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奉茶宫女,后宫佳丽三千又有几人是真心的呢
康熙奉茶宫女,后宫佳丽三千又有几人是真心的呢?
谢邀,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宽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什么样朝代和什么样的皇帝了。大体来说皇帝对后宫的驾驭多通过强权压制、为妃嫔立规矩等构成,很难说有几个后妃对皇帝是忠心的。且以明清为例,看看后妃的真实处境。
最近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那样“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以清康熙朝确立的后宫嫔妃等级制度为例:设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和官女子若干。皇后位居中宫,有10名宫女侍奉,皇贵妃8名宫女伺候,贵妃也有8名宫女伺候,妃可拥有宫女6人,嫔也有6名宫女,贵人为4名宫女。而答应和常在分别可分得宫女3名和两名,官女子则无人伺候。康熙就曾对阁臣们感慨说:“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十万人,今则(指康熙朝)宫中不过四五百人矣!”▽乾隆心头好三连,以后想看都没有了
近年来清宫剧盛行,举凡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朝后宫的奇闻异事或胡编或有所本,被揭了个底掉。但即便是在以胡编杜撰为主的宫斗闹剧中也可看出符合人性的各种后妃心思,其中有固宠的、有争位的,有勇于权谋的、也有自甘淡泊的,却恰恰对皇帝真心的没有几个,究其原因,皇帝本身就是个大猪蹄子,得宠的妃嫔,或美丽动人、如花美颜,或温柔可人、解语怡情,或刁蛮任性、别有风味。总之皇帝固不能专情,后妃若是对皇帝付出真心,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恐落得个悲剧收场。
明明初不拘所谓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数,设皇后一人,妃子数人,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昭仪、婕妤、贵人、美人等人数不等。嘉靖十年(1531)仿古礼册立九嫔,位在妃下。其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等。▽电影《绣春刀2》中崇祯的玩物
在后妃的人选上,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因此 ,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儒族单门入俪宸极”(《明史》卷108《外戚恩泽侯表》),后妃选配的地域,明初一般在两京(北京、南京)附近,明中叶以后则主要限于北京附近。还有部分妃嫔由周边小国定期进贡,如成祖的权妃便来自朝鲜。
▽唐玄宗爱上的芭比娃娃
应该说,明初嫔妃处境是比较悲惨的,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前,据不完全统计,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五位皇帝殉葬妃嫔共70余名,其中仅太祖朱元璋妃嫔殉葬的就达38人。朱元璋的郭宁妃、李贤妃和葛丽妃都生有皇子,只因小事得罪了皇帝,便即处死,死后只用大筐装了,埋于南京太平门外;楚王的生母胡妃仅被怀疑堕胎,就被杀了并投尸城外,只剩下一根衣带被楚王带回封地安葬。明太祖的所作所为哪里还顾念一丝夫妻情分。这样的杀人魔王只会让妃嫔感到害怕,又谈何真心以对呢?▽提督西厂雨化田大公公(原型权宦汪直)
另外,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时,因土木堡之变其父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废朱见深为沂王,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从英宗被俘到复立为太子的这段时间里与宪宗相依为命只有比他大17岁的乳娘万氏,使得朱见深对这位乳娘产生了畸形的爱恋。御极后专宠万氏,按理说宪宗对万氏如此专宠,万氏该对宪宗也是一片真心了吧?▽电影《龙门飞甲》中万贵妃三连
然而明史的有关记载,无情的撕碎了这一美好的想象。史载成化二年,三十八岁的万氏生下皇长子,得封贵妃。可惜没过一年,皇子夭折,万贵妃从此不再有孕。为固宠,处处谗害宫廷妃嫔,凡有怀孕迹象的,无不使手段让她们堕胎,险使宪宗一脉绝嗣,导致皇宫内外惊惧。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若不是宫中的宫女、太监、废后吴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会遭万贵妃的毒手。后来,万氏53岁去世,成化帝朱见深悲痛欲绝,没过多久,也相随而去。
再到明世宗朱厚熜时,因酷爱炼丹,宫女不分昼夜,去露天采集露水。同时为获得妇女初潮时的天癸,逼宫女例假时饮下活血之药,很多宫女因血崩而死,积怨所至终引发了“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嘉靖帝。而后因打了死结,无法杀死,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迷信真龙天子百神护佑,所以杀不死,害怕之余,禀告了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后,将宫女们制服、首犯被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连当时服侍嘉靖帝的曹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
值得一提的还有世宗三位皇后的遭遇,嘉靖帝原配陈氏,嘉靖元年,由张太后从大名府元城县为嘉靖帝选中,册立为皇后,少年夫妻很是恩爱。到了嘉靖十七年,有位张氏宫女上前为嘉靖帝奉茶,皇帝看张氏的手很好看,情不自禁抚摸起来,皇后陈氏醋意大发,当场摔了杯子,嘉靖帝起身一脚踢在了皇后的肚子上,致使皇后流产,几个月后,皇后陈氏病逝。
陈氏死后,宫女张氏得宠,被立为新后,由于有前车之鉴,张氏小心谨慎伺候嘉靖帝,然而皇帝信奉道教,时常会派道士到后宫宣扬道教思想,皇帝也为后宫制作了道教的用品和衣物,皇后张氏对此表现出不满,帝后生隙,一次宴会后,皇后在嘉靖帝耳边说了些劝谏的话,惹嘉靖帝大怒,命人即摘凤冠,又扒皇后衣服,用鞭毒打后,废黜皇后打入冷宫,从此张氏在冷宫中郁郁而终。
张氏被废,另立方氏为后,册封仪式远超前两位皇后,可惜好景不长,曹端妃有宠,方皇后受到冷落,“壬寅宫变”因事发于曹端妃寝宫,加上王宁嫔的陷害,曹端妃被皇后凌迟处死,事后有人将真相告知嘉靖帝,皇帝由此对皇后不满,几年后,坤宁宫发生大火,皇后方氏和宫女太监被困火海,太监禀报嘉靖帝请求救火,嘉靖帝以天意为由任凭方皇后葬身火海。明世宗对结发夫妻尚冷血无情如此,试问又有谁敢对其用真心呢?
