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博物志,古代历史上最刺激的事是什么
续博物志,古代历史上最刺激的事是什么?
一句话,三千打六万,刺不刺激!
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在潘美血战南汉,正在跟大象死磕之际,辽国见宋军主力南下,北面防守空虚,他们集结了6万铁骑入侵,并偷袭了宋朝边境重镇定州城。
由于事发突然,赵匡胤只能仓促应战,他第一时间调集了3000兵马,并派当时的四方馆事田钦祚率军迎战。
田钦祚,颍州汝阴人,父田令方,汉虢州团练使。
虽然太祖信任田钦祚,也相信他的能力,但是他心里还是在不停地打鼓,毕竟敌人有6万大军,本方才区区3000人,这个实力悬殊得有点过。因此,在出征前,太祖偷偷摸摸地把田钦祚叫到了一边,并嘱咐了他十六个字:
彼众我寡,背城列阵,敌至即战,勿与追逐。
就是说,敌人很强大,咱们很弱小,你只需要城下列阵迎敌,敌至即战,如果敌人撤退了,你也不要追击。
史料记载,田钦祚很好地履行了皇帝的命令,到了定州后,他在城下列阵迎敌,等敌人到达后,他再跟敌人交战,等敌人退却后……田钦祚却率军追击了!
很显然,由于杀得兴起,田钦祚的肾上腺素已经全部涌现了出来,他把赵匡胤的嘱托全部抛在了脑后,就这么率领3000人出击,开始追着6万人砍。
区区3000人,就敢追着6万人干,契丹人出奇愤怒,他们立刻停止了撤退,重新列阵迎敌。
看见敌军重新列阵后,田钦祚不但没有停止追击的脚步,反而直接冲了进来!
铁的事实证明,只要自己不怕死,就会有怕死的人。
在目睹了这个不要命的疯子如鬼神附体一般冲入自己阵营后,辽国士兵明显被吓傻了。一时间,辽军四散奔逃,全线溃败,而田钦祚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左右厮杀,数万敌军无人敢挡,无人敢阻。
后来,由于田钦祚太过剽悍,导致他的目标过于明显,结果辽国士兵看出了端倪,他们乱箭齐射,直接射中了田钦祚的坐骑,并把他掀翻在地。
宋军将士一下子集体傻了眼,要是主帅被打死了,这场仗还怎么打?然而,仅仅过了一秒钟,田钦祚就从地上爬了起来,并再次诠释了何为“剽悍”二字。
哪怕摔得浑身是土,哪怕形象惨到极点,哪怕身上还挂了彩,这位田主帅却毫不在意,他拍拍身上的土,对着手下大喊道:“换马再战!”
男人,真是一个男人!
一看领导这么猛,小兵还能不拼命?于是宋军士气大振,他们开始了不要命的进攻,直接跟契丹人对着砍。
没有人愿意跟疯子交战,这些骁勇善战的契丹人也不例外。在目睹了宋军全部杀红了眼后,辽军立刻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撤,马上撤,我们今天只是想抢点东西,犯不着跟这些疯子开战,这笔买卖忒不划算。
至此,在田钦祚3000人马的攻击下,辽国6万大军被赶了回去,这场战役也在边境留下了一个传说:
宋军骁勇善战,能三千打六万。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辽国的皇帝,当听说了这个传说后,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并重新审视这个理论上“软弱可欺”的国家,进而重新计算双方的军事实力,最后主动示好,与这个国家建交呢?
