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茶苦茶,魔道祖师五大家族分别是什么
灭茶苦茶,魔道祖师五大家族分别是什么?
在魔道祖师世界背景中有五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兰陵金氏,姑苏蓝氏,岐山温氏,云梦江氏,和清河聂氏。《魔道祖师》备受大家的喜爱,2017年12月9日漫画上线,2018年七月九日动漫开播。
兰陵金氏家族介绍
主要氏族人物:金光善,金光瑶,金凌(现任家主)金子轩,莫玄羽,金子勋,秦愫
金家人有钱,特别有钱,一出手便是挥金如土,但是再辉煌也是在温家之后,而且金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修为,金光善到金光瑶,都不得善终,只能仰仗着家族的势力,若是在这样的家族当中,恐不能长久。
姑苏蓝氏家族介绍
主要氏族人物:蓝涣(现任家主),蓝愿,蓝景仪,蓝启仁,蓝翼。
蓝家多产美男,姑苏双壁,但是也有蓝启仁这样的老顽固,家规甚多,条条框框,能把真常人逼疯的节奏,而且每一顿饭都是不饱,吃不香,一杯苦茶下去,半场饭局都没有胃口。
但是蓝家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男女严格分开修行,所以到了那里基本上都会弯的......环境使然,多少少年就葬送在这样的家规当中。
岐山温氏家族介绍
主要氏族人物:温宁,温情,温若寒(温家家主),温晁,温旭,温逐流,王灵娇。
温家在鼎盛时期不仅有权而且还有钱,这跟后来的金家有点类似,在众家族当中独霸一方,在修仙上也独具特色,除了有温情这样的医家圣手之外,也有化丹手这样的邪门之术。化丹手天下无敌,只有魏无羡这样的以邪治邪方能胜过他,大儿子被聂明玦砍掉了脑袋,二儿子被魏无羡活活吓死,都是鼠辈。
清河聂氏家族介绍
主要氏族人物:聂明玦,聂怀桑(现任家主)
聂家虽然出现次数不多,可聂家两人在整个故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聂大被碎尸,在找尸体的路上忘羡二人的感情才迅速升温。
云梦江氏家族介绍
主要氏族人物:江澄(现任家主),江枫眠,江厌离
云梦著名的就是莲藕,和师姐江厌离的莲藕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梦江氏江枫眠与虞紫鸢之子,和魏婴一起长大,被人称为云梦双杰。为救魏婴,独自去引开温家人而被抓住,于是被温逐流化去了金丹,魏婴剖去了自己的金丹换给了他。
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普洱茶?
看了下回答,觉得还是可以有一些不一样的见解的。在初唐版图是有云南的,那就是剑南道的姚州云南郡:治姚城县(今云南省姚安县)辖姚城县、泸南县、长明县3县。这么说有点含糊,其实就是现今的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地区,找道理应该有记载这地方产茶才对。
所以我们至少了解《茶经》成书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清晰了解为何出处没有写姚州。
《茶经》撰写的年代。
陆羽在他自铸的煮茶风炉上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历史确定安史之乱为755—763年,此炉应为764年所铸,时年31岁,铸风炉是著茶经的准备工作之一。因此欧阳勋先生认为《茶经》付梓时间为780年。
《茶经》撰写时期的云南状况
按上述政治地理的变迁,从秦(前221)至唐天宝年间(770)陆羽著《茶经》时的991年中,整个云南不在中国版图的时间为51年,而主产茶区滇西南则为518年。而著茶经之前,即陆羽17岁时,南诏国已脱离中国版图,自成一国。755—763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起之前一年,即754年,南诏已大胜立国。在陆羽面前的事实是云南已不在他的圣唐之内,而成了外国。
显然这样的前提下要在茶经的出处里面出现云南产茶的文字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茶经》里的普洱茶
我看了下大家都没有说的,那就是茶经并不是没有记载,只是在七之事里面提到了两件,那就是“南中茶子”、“生益州山陵道旁”。
《传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茶。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即为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故吴普《本草、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显然云南所产之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云南大叶种为主的普洱茶原料。
显然由于当时的情况,陆羽对于云南的产茶属于风闻,由于交通不便外加战事,没机会去尝试这云南产的茶是什么味道,但是作为茶事记载还是显示出当时云南产茶还是比较有名的,从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的记载就可以看出了。
唐·樊绰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南诏国一节度府名,治位今云南景东县,辖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南部,是有关我国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业茶的最早记载。
从这段了解到当时的普洱茶采制还是属于很原始的做法,那就是直接鲜叶或者晒干之后直接煮或者烤了做茶喝,这样的茶在当时还入不了陆羽法眼也不足为奇了。
茶是什么?
