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的古诗词,为什么有人觉得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呢

2023-03-16 124阅读 0评论

关于茶道的古诗词,为什么有人觉得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呢?

这和社会舆论导向也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经历过破四旧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我们摒弃传统,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和传统。但近十年,在全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下,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此起彼伏,社会上关注的人群也逐渐增多,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回归抱着积极和拥护的态度。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化衍生品的出现也是催生人们对传统文化关注和热爱的原因之一。像北京故宫这些文化大IP的出现,在年轻一代人群中也极有市场认知度。

关于茶道的古诗词,为什么有人觉得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呢

近年来政府对非遗类项目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催生传统文化热度的因素之一。伴随着“文化走出去”以及树立大国民族自信的方针政策,我相信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只会有增无减。

家里自己弄了一个茶室?

自己家茶室墙面布置,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将茶室和书房一体化,茶室墙面布置成书架

都说“书香茶韵”,最美的语言,必是诗;最好的生活,须有茶。读书和品茶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把茶室和书房装修一体化,闲暇时品一壶清茶,读一本好书,美哉,乐哉,悠哉!

茶室的墙面布置成古色古香的书架,既可以摆放茶具、摆件,又可以收藏书籍,一举两得。

2、茶室墙面做镂空或拱门造型

将茶室墙面加入镂空或拱门造型的古典元素,使茶室看起来更有意境,并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3、茶室墙面挂装饰画

茶室墙面的挂画,可以选择梅兰竹菊、山水、有禅意的挂画,以此来突出茶室的古典雅致、淡泊宁静以及主人自身的修养。

茶道诗词押韵的古诗?

《品令·茶词》宋代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学古诗词除了显得有文化?

古诗词的实用性,非常大!为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古诗词”有什么作用吧?

“古诗词”。是什么?一般来说,古诗词是用精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的,那么说到“情感表达”就该归类于人的“思想”范畴了。

那么“思想”重要吗?答案是:很重要!

比如:古希腊用“逻辑”来规范思想,认识世界。而我华夏子民呢?是用“情操(感情操守)”来规范思想。孔子云:“诗三百,思无邪。”就是告诉世人:学了诗词,可以规范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从而不会心生邪念。有利于自己和整个社会。

再举个列子:近几年,我国初,高中的语文,诗词类的课文,还在猛增。一方面是能,陶冶情操,规范思想。另一方面也能传承中国文化。

那么再来说说“实用性”。

先谈谈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广义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表现。简单来说就是:你有茶文化,你就会对喝茶,有着不同的追求,和表现状态。

你有饮食文化,就会对饮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表现状态。

那么你有“精神文化”呢?也是同理,你就会对“精神”有着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表现状态。

孔子也说过“不读诗,无以言。”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没有思想,你怎么表达?或是你怎么能够把你的“思想”和“情感”做有效的融合伸长表达呢?答案是不能。

好了,根据以上的依据可以得出:学习了古诗词可以提高“精神文化”。有了“精神文化”就可以懂得“思想规范和表达”,从而又提高了你的“生存状态”。而提高“生存状态”又是你必不可少的“实用性”“工具”。

可以总结:学了古诗词,能够陶冶和规范,你的思想和情操。并且懂得,思想和情感的有效表达。而你的思想,以及情感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实用”(包括做梦)。这就古诗词的“实用性”。

整部论语被纳入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经典阅读考查范围?

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早该这么做了。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

我们先看看日本和台湾:

在日本,对汉文化的传承和保留是让人惊叹的。比如:木工的榫卯结构就非常完整。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在学习汉语。

日本文化中的和服、茶道、相卜、建筑……都源于中国。

日本人学中国,学到了“忠”,韩国人学到了“孝”,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

在台湾,《古文观止》从小学就被入选课本,到高中毕业,基本都背得。而我们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谈起中国教育,我想起了犹太人在2000多年后复国,想起他们的希伯莱文死灰复燃,想起他们的哭墙……

如果《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相当于西方的《圣经》,那么《论语》就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塔木德》。犹太人是一个喜欢反思而且实用主义的民族,他们的《塔木德》是对《圣经》的注解,同时是一种民族的教育体系。虽然我们对犹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们民族的凝聚力和教育的生命力,是值得借鉴的。

具体详见我的文章:地址: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14500640197050627/?iid=24329222704&app=wenda&tt_from=mobile_qq&utm_source=mobile_qq&utm_medium=topic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论语》虽然说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我们让它获得新生才是重要的。形成好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传承者、传播人……

《论语》中的很多教育观点都是我们现在做不好的,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

我们怎么解读《论语》呢?

是当作一份儒家经典来读吗?我想不仅仅是这样,就像《塔木德》,是一种行动的指导,教育的启示。

《论语》仅仅是一种考试的材料吗?那我们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套路中。

现在各电视台和单位举办的益智节目,如《天才知道》、《开心辞典》、记古诗词的节目,都是这样,而真正的知识是“悟”、启发、引导……

希望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赋予它新时代的生命力,让它枯木逢春。

我们不该邯郸学步,应该有自己的民族之魂,一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之魂。

谢谢关注我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