事实也是如此,辽国真的被这个传说吓住了,他们开始与宋朝建交了。
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辽国派遣使者到达雄州,他们通过雄州太守孙全兴上疏赵匡胤,表达了本方想结束战争、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心意。
对于辽国的这个请求,赵匡胤二话不说,全部同意。至此,从这一年开始,宋辽之间开始了频繁的外交联系,并签订了相应的协议。
虽然在这些合约中,最重要的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双方都视对方为睦邻友好的兄弟之国,并给予了对方使者极高的待遇。
要知道,自辽太宗耶律德光病死中原后(后面再说),中原人就跟契丹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中原人看契丹人是土匪,契丹人看中原人是恶霸,且因为语言不通,双方只能拿刀互砍。结果,在这一次次深入的外交沟通后,双方都惊讶地发现,对方人品还不错。
当然了,他们的这种睦邻友好的局面,却彻底坑苦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北汉的君主——刘继元。
原来,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在与宋朝修好后,辽国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前往北汉,告诫北汉君主刘继元,说现在时代变了,你不要不识时务,动不动就想侵犯宋朝了。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听完这封圣旨后,刘继元嚎啕大哭,他竟然要集结部队出征,却跟那个“干爹”辽国拼命!后来,在大臣们的百般劝说下,刘继元才收回成命。
可见,经过了这件事后,刘继元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局了,而宋朝的赵匡胤,他也知道自己该下哪一步棋了。
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宋朝入侵北汉,攻陷一座城池,斩杀数千人,还获得战马八百匹。当然了,这场战役真正的意义,不是这些字面上的数字,而是宋朝要通过这种试探,来看看大辽的诚意。
也就是说,经过了这么多次的交流后,双方都保留了一个不便明说的默契。辽国保留后晋时期的领土格局,对于其他的问题,只要宋朝别太过分,我们也就意思意思,至于北汉的问题,呵呵……
从这一刻起,对于辽国而言,为了能与宋朝交好,北汉已经被辽国彻底抛弃了。
于是,第二年八月,即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宋朝分兵五路讨伐北汉,捷报频传。
虽然在历史的文献中,对于北宋的这场大规模入侵,作为北汉盟国的大辽,是派遣了部队进行支援的。但是,在宋朝的历史文献里,却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辽国出兵的蛛丝马迹。
换句话说,即使辽国出兵援助北汉了,但是在宋朝人的眼中,这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援助,根本不足为据。因此,如果宋太祖没有在“斧声烛影”下稀里糊涂地死去,那么北汉的历史很可能早就戛然而止了。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死了,那些出征北汉的大宋皇家禁军们,也只能悻悻而归,回来拥立新君了。
同一时间,那位北汉的君主刘继元,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说到这里,真有点同情这位刘继元了。
要知道,这位仁兄穷:北汉幅员狭小,土地贫瘠,开销甚多,收入却很少。这位仁兄还怕:刘继元怕宋朝,他怕宋朝随时会兴兵讨伐,结束自己的这一切;刘继元也怕大辽,他怕大辽保持沉默,甚至纵容宋朝收拾自己。
总之一句话,在这种“既穷又怕”的局面下,刘继元只能在这种双重煎熬中等待,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等待着那个人来结束这一切。
这一年,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在处理完了内政、平定了南方所有诸侯后,在一次朝会之中,赵光义终于对着一位将领,吐出了自己一生的抱负:“朕要出兵北汉,是否可行?”
这个被询问的将领,就是宋朝国防部部长(枢密使),大宋第一良将——曹彬。
三国演义与后汉书的联系?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是侧室生的庶子,据说他母亲在如厕时生下了他,生产过程中不小心碰伤了他的头,所以他有个小名叫“砖”。不晓得是不是这么一碰,碰出了他的才华,范晔年轻的时候就很会写文章。不只是创作而已,范晔也提出许多不错的文学见解,像他说:“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宋书·范晔传》)文学要传达的是一种意境,而优美的辞章正是这意境的适当载具。这样的文学主张在只讲究形式之美的六朝骈偶文风中是很难得的。
除了提出“以文传意”的主张,范晔同时也是南朝文坛中少数注意到声律问题的文学家。他在《后汉书·文苑传·赞》和〈狱中与诸甥姪书〉中提到文学先质后文(要先有内容,再来才讲究写作时所用上的文采),此外还要兼重音律。虽然范晔的文章都十分重视济世及人道功能,但由于他力求句子的工整与韵律和谐,喜欢在文章里夹用典故,这样的创作方式反倒开启了南朝齐梁之后骈体文的风气。
