳。兴致勃勃的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去。游罢归来,韩愈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
小说描写云?
云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以下是一些小说中关于云的描写:
1.《红楼梦》:“天空中白云朵朵,如同一朵朵棉花,飘飘荡荡,不知飘向何方。”这句话描写了白云的轻盈和飘逸。
2.《西游记》:“只见那青天白日,晴空万里,四下里云淡风轻,好个秋高气爽。”这句话描写了秋天的天空,云淡风轻,气爽宜人。
3.《三国演义》:“天空中白云如羊脂玉净,飘逸轻盈,宛如仙境。”这句话描写了白云的美丽和神秘感。
4.《水浒传》:“天空中乌云密布,如同一片黑色的巨幕,笼罩着整个大地。”这句话描写了乌云的压抑和沉重感。
5.《骆驼祥子》:“天空中白云如同一朵朵棉花糖,飘逸轻盈,让人感到无限的美好和自由。”这句话描写了白云的美好和自由感。
这些描写都通过对云的形态、颜色、运动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