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在哪个省,宋代五大官窑及产地
定窑在哪个省,宋代五大官窑及产地?
一、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
二、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
三、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
四、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均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县(时称钧州)。五、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宋代六大窑系?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汝窑是五大名窑之首,它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所产作品以青瓷,人们通常通过釉色天青色、香灰色胎、蟹爪纹等特点来鉴别它,只可惜汝窑作品极少传世,因此它也非常珍贵。
官窑在宋代由官府直接管辖,所生产瓷器多为素面,没有华美的雕饰、涂绘,风格大气。哥窑与官窑相似,它们所产瓷器皆是青瓷,哥窑瓷器与众不同之处在它的开片极美,金丝铁线是其最大的特色。
钧窑所产的瓷器颜色多样,虽然它也属青瓷,但它的瓷器还包括天蓝、玫瑰紫、月白等多种不同的色彩,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我们可以看到钧窑瓷器表面常有湿地上蚯蚓痕迹般的纹路。
定窑最开始是为北宋宫廷服务的御用瓷器窑场,在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一个烧制白瓷的。定窑白瓷偏暖黄色,看起来湿润恬静,常装饰多种精致的印花、刻花,这些也是定窑能显赫天下的原因。
定窑瓷是如何在窑炉里浴火而生逆袭为细腻洁白的白瓷的?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定瓷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是北方大地上繁衍几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因曲阳古时属定州辖区,故名"定瓷"。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定窑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是陶瓷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定瓷在宋代影响力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瓷"。其胎质坚密、胎薄细腻、釉色透明、彩色莹润。定瓷以白定为主,曾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说。(一)唐、五代时期。
定窑主要采用仰烧的方式,匣钵底内撒一层石英砂或匣钵粉,其上置垫片再放入器物,有的直接置入器物,因此足底粘砂也成为定窑瓷器的一个特色。使用垫片者,以三角形为主(如上图),盘碗叠摞仰烧,再置入平底筒形匣钵中。此时期匣钵多一次性使用,口沿围有一层或多层泥条(质地与匣钵同),结合的缝隙多刷釉以达到密封的目的。
(二)北宋到金。
自五代后期以来,匣钵开始重复使用,其中漏斗形匣钵多用以仰烧套装或对扣使用,而筒形匣钵除作为仰烧使用外,也开始用以装烧瓶 、炉、罐、枕等器物。此时出现了空心的筒形匣钵,为使窑体内上下相通,气流均匀,尤其平衡垂直温差。
宋以来,一说北宋后期,过去仰烧或叠烧的方法几乎被废弃,定窑开创了支圈组合式的覆烧法,节省窑位空间,节约燃料,有效防止了器物变形,对此后南北各地的窑业生产都产生重大影响。但此时期烧制的器物,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芒口”,即碗、盘、碟等覆烧器物口沿一圈无釉的缺憾,但也成为定窑瓷器断代的依据之一。覆烧时,盘碗套装所用支圈的材质与所烧器物相同,为收缩一致,减小烧造过程中的变形不均。
许多学者认为,在覆烧过程中,盘碗及支圈入窑时均装入匣钵。但在本次发掘中所出土的遗物却在暗示,在当时极有可能存在大量的裸烧现象(以下遗物均采自涧西发掘区)。首先,在大量的支圈表面都发现有麻面或火刺,说明这些支圈在烧造过程中接触明火的现象是普遍的,而非在匣钵装烧过程中出现的偶然事故(如下图)。其次,在出土的遗物中,有一种以匣钵泥做成的泥团,很明显是直接用作间隔裸烧的支圈所用,许多泥团呈三角形断面,往往两面与支圈粘合以起到加固支圈柱的作用,另一面则直对明火,形成大量火刺。
定瓷主要有拉胚成型和注浆成型两种方法,拉胚成型是将炼就完成的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助轮盘转动的力量,用双手将泥拉成坯体的成型方法。拉胚成型的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盘、碗、罐等器物,它们的手感较为沉重,个别胎体薄而份量轻,高低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
拉胚成型的制作工艺分为七个环节:原料加工—拉坯—旋坯—装饰—素烧—施釉—釉烧。首先需要经过悉心挑选的黏土、石英、长石三种原材料。石英和长石用清水冲洗干净,压成粉状,用15%的石英和40%的长石和45%的黏土混合,再加上清水制成浆糊,这个过程称之为洗碎,加工完成后的泥料进行揉碎,排出空气,最后用纸包好便完成原料加工的步骤。
采集原料
拉坯就是将泥料放至转盘上,用手拉出瓷器的外形,成型后放置阴凉处,坯底颜色开始泛白,进行旋坯,旋坯是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线条的流程。旋坯用的工具材质分为铁、骨、木等材料。
拉坯
拉坯成型的瓷器最薄处只有3毫米,所有需要进行素烧,素烧是指把没有经过施釉的坯胎通过高温烧制的方法提高作品质量,一般需要烧12至16小时,温度达到900摄氏度以上,当窑炉内温度降到10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出窑了,降温放置10小时左右施釉。
施釉
施釉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的过程,釉料一般用石英粉、石灰石粉、黏土粉末配置而成的透明釉,将瓷器浸入釉浆片刻后取出,表面完全泛白后进行釉烧。釉烧也需要12至16小时,温度一般需要1300摄氏度。
另外一种注浆成型多用于制作孩儿枕等不规整形状,大致步骤与拉坯相同,原料加工—制作模具—注浆—修坯—施釉—烧成这几个环节。
孩儿枕
定瓷的文化丰富,积淀深厚,上等的瓷器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著名的白釉刻花折腰碗和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均为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白釉刻花折腰碗
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2008年,以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有限公司)为保护单位申报的“定瓷烧制技艺”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定瓷从业人员2000余人,实现了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瓷、生活用瓷并行发展的转轨。
河北四大名窑排名?
定窑,磁州窑,邢窑、井陉窑。
1,定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这句苏轼的诗,赞誉的就是曲阳的定瓷。定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朝,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生产宫廷用瓷而著称,定窑位列五大名窑之一。
2,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彭城即磁州窑的中心。
3,邢窑,唐代瓷器,历来学者皆言,南青北白。南青指的是越窑,北白指的是邢窑。邢窑创烧于北齐,经过隋的发展,唐代达到顶峰。
4,井陉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分布面广、烧制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型古瓷窑址。
五大陶瓷产地?
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1、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
2、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
3、官窑:官府经营的瓷窑,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
4、定窑:在河北曲阳。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5、哥窑:哥窑瓷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