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宋代斗茶,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一入茶门深似海。
想当年,粗糙软萌的我一心想学茶的初衷,仅仅是想将一枚女汉子变成女神而已。
经过在茶乡之地的多年洗礼,终于彻头彻尾变成了一枚——安静的女汉子……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你没看错,是安静的……女汉子。
茶艺师啊,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
起初想要学茶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打扮端庄古典、举止优雅的美女茶艺师,在茶台前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人心,举手投足皆是风景。茶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泡茶时的举止不能浮夸和太女汉子,所以首先要练习站、坐、行。
站军姿大家应该有印象,练习站姿还是简单的,像空姐那样头顶书嘴咬筷子倒是不用的,但是!手势要练习千百遍,依照古人的礼仪,双手交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腹前、掌心放空,手和小腹的位置要一拳为距,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从肩膀到手腕的胳膊的幅度也要有曲线有轮廓,要优美。这只是站姿要求的手势摆放。
泡茶前要先站直,鞠躬(正常是颔首礼,日常一般不用),茶艺动作里只有10秒钟不到的站姿,练习手势时我都要怀疑人生了。结果坐姿时,我更泪流满面……坐下后,上体应自然挺直、挺胸,双膝并拢,双腿弯曲,双肩平整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茶桌桌沿,一坐基本半天,耳听八方眼观四方……
姿势到位了之后就开始练习泡茶了。
对于任何一名茶艺师来说,学茶艺最大的一个槛,就是烫!以前烫多了经常会露出狰狞的模样,现在一般都是烫在手里,选择在心底默默流泪……学习茶艺初期最开始练手法的时候都是用冷水操练的,然后用开水不放茶叶,最后来就开始练习茶叶。我刚开始学用凉水练了多少遍啊,真正用开水开始泡茶的时候还是砸了好多个盖碗、好多个公道杯……还好黎叔这里的茶具够多。
具体说到泡茶的姿势那就很多了,茶艺表演什么的,我至今只在考试的时候表演过一次,平时喝茶那么个泡法,实在太虐心了,正常我泡大红袍,重点是泡出来好喝就行。
茶艺师从很早的时候就被贴上了表演者的身份,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茶艺师的形象气质都不能差,也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战斗力。从16年的全国茶艺大赛开始,茶汤质量在茶艺中的比重急速上升。于是真正的茶艺师,除了在动作方面要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泡出一泡好茶。
而要泡好一杯茶,要学习的东西绝对不会少,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而茶艺师则为承接者。
与其被称为茶艺师,自身其实更喜欢“泡茶师”这个名称,总觉得“艺”在茶这个字里多了份花俏,而泡茶师更像是专注于泡好茶的一类人,所做的一切只为事茶。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龙门镖局》中有一集大家抢夺一棵茶树,茶树主人视若珍宝的原因:"当我品尝时,好像看到了那茶树的一生,从生长到消亡……"那一刻我好像懂得了,为何几千年来,茶,深深埋藏在人们心中,源远流长……
茶,从古至今,一直呈现出不同文化传承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了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
虽然日本的茶道我一直都很不喜欢,但是他们对于茶道的精神是我们作为泡茶人应该要去学习的,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全世界备受推崇,里面的浮躁文字写的很是浮夸,但是有些话我是承认的,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我对事茶的含义是:莫负好时光,款款待四季,日日是好日。
行走一世,记录生命的办法很多,但是事茶,是其中最美的一种。这是财富、地位、权力等等世俗功名都无法妨碍你的地方,是自己心田的一片世界。
森下典子在《日日是好日》里说:“学茶是一条没有终点、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而我觉得是“从来佳人泡佳茗”,从来,一杯最好的茶,都是要有事茶心的泡茶师来泡的。
做一个茶艺师,是学无止境的。
也很庆幸,学茶的日子以茶为师,通过茶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印象大红袍一场坐下多少人?
1988人。
《印象大红袍》是武夷山夜间旅游市场,“爬天游峰、游九曲溪、看《印象大红袍》”成为游武夷山的3个必选项。进入2014年,改版后的《印象大红袍》充分把握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舞台与观众的无缝对接,演员和观众更近距离互动,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加深刻。全新演绎的大红袍故事情节更为紧凑,从视觉、听觉等诸多方面都比以前更为震撼。从远古到当世一气呵成,把“武夷茶”的峥嵘岁月组合成一部部宏大的史诗式场景,唯美的道尽武夷茶沧桑变幻,开场即运用武夷山民远古茶叶运输工具——竹筏撑竿,将观众带近历代武夷茶之场景,有华丽的唐代宫廷,宋代竹林斗茶,明清制茶,现代泡茶、敬茶等,以鲜明的主题串联,让观众经历了一次绚烂、震撼的武夷茶历史穿越体验,从剧情到道具以及服装舞美,甚至于“360度旋转观众席”旋转设计都通通“刷新”了一遍,让观众们深刻地体验到全方位的视觉盛宴。
班章龙珠属于什么茶?