由此而上溯历代,得宠的故多,如玄宗回马杨妃死,汉成帝的飞燕皇后轻身舞,汉武帝的紫宫夫人绝世歌,以及那悲凄的平阳歌女卫子夫。大多色衰而爱驰,或沦落为皇帝平息众怒的安抚工具。反不如贫贱夫妻能相守到老,一世齐眉。或者只有光武帝和阴丽华那样的结发夫妻,才谈得上有爱,算是真心相对吧?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有哪几种?
首先是茶品,红楼梦里的几种茶堪称是茶中的精品,如:枫露茶,这种茶我不是太知,可能属于特种茶品吧,再如:六安茶(产于安徽),老君眉(即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普洱茶(产于云南),龙井(产于杭州西湖),这些都是我国著名的茶品,在古代都是贡茶。这些茶品同样也反应出当时贾府的显赫与奢华。
其二是泡茶的水,好的茶要用好的水来泡才能显现出其特殊的品质来。红楼梦里说到泡茶的水,最突出的莫过于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妙玉招待贾母一行中所用的。她给贾母上的茶是用“旧年蠲的雨水”,这还不奇,后单独招待黛玉,宝钗,宝玉时用的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用鬼脸青的花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刚取出的!虽然按现在的科学来说这样并不一定可取,但在当时肯定是极其罕见又极其高档的“茶水”了!可见泡茶之水的讲究之处!
其三,茶具。好马配好鞍,美女配英雄。这好的茶好的水,同样也需要好的茶具。在红楼梦里,好的茶具是不胜枚举!最典型最珍贵最奇特的还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妙玉使用的茶具!大家看:给贾母上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贾母随行人员上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给宝钗用的是“□瓟斝”;给黛玉用的是“杏犀□”;给宝玉用的是“绿玉斗”,取笑宝玉时妙玉拿出的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都是奇品精品!
其四,烹茶。这就讲究火侯和水温了,否则糟蹋了好的茶品。现在的科学可以精确的测量出来,但那时是凭经验的,要有很高的茶艺才能不失茶的纯正。在红楼里妙玉堪称是茶道高手,有的茶是要煮的,有的茶是用不同温度的水泡的,书中道“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这儿她知道用特殊的炊具烧水,另泡一壶说明她知道好茶不可直接泡在用者的杯中。
其五,品味。还是说妙玉吧 !她针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茶和茶具(茶具也影响茶味的)以适合他们的品味。最简单的例子还是这一回里的,当她把茶端给贾母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这儿就看出她的茶道与悟人来了!她人孤僻,少与人接触,但端出的茶让这一群挑剔的人却无从挑剔,其茶道可见一斑!