茶为何物,何为茶?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覆盖率最高的“饮品”之一
茶,是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
而中国茶是世界特殊的存在,20世纪前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可以生产加工茶叶。
中国茶一共有六大品类,每款茶的发酵度不同,其工艺也有所不同使得中国茶产生了不一样的风味。
中国茶不同的发酵产生的不同属性使得中国茶被分为六大类
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黑茶
而这六大茶类广泛的分布在中国领土的不同角落,成为了不同地区人民共同的爱好。
茶的来源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
中国茶初始与神农尝百草,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更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经过历时长河的洗礼中国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烙下了深深的足迹。
茶不再只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喝茶的人寻得一份静心和放松自己的生活方式。
经过千年的洗礼茶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茶树青叶和普通树叶的区别是什么茶属山茶科山茶属其性格喜温暖湿,主要分布在南纬16至北纬30度之间。
茶叶和树叶可能会被很多朋友误会是同一种东西,其实他们有明显的区别。
茶叶叶片是单片互生,其叶脉明显边缘有锯齿,叶肉突出,叶片背部布满了白色的毫毛。
而普通的树叶外面光滑,边缘也多为光滑状,叶片瘪平且交叉生长,背部没有绒毛产生。
就普通肉眼最直观的分辨方法其实就是是否存在绒毛,而正是这不一样的生长特征使得茶叶拥有了树叶不曾拥有的多酚类物质。
从而使得中国茶拥有了不一样的“性格”
中国六大茶类的不同“性格”中国茶一共分为六大类,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中国茶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发酵度也使得不同的茶叶产生了不同的口感及香气。
发酵度越低的茶品性格“凉薄”发酵度高的茶品性格“热情”而发酵度中等的茶品性格“温柔”
现在为大家稍微总结一下六大茶类的“性格”
绿茶: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适合夏日或者身体体质燥热者饮用)
白茶:当年白茶性凉,多年陈老白茶性平
(白茶有润燥功效,更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建议不同的朋友根据不同的体质选用新旧白茶适当饮用)
黄茶:性凉(黄茶发酵度较轻口感与绿茶较为接近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青茶:性平(青茶品类较多发酵度跨度较大,其中最为特殊的武夷岩茶有焙火工艺其发酵度较高,例如铁观音及单丛发酵度较低,不同朋友可以根据自己身体需求选用不同青茶饮用)
红茶:性温(红茶且有养胃暖胃一说,其发酵度较高)黑茶:性平(陈年黑茶具特殊的陈香和药香,具有去油腻,降血脂的功效,是游牧地区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特殊提示,黑茶类中包含普洱茶,但是普洱生茶性微凉,还未进行后发酵,肠胃较弱怕凉的茶友可以适当减少对生茶的饮用。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替大家解决问题。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中国茶文化怎么样?
这么深厚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真的是瑰宝啊~
在茶圈里面,
“廖宝秀”三个字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
茶器方面有什么问题找她准没错,
她只要提供了回答,
一定是最靠谱的。
廖宝秀1979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
是器物处研究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
她埋头于陶瓷器中,一研究就是近40年,
“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
中国人饮茶史上许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都是经由她的研究,才得到解答。
比如,古代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
宋代的“点茶”、“斗茶”,是怎么回事?
“煮茶”和“煎茶”,有什么区别?
唐人的“末茶”,如何变成了日本人的“抹茶”?
现代人的泡茶法兴起于何时、如何演变而来?
这些问题,她都通过详尽确凿的资料,
一一进行考证、核实。
今年年初,
北京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历代茶器与茶事》,
是她三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结集,
借此机会,我们和她好好聊了聊茶,
了解了我们祖先的传统,今人的传承。
清雍正 茶器一组
唐 茶器一组
自述 廖宝秀 编辑 石鸣
我最早是对陶瓷感兴趣,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一直都在研究陶瓷。陶瓷器里面有很多都是茶器,我自己喜欢品茶,对茶文化又有兴趣,所以就顺便研究了茶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宫旧藏,大约有2万4千多件。
我不敢说这些瓷器我全部都上手摸过,因为有一些同样品类的器物,譬如说明代宣德年制青花缠枝莲纹瓷碗,可能有一二百件,我们只从里面选最好的来展览。但是清点的时候会上手。
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有的不止一遍。
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钟
明万历 斗彩花鸟纹提梁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日文导览。那是1980年代,那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不会明确说明,某个器物是作什么用途。
所以我常常会遇到客人问我说,这个碗是作什么用?是饭碗呢,还是茶碗?这个杯子是作什么用?是用来喝酒呢,还是喝茶?
