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普茶,陈皮柑普茶是能喝的古董
柑普茶,陈皮柑普茶是能喝的古董?
新会人来回答一下。
柑普茶虽然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小青柑的兴起才有的茶饮品,但柑普茶的历史却有上百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的江门进士罗天池。罗进士辞官后衣锦还乡,爱好普洱茶的他也给乡里乡亲们带来一些外地的普洱茶。普洱茶作为云南地区的主要饮用茶,在广东地区并不流行。因此当时普洱还没有熟普洱的制作工艺,而生茶的口感并不受到老广们的喜欢。
于是,罗天池就想到了把生普洱放到陈皮里面一起陈化的点子。把普洱茶结合到陈皮柑的陈化中,既可以缓解生普洱的生味,也可以让跟陈皮与普洱一同陈化发酵,何不妙哉?于是罗天池便开始了柑皮加普洱一起陈化的试验。他把普洱茶碾碎,再塞到新会柑里面,一起晒干之后如仓陈化,放置1年以后品尝,其味道特别好!于是,柑普茶做法就在江门棠下地区流行起来。但陈皮普洱与柑普茶,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陈皮加上普洱一起冲泡,流行于90年代的港澳地区,而柑普茶则是2014年后才被大量制作和推广的茶品。
柑普茶不能称之为“能喝古董”柑普茶可以说是陈皮爱好者的一种尝试,但对于“陈皮”的概念还是相差甚远。首先柑普茶的不具备陈皮的陈化属性。陈皮从柑皮制作而来,是需要很多道工序以及时间成本的,按照传统柑皮需要翻晒陈化三年以上才能转化为陈皮,而柑普茶的制作周期一般是一年。其次就是柑普茶需要整个陈皮柑的外壳作为载体,那么在长时间的陈化中,柑普茶的柑壳是会自然开裂的,所以保存到3年以上的柑普茶可以说是非常稀少。最后一点目前柑普主要制作茶叶是普洱熟茶,其原理已经跟传统工艺有所偏离,作者的原因是希望陈皮的陈化味道可以弱化生茶的“烈性”,而非熟茶相互吸味而成。
柑普茶不具备“长时间”陈化基础目前市面上柑普茶多数都是虚标出生日期,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衬托"陈皮"陈久者良的特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抬高价格。毕竟市场上,当茶品扯上新会陈皮的名气,必然身价高涨。而新会陈皮的造假造旧对于不是行家来说,都是非常困难去识别的,因此绝大多数商家都喜欢标榜自己的柑普茶是XX年的老茶。而实际上,根据陈皮陈化的需要反复的翻晒、陈化等,在经过3-5年的陈化期后才有陈皮的效果,而普洱茶则不能“晒”;同时新会柑壳在陈化3年以后都会“脆化”,因此当你买的柑普茶宣称是8年10年而外形又保存得很好的,就要十分注意了。
选购柑普茶要注意所谓“老年茶”在一定程度上,越是老的柑普茶,其效果和味道就越差。原因很简单,以陈皮陈化的环境和熟普洱陈化的环境对比就一清二楚了。陈皮的最佳陈化温度是26℃-28℃,相对湿度是65%左右,而普洱茶的最佳陈化温度是22%℃,相对湿度是85%左右,而当湿度超过65%时,陈化就会容易发霉,蛀虫,同时,陈皮需要翻晒的操作,而普洱茶一旦晒太阳就会影响其品质,在这样的相互对立的陈化条件下,如何把两边都做好,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陈皮”和“普洱茶”分别存放,喝的时候在一起冲泡!也因为如此,柑普茶陈化的时间越长久,其变质的可能就越大,因此文章开头说,罗天池实在放置生普洱的情况下,陈化一年边拿出来品尝,也是有其原因的。
而目前制作柑普茶的很多普洱茶原材料都是7-8级料,就是大多数茶梗的或者边角料,因为好的普洱茶,基本不会拿来制作柑普茶。而目前柑普茶的制作,也是很多小作坊在生产,品质把控也是目前横在柑普茶产业的一道门槛!
总的来说,“能喝的古董”说的陈皮而不是柑普茶,而柑普茶也并不适合长时间的存放,更不用说放8年以上的柑普茶。如果是喜欢陈皮,有喜欢的普洱的朋友,可以尝试“陈皮普洱”做法,就是上面提及的,在冲泡普洱茶的时候,放入若干的陈皮,这样既能享受到陈皮的醇香,也能喝到普洱的茶味,何不美滋滋?
柑普茶和喝蒲公英根茶有什么区别?