第54回元宵节夜宴上,凤姐准备的杏仁茶也是配制的。它用冰糖、杏仁研末,冲细茶制得,有润肺、消食、散气之功效。贾母对凤姐预备的鸭子肉粥、枣儿粳米粥、杏仁茶等夜点不感兴趣,独喜欢杏仁茶,正合年高之人节下消食化气之把贾母饮茶习惯和凤姐的投其所好,一丝不乱地直接写出,又暗含作者对饮茶功能的深刻了解。
??栊翠庵品茶一回中,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方才吃。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贾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叶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腻之劳,再加上贾母年事已高,脾胃虚弱,饮滋味醇和的茶叶较适合。因为茶叶中一般发酵茶的去腻解酒的功效要好于不发酵茶(绿茶),所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饮食中多酒肉,所以他们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喝的多为再加工茶中的紧压茶或红茶等等。
??小说中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有一段写林之孝家的查夜来到怡红院,和宝玉的对话中提到了普洱茶。普洱茶,出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集散在普洱县。自唐始用,到宋时已列为贡品名茶。是黑茶中的一种,属完全发酵茶。它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有独特的陈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有降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原文中: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可见怡红院里常备普洱茶为事实。此回中几个丫鬟为宝玉过生日,事先袭人晴雯已备好一坛上好的绍兴黄酒,泡好了一壶女儿茶,又宝玉有话: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会儿,林之孝家的建议丫头们沏茶。这种种细节的描写,也足见宝二爷这一圈子里的人也知晓茶性,深懂养生之道。第62回中还写到众人用茶为湘云醒酒。由此可见,到了清代茶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
以茶待客,《红楼梦》中儿是有亲戚朋友来一般都有以茶待客的描写。第1回,甄士隐命小童献茶,招待贾雨村;第3回黛玉初到贾府,凤姐相见后,一面说话,一面已摆了茶果上来,凤姐亲为捧茶捧果。又第8回写宝玉到梨香院薛姨妈处,薛姨妈摆了好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饮茶。第26回,贾芸进见宝玉,袭人端了茶来,贾芸忙站了起来,笑道:“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第41回,贾母、宝玉等人到翠拢庵,妙玉以各种名茶招待。最为隆重的以茶待客之礼是元妃省亲的时候。这位皇妃娘娘回归贾府时,那礼仪太监请元妃升座受礼,顿时两旁奏乐升起,随即举行“茶二献”隆盛礼仪。每一次献茶都要叩头礼拜,二献之后,元妃随即降座,奏乐方止。
??1、以茶作祭,茶祭自占以来就是丧礼的重要部分。《红楼梦》中亦有茶祭的描写:如第14回,秦可卿死后,王熙风向办理丧事的仆人交代了六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有“奉茶”一项;当秦氏的灵枢停在铁槛寺里时,和尚也要向亡人奠茶;第58回,贾宝玉听说药官死了很是悲痛,即以清茶一杯祭亡灵。
??2、以茶定亲,婚礼中茶是少不了的物品。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叫作“卜茶”、“茶礼”女方吃了男方的茶,就表示己定亲。[7]《红楼梦》第25回,王熙凤在怡红院遇见林黛玉,就问起日前赠送暹罗国茶是否尝了。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听后一齐笑了起来。
??3、以茶赠友,将茶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中国古代是屡见不鲜的事。《红楼梦》中也有不这样的情节,第24回,写王熙凤送暹罗贡茶给林黛玉;第26回,写宝玉给林黛玉送茶;“丫头佳蕙笑道:‘我好造化,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给林姑娘送月钱来,正分给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钱给我,也不知多少。”林黛玉奖赏送茶丫环,是表示对宝玉的谢意,其中茶叶所蕴涵脉脉深情,只有他们两人才能领会。
??(五)《红楼梦》中的茶诗、茶联
??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茶能清甘怡人、提神减疲、抗病除去、延年益寿。一是清赏性功能。清赏茶也是一种精神性功能。清赏茶是一种精神享受,与欣赏一幅名画,品味一首名诗无大异。甚至茗茶与诗画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品茶服从于艺术,艺术融入品茶中,让人们品出茶中之味,艺术之味。这正是曹雪芹的一大绝招。《红楼梦》里有不少茶诗茶联。以茶入诗词,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如第50回宝琴与湘云对成一联:“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第23,宝玉所作的“四时即事”诗四首,其中有三首咏及茶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夏夜即事》)“静夜不眠因酒喝,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冬夜即事》)第76回,黛玉、湘云相对联句,情调凄清,犹如寒虫悲鸣。后来妙玉听到截住,于是三人同至拢翠庵,现烹茶,由妙玉续完所剩十三韵,其中有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言倦,烹茶更细论。”这些咏茶诗、茶联把《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推向了高潮具有极大艺术魅力。