所以最早的研究初衷,是想要了解清楚,这些器物原本的功用到底是什么,来解答客人的疑问,也是我自己的疑问。
清雍正 《活计档》书影
后来,我主要是看到了现藏于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养心殿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这是清宫的制作档案,清宫不管做什么,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东西,譬如说今天皇帝命令臣下要去裱一张画、用一个钉子,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就像流水账一样。
从这个档案上,可以看到都制作了哪些茶器,有茶壶、茶碗,也有茶钟、茶盘、乾隆茶具(茶赢、茶棚)等。
清道光 《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
北京故宫有一套各宫殿的陈设档案,就是说,各个宫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设了什么物件,都有一本档案来详细记录。
其中有一本叫做《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这个档案里记载的,全部都是存放在乾清宫端凝殿的器物。
溥仪出宫后,清宫善后委员会要清点故宫的文物,用《千字文》来为每一个宫殿编号,端凝殿编为“列”字号。
端凝殿陈设的“列”字号文物
“列”字号的陈设文物后来全部迁移到了台北故宫。这样一来,相当于文物的实物保存在台北故宫,记载实物的档案保存在北京故宫。
拿实物和档案一对照,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件器物的名称、用途到底是什么,其中哪些是茶器。
中国人的茶文化传统的发展,从有史可考的历史来看,有两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一个是唐代陆羽著《茶经》,这是一本堪称全世界最早的茶的百科全书,是对当时喝茶方式的一个总结,并且把茶文化提升到了“茶道”的高度。
另一个转折点,是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喝散茶,也就是直接用茶叶泡茶。现代人的喝茶法,正是近似这种喝法。
明万历四十年 宜兴窑紫砂时大彬款鼎足盖圆壶
明太祖的改革影响非常巨大,唐代以来流行了500多年的末茶、团茶迅速没落了。
以至于明代本朝的学者,读到宋代文献中“茶筅”等名词时,就已经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后世现代人对唐宋时期喝茶状况的陌生了。
可以说,茶文化的变迁,和茶制有紧密的关联。茶的制法改变了,喝法也就改变了,饮茶使用的器物——茶器也跟着改变。
这也是我从器物入手,研究茶器文化的一个好处。你可以从器物的造型入手,结合古代典籍、绘画,一步一步反推过来,复原古人制茶、喝茶的步骤、场景、方法。
唐 骊山石茶器一组十二件
唐《宫乐图》,描绘宫廷仕女们饮茶、饮酒、听琴
唐代人如何喝茶?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瓯”、“盏”为度量单位,而不是现代的“杯”,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唐诗里读到,茶在喝之前,要“焙”,要“碾”,这都是指什么?
其实,陆羽《茶经》里面,对这些问题都有非常完备的记述。这部书三卷共十章,对于如何采茶、如何制茶、有哪些茶器、如何煮茶等基本问题,都是专列一章来讲述。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
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萧翼赚兰亭》线绘图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
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
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碎茶和碾茶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
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
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因此,唐宋诗人常以其象形,将二者合称为“圭壁”。
唐诗中“圭壁相压叠,积芳莫能加”,描绘的就是把饼茶碾成末的过程中,散发出茶香的场景。
唐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唐 白釉印花茶碾
到了晚唐,圆形饼茶又被称为团茶。可以看成是后来宋代兴盛的团茶的先行。
专供北宋宫廷的龙凤团茶,是在精制好的团茶表面加印龙凤图案,价值极其珍贵。
欧阳修在朝廷里做官做了二十年,才被皇帝赏赐一饼,还是四个人分。
大凤团及小龙图茶图
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茶制和茶风,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变化。其中,和唐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代发展出了“点茶”。
同样是喝碾好的茶末,在“打茶”(搅拌茶末)这一步,唐代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烧着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搅拌,再把搅好的茶舀入茶碗。
到了宋代,变成直接在茶碗里搅拌——茶末不是投入茶鍑中,而是事先放在茶碗内,向茶碗内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在碗内搅拌,最终成为一碗待饮用的茶。
这种喝茶法称之为“点茶”,“点”,就是注水的意思。
因此,从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为宽口,约15公分,碗身较浅,因为是从茶鍑里面把搅拌好的茶直接舀过来。
可是到了宋代,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因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汤在搅拌的过程中溢出来。
左为宋代茶碗,右为唐代茶碗
正是因为有了“点茶”法,在此基础上,北宋中期以后兴起了“斗茶”。
“斗茶”斗的主要就是点茶时“点”的水平。
就像我们今人打鸡蛋一样,用力击打蛋液,会在蛋液表面形成一层泡沫。“点茶”的时候,用力击拂茶汤,同样会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茶沫,宋人称之为“汤花”。
击拂茶汤的时机、力度和手法,都会影响这层汤花的形状和密度。
京都建仁寺“四头茶会”上的点茶
斗茶时,有一个标准叫做“咬盏”,指的是茶沫汤花在茶汤表面形成均匀一层,覆盖整碗茶汤,和碗壁不分离。
如果汤花不能覆盖盏面,现出茶汤,斗茶便落了下乘,宋人称之为“云脚散”、“水脚散”。
苏东坡曾经写诗道,“水脚一线争谁先”,描绘的就是斗茶的场景,看谁的茶末汤花“咬盏”的时间长,能坚持更久。
左为咬盏,右为“云脚散”、“水脚散”
北宋时期,“斗茶”曾经风行一时,成为一项人人热衷的狂热赛事。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脍炙人口,里面讲到,斗茶斗胜者,可“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的盛行,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碗的审美。
陆羽《茶经》里面讲到,青瓷类冰,白瓷类雪,是所谓“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时喝茶时,仍然沿继唐代,使用“冰瓷雪碗”。
然而,斗茶的时候,讲究茶色以白为贵,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为深色的釉色能够充分地衬托茶色。
北宋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宋 建窑黑釉鹧鸪纹茶盏