范晔是士族之后,因为身家背景,加上本身学问也不错,他做过不少官。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出身庶子的自卑心理作祟,他的个性特别傲慢和桀骜不驯,当他担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时,太妃亡身,伤悲气氛笼罩全城,范晔竟然酣饮一整个晚上,甚至忘情到打开窗户,听挽歌为乐。此举惹恼了彭城王,于是范晔被谪迁宣城太守。
任宣城太守时,大概是遭贬谪而心里不舒服,范晔发愤搜集了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去芜存菁,并加以充缺补略。他所选取的史事,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为止,总共完成了《后汉书》的十纪和八十列传。除了纪和列传,他另外还请谢俨帮忙写“志”。不料范晔的老东家刘义康官场失势,为图东山再起,竟意图谋反,还强拉范晔入伙。但刘义康这派毕竟是人单势孤,没多久东窗事发,一干叛党,包括范晔皆被捕下狱。
得到消息的谢俨怕被株连牵累,赶紧毁掉范晔请他帮忙写的“志”稿,此举造成了《后汉书》书稿的残缺。到了南朝梁,刘昭把西晋人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共三十卷与范晔的旧稿合而为一,南宋人熊方再补上年表十卷,《后汉书》才算齐全了,这也是今天所见到的《后汉书》本子。
《后汉书》的纪、传,刻画人物十分真切,故事也描写得非常感人。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范滂传〉等。以〈张衡传〉为例,该传生动写到张衡年轻有文名却淡泊名利,他利用科学头脑,制造精密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监测远在千里之外的地震,让人惊叹。虽然一路仕途顺遂,却懂得居安思危,他离开京师去担任河间王相国,短时间之内,就把当地官商勾结的腐败予以惩治和清理,之后审情度势,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专事著作,让人不得不敬仰他豁达的人生智慧。
此外,《后汉书》又在纪、传中收录大量重要人物的政论和辞赋作品,这种收纳资料的方法让《后汉书》发挥了文章总集的功能。除了在纪、传中收录政论辞赋外,范晔还另立〈文苑传〉。这固然是因为范晔本身就是文学家,所以对文学相当重视,但同时东汉文学创作的风潮已经相当盛行,文学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足以和经、史、子等作品相抗衡,范晔的〈文苑传〉水到渠成,此传也成为后来史家承袭的体例了。
除了〈文苑传〉,范晔还首创〈列女传〉的体例。〈列女传〉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愿意承认这些女子的才华并将其故事收录于史书,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中是很难能可贵的。
范晔的特别之处还不只他重视文学、收录英雌这些方面,在充满鬼神迷信的古代中国,范晔是个敢犯众怒的无神论者。在《后汉书》里,他的史评猛烈抨击佛教,并且严厉批判了笃信佛教的汉桓帝。除了反佛,范晔也反对天命的说法,他认为天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古今聪明绝顶的圣人都还不能说得清楚,更何况那些只会随意猜测,专讲命运而否定一切人事努力的人呢?在他眼中,天道的运行和人事的祸福并无绝对关联。他相信在人事上努力更胜于去迎合谄媚所谓的天道。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范晔的识见是非常卓绝的。
研读《后汉书》,有几本重要的注疏可资参详,像唐朝章怀太子的注,征引广博,解释字句时简洁明白,是第一当读的《后汉书》注;另外清人惠栋的《后汉书补注》搜补材料十分广泛,可补充太子注的不足;清人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更加征引古说,也是读《后汉书》时很好的参考。
《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啦!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巴西郡安汉人,年轻时就非常勤学,并且拜蜀地当时的大儒者谯周为老师,因此打下十分扎实的学问底子。因为地缘的关系,在刘备进入巴蜀称帝后,陈寿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不过当时蜀汉的朝政被权宦黄皓把持着,陈寿不愿意巴结黄皓,所以仕途并不是十分顺遂。
蜀汉亡于曹魏之手,而晋又代魏而起。晋人司空张华本身对文艺创作非常有兴趣,还编写了一本包罗万象的《博物志》,所以他对学问好的陈寿惺惺相惜,还以孝廉之名义推举他,授佐著作郎官职,并让他出任阳平令。
在担任阳平令的期间,陈寿收集诸葛亮的作品,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正因为编了这本书,展现他的才华,没多久便被拔擢为著作郎。在著作郎的位子上,陈寿开始致力收集魏、吴、蜀三国的史料。
其实在陈寿整理三国史料之前,已经有三国魏人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三国吴人韦昭(曜)的《吴书》流传于世,这三本书先一步整理了魏、吴二国的史料,为陈寿编史奠下很好的基础。不过当时只有一本关于蜀国历史的专书著作——谯周的《蜀本纪》,所以陈寿在搜集蜀地史料上特别花了力气,但也只撰写了十五卷,和其他二国合计五十卷比起来,篇幅算是少的了。《三国志》一开始是以《魏志》、《蜀志》、《吴志》三本书分别流传,一直到北宋才有人将三本书合刊为一,书名也才改作《三国志》。
