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基本礼仪知识,中国传统礼仪和茶文化的发展
茶道基本礼仪知识,中国传统礼仪和茶文化的发展?
敬茶是我国人民待客的传统礼节,和西方社会用咖啡招待客人类似。有朋自远方来,先要上茶以表示礼貌,而这样的待客方式又因地而异,有的以“元宝茶”敬之,有的送“七家茶”之礼。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不可上满;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倒水、续水粗看似乎是比较简单的,却是体现对宾客文明礼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倒水、续水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规范。
茶文化大致也可以分四个层次: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这是物态文化层次。而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这就涉及到了茶文化制度的一面。
总而言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在礼仪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礼仪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茶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礼仪,茶文化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茶礼精髓?
中国茶道的精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和谐是中国茶道文化不朽的灵魂。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泡茶的流程及礼仪男士?
1、梳妆打扮上要注意。泡茶时,特别是茶艺表演时,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如泡茶人的头发打理上,就特别讲究。泡茶时,头发梳紧,不能散落到前面,更不能用手去梳拢它,否则这样会破坏泡茶动作的完整性,而且易造成头发的掉落。还有泡茶的妆扮上,
2、如果需要上妆,最后是以淡雅为原则,不能使用气味太重的香水或化妆品,否则容易干扰茶的欣赏。而首饰也不宜佩戴太多、太抢眼的首饰,除非特别设计,否则不容易与茶具、动作搭配而影响了泡茶的美感,尤其是带有链子的手环或手表,还会产生将茶具绊倒的问题。所以,泡茶时候,首饰尽量少带,最好完全不带。
3、双手要讲究。对于双手,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整洁,可以在泡茶前冲洗双手,注意将将肥皂味冲洗干净,洗过手后也不要摸脸或者其他东西,以免又沾上化妆品或其他东西的味道。茶是需要洁净环境衬托的,一有异物,很容易在持杯饮茶时察觉。
4、泡茶之人的身体要健康。如果患有感冒、咳嗽、传染性疾病,或手部患病,或手部有伤口,这些都不宜泡茶招待别人。同时,泡茶时尽量不要说话。而赏茶、闻香时,要等移开茶叶后才能说话。赏茶时不要以手摸,闻香时只吸气,挪开茶叶才吐气。
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非要找出最优秀的成分,那么则是其中以人为本的成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无所不在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竭尽全力继承了周公思想中仁的成分,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政,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明确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这些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力,尚同等一系列主张,充分代表了当时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下层老百姓的利益。
仓廪实而知礼节。虽然中国古代的百家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因此,即使他们都是为维护统治者利益而服务的,但都建立在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基础上。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历代封建统治。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虽然是新旧不断更替,但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以及其或长或短的统治,都离不开对民生的关怀。
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以及明朝的休养生息政策,都是统治者关怀民生,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说,新政权建立之初的老百姓,犹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正是靠着历代统治者的轻徭薄赋,以及与民休养生息,才换来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每一个治世。
从昭宣中兴到光武之治,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从开元盛世到永乐之治,甚至还有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它们的出现,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又推动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近代欧洲思想的解放。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的极权统治下,古希腊的人文思想基本上荡然无存。
从文艺复兴以来,在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基础上,西方先后进行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一场又一场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中,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启蒙运动,则深深地受到了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们,在给中国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带到了西方,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系列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把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融会贯通,从而把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结语: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既推动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和文化的不断繁荣,也深刻的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因为发现人、关注人,才促成了当今世界张扬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的蓬勃局面。
茶道表演礼仪中要注意寓意礼是吗?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 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 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 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 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 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
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 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