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来。
其中,建窑紫盏又最受推崇,并发展出一套讲究“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的体系。
宋 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
宋 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碗
这种审美偏好以及宋代的“点茶”法,后来流传到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说,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继承的正是唐宋时期的饮茶传统。
日本明治时代 煎茶提篮茶器组
明·仇英《东林图》局部,描绘了明代文人品茶场景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工序劳民伤财、耗费奢靡,下令废团茶,改喝叶茶(散茶)。
这是我们茶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变。从此之后,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就从唐宋以来的打茶、末茶,改为了泡茶,延续至今,已500多年。
明永乐 甜白茶钟
明嘉靖 白釉暗龙花茶钟
喝饼茶、团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勺等等——都消失不见了。
茶碗的尺寸也开始变小,明、清的时候,喝茶用的茶碗口径是12公分,茶钟口径是10公分。
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
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
明 宜兴紫砂梨皮壶
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
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
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
明·唐寅《事茶图》局部
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
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
清雍正 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
清雍正 霁青茶壶
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
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
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
廖宝秀
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广传统茶文化。1984年,我们曾经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话》,专门介绍了茶的历史。我写了第一篇谈茶的文章《茶的冲泡方法》,介绍了如何冲泡台湾绿茶、青茶、红茶,细说了常用的茶具。
2002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策过一个展览,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
为了准备这个展览,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谈到的问题。做这个展览之后,引出了更多的关于饮茶史方面的问题,我从此之后就有做不完的研究。
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查很多资料,没有找到根据的,不能随便定名,因为没有把握。经过切实的考据之后,史料、实物都能对应得上的,我才敢下结论。
明《十八学士图》
比如我最近看古画,发觉古画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鲜水果,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这样,是干果和点心。
明代的茶书里面,讲到茶器用具的时候,有一种用具被包括在内,就是“运锋”,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水果刀,用来切水果。这个很有趣。不过我现在还没来得及深入去研究。
从我的研究来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没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江南一带,都很爱茶,写了很多的茶诗,画了很多的茶画。
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乾隆皇帝。
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
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无锡的竹炉山房,在玉泉山静明园复制了一间“竹炉山房”,又在香山盖了一个“竹炉精舍”。
他访问了苏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盖了三个“千尺雪”。
这些茶室空间,他陆续盖了将近20个,装潢简洁素朴。
里面放置的,是他个人专用的茶器,也和清宫惯用的华丽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兴茶壶和竹茶炉。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
清乾隆 青花、描红三清诗茶碗
他还谕令调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实是一种无茶之茶。喝的时候,有时会加入真正的茶叶,比如龙井。
他还有一种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这种茶用的水,必须是荷叶表面收集的露水。
我从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复原出来,如今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享用这种茶了。
明·文征明《茶事图》局部
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位于嘉义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个茶文化的常设展,叫做《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在这个展览上,我根据明代文征明和陆师道的茶画,复原了一间明代的茶寮。
明代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说,一人品茶得神得幽,两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
因此,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现代茶席,上面只有四个杯子,这个理念也是来源于明代人。
廖宝秀根据古画复原的明代茶寮
我觉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两样,我们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续。
我相信,所有爱茶的人都各有他偏好的项目。我自己研究器物,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研究、我的工作可以一起结合。所以我也非常感恩,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部分图片来源:故宫出版社
古代人对茶的说法是什么?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