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精神核心思想,茶道精神为何在日本经久不衰
茶道精神核心思想,茶道精神为何在日本经久不衰?
日本茶道起源中国大唐,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已在日本流行之今,它通过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道德和艺术美学熔于一炉,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日本的茶道精神指的是:和.敬.清寂四规,它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茶道四规"和.敬"而言所表示客主之间和睦共处,相互尊敬之意,也是寄于社会安定,国太民安之愿望,"清.寂"是指茶室的环境清净幽雅,隔离世俗,清心洁身之意。
日本茶室常挂有"一期一会"字幅,它也是茶道的一部分,"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意味着仅有一次相会,劝勉人们应知珍惜身边所有的人,也意味着每次茶聚都是独一无二的。
茶本是一种饮品,但在日本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欢迎探讨茶之道。(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茶促进了中韩两国的友好?
中华五千年上下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全球化,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的境遇下,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国的茶叶改变了许多国家原来的引用习惯,其中尤韩国为甚,在中韩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研究中国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无疑为中韩两国提供了一条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韩国社会;影响
1.茶文化的穿入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浓厚。韩国与中国地域上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喝茶,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天忙碌中最珍贵的时光,尽管在韩国咖啡文化盛行已久,但历经几个世纪的沉淀,茶文化已与韩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喝茶对于韩国人来说已越来越流行。
2.中韩两国茶文化交流
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句丽为公元372年,因此可推测茶传入朝鲜半岛时间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中国茶文化,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三国时期,是韩国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用茶祭祀、礼佛。
3.中韩两国茶文化异同
由于韩国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从中国传入,因此两国茶文化具有一定共同之处。例如,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饮用饼茶为主;高丽时代以饮用碾茶为主;朝鲜时代以叶茶为主要饮用茶。在我国宋元时期,韩国普遍流行宋的“点茶”;在元代后期,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一步加深,“茶房”、“茶店”等等逐渐兴起;80年代,韩国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学院”教授茶文化,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不断与韩国茶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渗透。韩国茶礼的精神“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主旨,中国人心地善良、以礼待人、简朴廉政、以诚相待的特点,也深深的影响到韩国。
与中国叶茶不同,韩国本地传统茶在韩国也非常流行。“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
韩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韩国茶礼,与日本茶道有些相似。而高丽五行茶礼突破了这种模式,人数较多、内涵有所丰富,是韩国层次较高的茶礼。
4.中韩两国茶道的比较
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期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李崇仁之发展,尤其以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李朝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元晓的和静思想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报把高丽时期的茶道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总的来说,韩国的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陆羽《茶经》“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汶、赵佶,至朱权而集大成。中国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老庄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最大,故重清、真,返朴归真,任运自然。
5.结语
中华茶艺在当代是清一色的泡茶茶艺。韩国茶礼则以泡茶为主,点茶为次。中华茶艺重茶的品饮、冲泡艺术,韩国重礼仪形式,“工夫在茶外”。韩国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限制不适于种茶,故无论是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韩国茶都无法与中国茶相比,他们不能象中国人那样可以品尝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茶叶,故只能在茶道器具,茶道的程序和礼仪上花样翻新,日趣繁复。中国茶道重茶、重艺,韩国茶道重礼、重仪,两国彼此取长补短,又兼具独特性,韩国茶文化体现当地文化特性的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一种文化体现
茶为你带来了什么?
谢谢邀请,茶道喜不喜欢不太好说,中国人喜欢喝茶是一定的,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雅士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喝茶也好,品茶也罢,茶文化在我们国家那是历史悠久,从炎帝开始,百姓就有喝茶养生的习惯,到了唐代以后喝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喝茶已经成为了百姓待客,商务洽谈,礼尚往来,养生保健之必备之物,特别是道家佛家高僧大德都非常喜欢品茶,文人雅士更是离不开茶。茶禅一味,茶为百病之药,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特别是近几年,喝茶品茶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茶艺,茶席,茶具,茶杯,建盏,紫砂壶,以及陶瓷壶,银壶,铁壶,围绕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喝茶不在是一种解喝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茶在舒缓紧张情绪,减轻生活压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看来一点也不假啊。
日本文化思想是?