你好,至于你说的这个问题呢,我这里有个疑问,我想,可能是你打错字了吧,你说的“柑普茶”应该是《柑蒲茶》,“柑普茶”跟这个蒲公英根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柑蒲茶”和蒲公英根就是有关系的了。
平时我们所说的“柑普茶”呢,是指用新会柑皮搭配的普洱茶,然后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而“柑蒲茶”呢,是指用新会柑皮搭配的蒲公英根茶,然后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两者一个是普洱的的普,一个是蒲公英的蒲,从这个字面上来看的话,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这个“柑普茶”分为两种,一种是青柑普洱茶、两一种是红柑普洱茶。
而“柑蒲茶”呢,其实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青柑蒲公英根茶,另外一种是红柑蒲公英根茶。
虽然说都是搭配的新会柑皮,但是两者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普洱茶是属于正常的茶类,但是蒲公英根茶,是属于养生茶类,属于代用茶。新会柑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广陈皮,他和蒲公英根是一样的,也是属于药食同源的,在广东新会也有做“柑普茶”的朋友还特意用的“柑普茶”和“柑蒲茶”做的对比,虽然说是不同的风格,但是在口感上都是很不错的,功效方面暂且就不说了。
“柑普茶”在制作的方面呢,是采用的普洱的碎料茶底,和“柑蒲茶”是不一样的,“柑蒲茶”是 用的整个料粉碎之后筛选出来的颗粒均匀的蒲公英根最为茶底的,因为这个蒲公英根要是做大了还装不进去小青柑里面,做的小了,就从小青柑的下方小孔漏出来了,所以在工艺上,“柑蒲茶”就需要更严格、更规范的工艺了。
在这里呢需要提醒广大朋友们的是,不管是“柑蒲茶”还是“柑普茶”我们在饮用的时候呢,都需要把茶扒开,看清楚里面的茶底,如果说不是整个的,那肯定不是好茶,一定要看清里面的茶料是不是规整的。当然,对于“柑蒲茶”来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就像我之前所说的,茶料大了装不进去,茶料小了还从底下漏出来了。从规格上来看肯定是均码的了。好了,就说到这里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吧。
小青柑橘普茶好不好?
柑普茶和桔普茶要分清,柑皮比较粗糙凹凸,橘子皮是光滑。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小青柑是近年来的网红茶,因为它简单又方便,不同工艺有不同风味。它是网红,不等于是能让大家接受,可以尝试一下它。
青皮,性寒凉,气行下,疏肝利胆,散结解郁。
一般来说,不建议经常喝,隔三差五来一泡,可以清热消积。特别雾霾天气,不妨每隔一两天喝一个,感觉呼吸会舒服很多的。再有,感冒的时候,也来一泡小青柑,可以舒缓感冒症状。虽然是寒凉,女性朋友在来例假前也可以泡一个,喝了会舒缓例假前的不舒服,可以调理一下烦躁的心情。不过,来例假就别以身犯险喝小青柑哦!因为,会突然来的多造成气血两虚。
还有,建议挑选来自新会种植的柑树的果实而制的小青柑,因为历史悠久,是这么多柑果中药用价值最高的,而且越陈越香。
发酵柑普茶能喝吗?
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喝。小青柑清爽性比较烈,脾胃虚寒的人最好不要喝,大红柑醇香温和,更适合大部分人选择。
柑子是不是好的正宗的柑子?
新会人来回答一下。
柑普茶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实物,在清朝时期江门地区就有出现。但广东地区在过去并不消费普洱茶,而是铁观音、红茶等主流茶叶为主。直到90年代受港澳文化的影响,普洱才慢慢进入广东市场。
很多柑普茶标榜是新会陈皮以及普洱熟茶的完美结合,其实在从历史上看,柑普茶发明之初期,填充的茶还是以普洱新茶为主,结合大红皮的新会柑的陈化工艺,让生茶+陈皮一起发酵陈化,最后得出相得益彰的陈味茶品。
可惜柑普茶发明近百年,都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原因有几个。
“陈皮+柑普”比柑普茶更受到追捧陈皮柑普,是分别的两样东西,在冲泡的时候一起加到一起饮用,而柑普是在做茶的时候就一起制作,两者区别很大。陈皮柑普是先用陈皮煮水,再用陈皮水冲泡柑普茶;而柑普茶则是整个冲泡,容易串味。
国人对于茶品的追求一直“原味”的——陈皮通过陈化可以去除其苦味,普洱通过发酵可以去除其茶碱的青涩味道,如果两者混合,既不得原味也失去其本质,因为对于追求品质的茶客并不推崇柑普茶。
两者的存放条件不同陈皮是需要多次翻晒陈化三年以上,才可以成为陈皮,其陈化的条件一般为26摄氏度,相对湿度是30-65%为佳,而普洱的陈化发酵,最好是在85%左右的相对湿度,因为两个如果各满足其一,都没法做到适当的陈化标准。
柑普茶用料一般为什么说“用料”是柑普茶一个最大的弊端呢?因为一般好的新会陈皮,是不会用来做柑普,因为陈皮的成本太大;同样,如果是好的普洱茶,更不会用以制作柑普茶,而市面上大多数柑普茶都是用普洱的7-8级料,就是茶梗等边角料,而且龙蛇混杂,品质不一,无论大小品牌,都在抢占市场,你来我往,出品更是无法得到统一。
因此,柑普茶在老茶客看来,并不是什么“好茶”,一是因为相互串味,不知道好坏,二是市面太多假货,难以保证品质,而更多的日常“零食茶”,偶尔尝尝新鲜尚算可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