《三国志》记载的历史自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一共九十多年的历史。全书原本有四部分,六十六卷,分别是《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叙录一卷,后来叙录佚失,所以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只有六十五卷。
陈寿因为之后受到晋朝重用,为了表示晋拥有政治的合法统治权,所以在撰史的立场上选择以被迫禅让帝位给晋的曹魏为正统。也因此,陈寿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曹魏或晋朝的相关史实多有回护。像著名的学者孔融被曹操诬加重大罪名而处死,陈寿就略而不记;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虽对晋朝开国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他们对曹魏其实存有二心,陈寿担心写他们的传会记录下他们不忠的事实,便未替此三人立传。
由于陈寿毕竟在蜀汉当过官,对蜀汉的基本尊重也反映在他的写作当中。如对刘备的传不直称名讳,而立篇名为〈先主传〉,刘备死时则使用与帝王之“崩”字相当的“殂”字叙述。另外关于刘备称王、称帝、治丧等相关文告皆有详细记载,不像对曹魏那般简略。陈寿为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立的传也称〈后主传〉,不直称名讳。这和他在《吴志》里用吴帝名讳当做篇名的态度而言,是大相径庭的。
不过虽然《三国志》书名里有个“志”字,但全书只有人物本纪和列传,没有任何与地理、经济、典章制度等相关的志书或表,这也是后人最批评《三国志》的地方。另外在为诸葛亮立传时,陈寿叙述诸葛亮是“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陈寿的父亲担任马谡的参军,在马谡失守街亭时被牵连受了髡刑——剃掉头发,使受刑人感到羞辱,陈寿怀恨在心的缘故。这类夹杂个人情感因素而牵动撰史态度的例子并不少。综合《三国志》对于魏、晋的曲笔回护,使得《三国志》的历史客观性受到质疑,可以说是该书的缺点。
不过陈寿毕竟治学严谨,对可疑的史料多半弃而不用,因此《三国志》内容算得上很精审,虽然有上文所说的缺点,也是瑕不掩瑜。因此《三国志》一著成,在当时就已经流传很广,并获得很高的评价,也为陈寿赚进颇高的文名。其实在同时期,夏侯湛也著有《魏书》流传于世,不过当他看过陈寿的《三国志》后自叹不如,还销毁了自己的作品。
南朝时,宋文帝认为《三国志》的记载太过简略,便诏令裴松之为此书作注。这也是因为到了南朝,整理者日多,三国史料不像陈寿著书时那般捉襟见肘。裴松之所参考的史料,确实可考的就有二百多种。裴注的考据工夫虽然没有超过陈寿,但裴松之的注文替三国历史保留了大量史料,对后来三国历史研究的贡献不在陈寿之下。
《三国志》除了保留重要的三国史料外,最特别的是在《魏志·倭人传》中对邻国日本作了约两千多字的简单记录。这是目前所知研究古代日本极重要的史料之一。而《三国志》所载群雄蜂起、诸强争霸过程中尔虞我诈的故事,也变成后世戏曲、小说重要的取材来源。像元代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三国志》及注所写成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采取“七实三虚”的笔法,大肆渲染历史人物的能耐,并以“教忠教孝”、“仁爱节义”为叙事的基调,风行民间数百年,对民间的影响甚至远远高过《三国志》。
举例来说,《三国志》记载关羽下邳战败降曹,但并未详论。而《三国演义》写到关羽降曹是为了保全两位皇嫂。在曹操那里除了尽力避免叔嫂之嫌外,还回绝曹操礼遇他所赏赐的金银珠宝,更向曹操明志,表示此生只会追随大哥刘备。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为了发扬传统道德观,给关羽塑造出忠孝节义形象的文学手段。
若对《三国志》有兴趣,苏渊雷主编的《三国志今注今译》内容浅白易读。若想再进一步研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及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连同卢弼本人的注释编纂成书的《三国志集解》,是基本参考书。
司马迁在父亲的期待之下完成烁古震今的《史记》,《史记》不单单是一本通史,它也为纪传体史书奠下稳固的基础。随后班彪一家的《汉书》后出转精,《汉书》的断代性质也成为正史既定的撰写模式,骈偶文笔甚至推波了六朝华丽文风。再来的《后汉书》和《三国志》,它们所取得的史学成就,更加稳定了纪传体史书
普洱茶历史完整版?
1、普洱茶历史来源以及发展:
周朝: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元: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2、普洱茶主要产地: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南宋有长颈鹿吗?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丁丑(七日),今孟加拉国一带的榜葛剌国派来使臣,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向明朝皇帝朱棣进贡奇珍异宝——麒麟与名马。戊寅(八日),礼部上表请贺,虽然朱棣口上说“其免贺”,但翰林院修撰沈度还是写作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另有宫廷画师画下麒麟图像,并将《瑞应麒麟颂》抄写于画上。然而,今人看到《榜葛剌进麒麟图》,不免大吃一惊:这岂是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这不就是长颈鹿么?