龙珠茶属于普洱茶,龙珠是一种外形似小圆球的普洱茶叶,其质地圆整,厚实且饱满,一般取在8~10克毛茶,蒸软后手工将之揉搓成球状,大不至团,小若珠丸,故名龙珠。
除了龙珠普洱茶,还有一种茶叶也被称为龙珠茶,即虫屎茶,虫屎茶又名“龙珠茶”,是广西桂林和湖南城步县的特产。
把野藤、陈年的陈茶和花香树等枝叶置于裸露的竹篮或将茶叶一片片串起,化香夜蛾织网产卵,成蛆后,幼虫咀咬茶叶成渣(珠状),沾挂在网外做保护伪装.珠状的茶渣就是“虫屎茶”,民间称“龙珠茶”。
茶叶文化
中国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海陆丰人的擂茶是不是宋代之前中国人饮茶方式演化过来的?
是的
首先我们看看宋代之前,中国人是否有擂茶的饮茶方式:
据记载我国的饮茶方式一开始似乎就是粥擂茶的方式,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
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陆羽《茶经》卷三有记载“闻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卖”。到了宋代,“点茶”成为时尚,所以有“唐煮宋点”的说法。 宋代的点茶,不放盐,纯粹品尝茶叶的天然清香。可见,唐宋之后,中原地区的擂茶逐步消失。
我们再看今天擂茶习俗区域的分布:
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主要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广东省的海陆丰、英德、陆河、揭西、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宁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可见,这些区域主要分布的是客家人及受客家民俗影响的区域,这些客家人将擂茶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
客家因战乱、灾荒等种种原因,从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南迁,最终逐步迁徙到闽粤赣边界。这些区域山林覆盖,风湿瘴气较重。长年翻山越岭劳作,不免日晒雨淋,而擂茶兼具药食的保健效果,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消痰化气,而且还具有健脾养胃、强身健体、滋补长寿的功效。于是,北方饮盐姜茶的习俗就自然地带到了这里,并在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下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北宋十大稀世珍宝?
1、建炎通宝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重宝”不多见,为折三篆书,铜,铁钱均有。“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皆为古钱大珍。
2、崇宁通宝
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的货币,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品相相当优良较少见,到代稀世珍品,颇有收藏价值。
3、大观通宝
赵佶在位时,是中国钱文书法艺术的顶峰时期,他独创的铁画银钩瘦金体坚挺瘦劲,美不胜收,特别是反映在“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钱文上。大观通宝钱只有通宝,分小平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共五种,钱文都为赵佶的瘦金体,因其书法独创、铁画银钩,成为钱币收藏家追逐重点。
4、政和通宝
政和通宝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铸造。“通宝”有小平,折二型铜钱及折三型铁钱,对钱,有数十种之多,篆书,隶书二种书体。特色之处是隶书中杂有楷意,有时也称作楷书。
5、淳化元宝金币
我国最早发现宋代“淳化元宝”佛像金钱是在1988年春。当时一个建筑施工队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中台顶(即翠岩峰)佛塔旧址清理塔基时,挖出二千多枚在背面刻有两尊佛像的金钱,经考古学家和钱币专家鉴定,这就是我国宋代淳化年间铸造的“淳化元宝”佛像金钱。
6、咸平元宝
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铸的年号钱。钱文真书,旋读,传为真宗御笔。直径2.5cm,重4g左右。有铜铁钱。另有安南仿铸晦暗薄小钱。此外,咸平元宝还有较罕见的背星版。
7、圣宋元宝
圣宋元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始铸,是仁宗“皇宋通宝”之后又一种不以年号命名的非年号钱。“圣宋元宝”钱有小平,折二对钱多种。钱文以篆书、行书两种书体书写、字多变化,皆为旋读。
8、皇宋通宝
皇宋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关于皇宋通宝九叠篆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
9、熙宁元宝
熙宁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材质是铜。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铸造,有篆书,楷书,隶书。面文旋读,版别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隶书者少见。
10、绍圣元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铸造。对钱,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几种。绍圣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铜、铁钱。小平广穿者较多,另有背星月纹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