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茶道经,湖北出了哪些明星

2023-03-15 125阅读 0评论

李辉茶道经,湖北出了哪些明星?

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是能人辈出,即使在当今这个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湖北也出了许多的能人。

题主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那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李辉茶道经,湖北出了哪些明星

明星有很多种,如果你说的是娱乐圈的明星,说实话我个人不太感冒,不过随随便便也能说上一些。

比如徐帆、刘亦菲、唐一菲、华晨宇、陈数、王凯等人。

但刚才也说了,个人对这些不太感冒的,而且明星的定义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另外一些“明星”。

声明:以下列举排名不分先后。王宗源

湖北襄阳人,中国跳水运动员、奥运会冠军。

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王宗源搭档谢思埸拿到中国队第11金,同时也是跳水队第3金,这也是襄阳市奥运会首金!

谌龙

湖北荆州人,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奥运冠军。

2016年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首次获得奥运冠军。

8月2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谌龙获得东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亚军,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一枚银牌。

吕小军

湖北潜江人,中国举重运动员、奥运冠军。

7月31日,东京奥运会举重项目男子81公斤级决赛,吕小军夺冠获得金牌。

王霜

湖北武汉人,中国职业女子足球运动员。

2019年10月,担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火炬手 。2020年1月,获得2019中国女子金球奖 。2021年7月24日,2020年东京奥运会小组赛第2轮,王霜上演大四喜,凭一己之力帮助中国女足战平世界排名104的赞比亚。

伏明霞

湖北武汉人,号称中国的“跳水皇后”。

与郭晶晶齐名,12岁就创下了跳水吉尼斯世界纪录,14岁一举拿下奥运金牌,成奥运史上年纪最小的冠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女子10米跳台与女子3米板冠军,并成为中国奥运跳水史上第一个板台双冠王。2000年,卫冕奥运会女子单人3米板金牌。

杨威

湖北仙桃人,中国名副其实的“体操全能王”。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杨威与队员一起为中国拿下第一个奥运会男团冠军。2006年、2007年,杨威连续两次获得世锦赛全能冠军,这是继南斯拉夫运动员佩塔尔·苏米于1926年卫冕世锦赛全能冠军81年之后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杨威带领中国体操男队在时隔8年后重夺男团金牌,同时在当界男子体操全能决赛中,以94.575分成绩获得了冠军,时隔12年之后重新为中国获得了男子体操全能金牌。

周继红

湖北武汉人,奥运冠军、国际泳联副主席。

中国第一个跳水奥运会冠军,现为中国跳水队领队。截止到2012年,周继红带领中国跳水队共获得24个奥运冠军。2021年6月,当选国际泳联副主席。

刘国正

湖北武汉人,中国乒乓球男运动员、国家队男队教练、“抗韩英雄”。

6岁打球,11岁进省队,14岁进国家二队,15岁进国家队。

46届世乒赛对阵韩国队时,用7个赛点把中国队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被称为“抗韩英雄”。

2016年担任里约奥运会国家男子乒乓球教练。2017年4月,出任国家乒乓球队男队教练。

田涛

湖北宜昌人,中国男子举重队队员。

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冠军,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举重85公斤级亚军。

李娜

湖北武汉人,中国女子网球名将。

太有名了,战绩就不说了,直接说重点——以排名世界第六的身份退役。

方博

湖北咸宁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获奖无数,在2020年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男子团体决赛中获得冠军。

廖辉

湖北仙桃人,中国举重运动员,曾先后4次打破世界纪录。

2014年以359公斤的总成绩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算算能举起几个你吧。

张秀云

湖北武汉蔡甸人,中国赛艇运动员。

中国在奥运历史上赛艇项目的第一枚奖牌就是由她与队友曹棉英合作获得,尽管是一枚银牌,但是也由此有了零的突破。

李小双

湖北仙桃人,中国体操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以他在国内的名气应该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前面说的全部是运动员,不是这冠军,就是那冠军,再来一个体育圈之外,但是大家一定很熟悉的人。

古月

湖北武汉人,饰演我们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不多说,说多了怕被和谐。

总之,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真的可称之为人杰地灵,人才多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除了这些,你们都还知道哪些明星呢?

带阴字的茶?

杀青而后转化成分、积累茶气者,谓之阴茶。”

由茶道,我们得知茶分阴阳。

具体而言,阴阳如何划分?李辉教授告诉我们,在绿、青、红、黄、黑、白这六类茶中,前三者是阳茶,后三者是阴茶。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喝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有着很长的饮茶纪录,但要追溯中国人喝茶的起源,却存在颇多争议。

一个可供参考的研究发现,在2011年,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经过对现代中国人群的基因调查后发现,中国人的苦味感知基因TAS2R16——对苦味物质的敏感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人群。而这个”吃苦”基因突变发生在距今约5000-6000年前,当时的中国先祖尚生活在采集和农耕过渡的神农时代,据记载茶羹是当时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一,不知道中国人“吃苦”基因的突变是否会与茶有关?

茶作为贡品和祭品的记载可推及至周武王伐纣时或是先秦时,喝茶作为一种饮食文化达到兴盛则是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写了《茶经》一书,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那么茶作为商品的记载,最早发现有文字记录的,应是出自王褒的《僮约》,在此文中提到了“武阳买荼”,有不少专家学者经考证后都认为,这里写的“荼”即是茶,因此在后世的很多版本都改写成了“武阳买茶”。

王褒,四川资阳人,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武阳买茶”的典故便出自于王褒的《僮约》,《僮约》背后的故事讲述的是擅长辞赋、精通六艺的王褒,给一个名为“便了”的僮奴写下了一篇题为《僮约》的契约,这个文件长约六百字,罗列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十活时间的安排,但从其中不少揶揄和幽默的字句可以看出,此文乃王褒的消遣解乐之作。而在此文所列条款中,“武阳买茶”赫然在目,就这样,王褒在不经意之中,为中国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褒给后世留下的这篇弥足珍贵的《僮约》当中有两处提到茶,分别为“脍鱼氰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烹荼尽具”指的是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荼”意思是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将茶叶买回。

至于王褒为什么让便了到武阳买茶的原因,或许从《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中,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