《榜葛剌进麒麟图》
长颈鹿本是产于今东非埃塞俄比亚的热带动物。早在宋代,中国人可能就已听闻了长颈鹿,南宋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称有一种动物“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身高一丈余。”作为埃及马姆鲁克王朝苏丹馈赠榜葛剌国王赛弗丁的礼物,长颈鹿经阿拉伯人之手来到亚洲。此后,长颈鹿又经上述契机,首次以实物进入中国。只是对西方世界充满好奇与懵懂的中国人,误以为眼前这一“怪兽”便是传说中的“麒麟”。一段中国人跨越大洲求取“麒麟”的传奇故事,自此开启。
为什么普洱茶一饼是357克?
哈哈,俺对这个问题有点研究,标准答案网上是找不到嘀。云南七子饼又称侨销圆茶,过去专销南洋供华侨饮用,南洋计数习惯是“打”作单位,现在买蛋挞和茶点还是论打卖,一打十二筒便于商店盘点计数,和现在出口商品使用欧码美码一个道理。“七”这个数字南洋华侨认为代表着多子多福,知道《七子之歌》吧,逢年过节和新人结婚喜欢用普洱茶送礼,一筒七子图个吉利,生活习俗决定。当年郭晶晶结婚,婚宴上给客人的回礼就是普洱茶。过去运输茶靠马帮,茶马古道上的粮草补给,全靠路边车马店解决,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啦,马负净重120斤的茶行走一天的路程设置一个店。为平衡负重120斤茶分两件驮,每件60斤再分12筒,每筒正好5斤,再分成七饼,每饼就是357克,就这么变化来的。清朝雍正帝开始,云南最好的普洱茶要进贡,每年完成贡茶66666斤后(花两仟两银子),民间才能采摘贩卖,皇上喝的是最顶级的芽尖,越嫩越好,属于绿茶,按中原茶文化的标准来评定好坏,不发酵陈化!有很多砖家说普洱茶是在马帮进贡运输的路上淋雨,发酵后发现味道更好,这简直是放屁!芽头一淋雨就废了,有多少个脑袋够皇上砍?普洱茶以前外销,云南本地人很少喝,2005年马帮进京活动前,很多云南人都不知道普洱茶。其实,马帮进京也是瞎扯,过去,京城铸钱局所用的原料铜有很多都是产自云南的滇铜,在云贵是马帮运输,然后转水路去四川顺长江而下,从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有水陆这种便宜方便的交通方式,每年成千上万吨的铜都能从云南运到北京,人们不可能傻到用马驮着茶去京城的,只有现在人能想得出,扯远啦!中间等级的料做成饼,外销港澳和南洋,属于岭南和南洋华侨文化,云南大叶种比较原始,陈化后才好喝,陈皮六堡茶六安茶也类似,效果就是排湿。最粗等级的茶叶做成蘑菇头销边疆,西藏内蒙边区人吃不上青菜,要用茶补充V生素,以解吃牛羊肉的燥气,茶是生活必须品,不象内地人那样喝茶是品香气,奶茶属于蒙藏文化。云南茶叶是个入乡随俗的商品,以迎合当地顾客的消费需要。现在大家讲的普洱茶,主要从七子饼演变过来。晒青毛茶越陈越香,这种香是暗香,老火靓汤一样的滑,厚,爽。。。不同文化生活环境里的人,有时很难沟通,就象看他们喝炒成天价的名山新茶的表情,我看不懂。茶神陆羽在《茶经》中都没有普洱茶的记录,陆羽那会普洱茶茶马易市边销茶,中原人不喝普洱,到清朝成贡茶后才被内地人接受,而且还是按绿茶的标准。清朝未,因贡茶中断,最细的那些高价芽头要找销路,卖去了四川,下关风沱江水,型状也由进贡姑娘茶的网球状改成窝头状,北方干燥实心可以,四川湿,怕发霉。北方砖沱大点好卖,南方特别是广东,砖沱是越小越好卖,为何?潮湿怕霉变。以前讲,沱茶用料最细,饼中等,砖茶最粗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同一个牌子的砖饼沱可能只是型状不同,用料差别不大啦,所以分批次。茶厂在收购普通的台地茶,套用绿茶标准,分五等十级等,古树茶就不一样了,一般都是一芽三四叶。追根求源就简单明了,靠常识来判断,就不会被砖家忽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