日本文化思想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和混合的产物。比如政治体制,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结合,西装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
日本文化具有均一性,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是存在差别,但是比较之下相对很小,比如日本没有一个地方是不吃生鱼片寿司的,也没有一个地方不吃生鸡蛋,不喝大酱汤,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习惯,这也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民族文化史的发展道路上,宗教从最初开始一直就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日本民族文化史,就必须研究存在于日本的宗教的发展史。就神道、佛教、儒教在日本民族文化史上的位置,做如下研究。日本是个由大和民族构成的单一民族国家,由于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面环海,既相比封闭,又和中国、朝鲜一衣带水,因此,其思想文化也表现出本土特点,同时又兼受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日本的文化思想有三大特点:一是报恩文化,二是耻感文化,三是善恶观念。
日本原本没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自称其为“八大洲”或“八大岛”等。
据《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定名为“大和”。
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根据中国皇帝国书中的称呼将其国名改称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视太阳为图腾的。
隋唐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日本对“倭国”称呼越来越不满意。据《新唐书·日本传》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所以,日本国的国名,当是中国隋朝皇帝无意赐予的。
日本文化谱系中的中国影子随处可见。日文、医药、茶道、饮食、弓道、服饰、礼仪以及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弥生文化”,无一不是受中国的影响。尤其古代中国的《礼记》传入日本,才不断发展成就了所谓的“大和文明”。——李二和《海上七千年條萊1.日本的富士山几乎成了日本国家的代表,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富士山、京都、银座象征着日本的自然、历史、现代。在日本,人们认为“登上富士山顶是英雄”,多少年来日本富士山的神奇魅力像巨大的磁铁,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人前来攀登。如今,每年的6-8月定为登山节,很多人以登上富士山为荣。若是第一次去日本,富士山是一定要去的。
对茶文化的感悟?
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浮沉--茶的思索
入夜,明月初升,街灯依旧,灯月交辉,映在玻璃窗刚刚冻结的冰上,闪烁晶莹,像是谁家洒落的水晶,发出夺目的光亮,给夜平添了几分幽静。
玩累了游戏,沏了杯绿茶,借着柔和的光,一边品,一边看,菜叶在热水中漂浮激荡,忽上忽下,不停的动,有的到最后干脆浮到了水面上,有的则沉到了水底,茶色越来越浓,清香随着热气冉冉升起,渐渐散开,弥漫了整个屋子。
茶还真是好东西,醒脑提神,减轻疲惫,一会儿便觉得轻松了许多。
喝了一杯,又续上水,颜色变浅,味道变淡,一些浮着的茶叶逐步下沉,渐渐的,浮在上面的越来越少,最后所有茶叶完全沉入水底。
看到这里,不由得浮想联翩......
人生如茶。从一出生,来到这个纷扰的世界上,就注定在红尘中浮沉。人之初,适应环境,学做人,练本领,掌握如何生存,为生计奔波劳顿,辛酸甘苦下来,归于尘土。
境遇如茶。人的境遇,有逆有顺,浮浮沉沉,一直走顺境的不多,一直走背字的也鲜见,多是逆顺掺杂。人在平常的日子里,一但遇到挫折,就可能手足无措,不知所以,也可能因此沉沦下去,一蹶不起。处于逆境中,那些沉下去的想浮上来,谈何容易,除了有信心和顽强的毅力外,还要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最主要的是要战胜自己,走出自己,才能再度浮起,走向理想的期冀。
情性如茶。人的性情,有时浮躁,有时冷静,如茶浮沉。浮躁时随情随性任意东西,不计得失,不管后果,只图一时之快,常常得不偿失。冷静时以不变应万变,看沧海桑田,观云起云落,淡定心神,理智处事。
涵养如茶。饱含水分越多的茶叶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则浮在水面或东摇西逛。人常说一瓶不满,半瓶子逛荡,说自己傻的人一定不傻,说自己聪明的人不一定聪明。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不去张扬。越是有涵养的人,越谦逊有礼,对谁都尊重包容,关爱有加。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的稳,看的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大的收益。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茶的颜色味道,无色到有色到深到浅到无。无味到有味,渐浓渐强,渐无味。伴着加水次数的增多,茶水色越来越浅味越来越淡,其实失去的那些色彩和味道,随着人的饮入,都已经进入人体,融入五脏六腑,进入脊髓,刻骨铭心。不论物质上将来如何变化,都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挥不去,抹不掉。
岁月如梭,人要是能经常品品茶,联想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练就一种平和的心态,那么,还会有什么看不开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