??四、《红楼梦》中茶文化对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第41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拢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为享誉九州的名品。老太太为何不吃?老太太世事明察,人生经验极为丰富,深知养身之道。第109回老太太弥留之际睁开眼来要茶喝,邢夫人进了一杯参汤,老太太拒绝说:“不要这个,倒一杯茶来我喝。”这表明老太大一生知茶好茶。她岂能将名茶弄混。老太太是对的。老君眉更适合她。老君眉叶片弯弯,满披白毫,纯净如寿星之眉;制成茶叶,嫩、匀、鲜、净,色泽润绿。尤共是其品性与六安茶颇为不同:六安茶“味苦”,茶汁滞涩。而老君眉则“味甘醉”香气高爽宜人。老太太年高体弱,又素喜甜味,今日游兴正浓,心情极好,当然要老君眉而不要六安茶。妙玉,是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女尼,对于茶事是十分精通的,所以她能未卜而先知老太太之意。这就是说,六安茶、老君眉都不是小说家编织小说情节时随意安排的,而是有其充分的理论和人物性格依据的。在这些地方,读者或可疏忽,但曹雪芹却是一丝不苟的。贾母对茶叶的挑剔,而刘姥姥接茶后一饮而尽且又嫌茶味清淡,把两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刻画的入情入理。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而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散居乡下,体力劳动繁重,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口味也较重,所以说出如此之话,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吃茶习惯的强烈对比与反差,更衬托了贾母的宽厚慈爱、地位尊贵,从而也间接地刻画了贾母的性格。从妙玉的备茶老君眉的行为中,曹雪芹把妙玉的深懂茶道、做人之道的一个槛外人的性格,也刻划的细致入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呱舌的茶具,连“诗礼管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妙玉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世呢?她如何有如此名贵的茶具呢?据有学者考证,妙玉本是一位金枝玉叶,因种种原因才带发修行。笔者以为无论妙玉身世如何,其不凡出身则已当定论。曹雪芹此处多言妙玉论茶具,与前文贾母不吃六安茶而择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时是一致的。从贾府中这诸多名贵的茶具,完整的茶具展示,也显示了贾府这一名门望族在当时社会的豪华与气魄来。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小说第82回黛玉请宝玉喝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自宋代以后被列为贡品名茶,属于细嫩绿茶,它有四绝: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芽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悦目,香馥若兰,滋味甘鲜,颊齿留芳,沁人心脾,汤色明亮。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列为贡茶;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足见龙井茶的珍贵。[8]贾宝玉下学回家,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忙吩咐丫餐紫鹃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这说明宝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然而宝玉一下学第一时间就来看这位妹妹,不能不说二位是心有灵犀的。林妹妹生于江南自喜饮绿茶,又好龙井,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林黛玉也是一个饮茶高手,超凡不俗。
??(4)以茶来展现不同阶层的生活
??《红楼梦》中的太太小姐到大观园的藕香榭中饮茶,栏杆外放着竹案,上面摆着茶筅茶具,各具盏碟,还有专事煽风炉煮茶水的丫头。而同样是喝茶,第17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给宝玉倒茶,袭人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和“老君眉”,所以袭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叶来招待宝二爷。小说第77回宝玉去看被赶走的丫鬟晴雯时,看到的是用黑沙吊子盛茶,茶碗有油膻异味,茶咸涩无味,而晴雯却觉如同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这在文中前后饮茶上透露着主仆之地位天壤之别,读来令人心酸。富人、穷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这种无声的对比,反映在封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强烈反差。
??在小说第8回中,当宝玉得知留给他的枫露茶被李奶奶喝去的时候,不仅摔了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还要赶走李奶奶。而平日里最讲平等、宽容、民主的宝玉竟为了一盏茶水而发如此之火,而且李奶奶还曾是他的奶妈。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便是李奶奶乱了规矩,下人是不能跃级享受的。可见封建社会等级之尊严!无论个人性情如何,社会观念还需严格遵循。在封建社会里,尊卑有别,阶级划分强烈。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红楼茶文化的深刻蕴含,还体现为茶中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伦、人际关系以及各色人等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红楼茶事,足可作为当时宗法等差制度和礼教的极好注脚。[9]除夕祭宗祠,贾母端坐高堂,长房长媳尤氏给贾母献茶,长房长孙媳秦氏给贾母同辈的祖母们上茶。然后,尤氏又给邢夫人等人、秦氏又给众姐妹上茶。凤姐和李纨等只能在底下伺候。献茶毕,邢夫人等起身服侍贾毋,贾母吃茶,闲话片刻离座回府。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一丝不苟。但在别的一般场合中,又是掺有某种感情因素的。比如第3回凤姐亲自为黛玉捧茶,既是出干对老大太的敬重,也是对初来的黛玉的怜爱。第40回贾母等人至潇湘馆,黛玉亲自用小茶盅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外祖母,而未给别人奉茶,其中是既有礼也有情的。第20回写宝玉一人在房中想吃茶丫头们都不在,恰遇小红经过,替他倒了茶。秋纹、碧痕听说此事,便啐了小红一口,骂道:“没有脸的下流东西!—你也拿镜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小红是做粗活的丫头,是没有资格给宝二爷倒茶的。宝玉和小红偶然破了这个规矩,就成了不能容忍的过错。第67回写袭人至凤姐房中,倒茶的既不是凤姐也不是平儿,而是丰儿。第89回写宝玉因思念晴雯而伤感,心内烦闷,要袭人陪座吃饭。饭后上茶本是袭人的事,但这时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有了临时性改变,因之侍茶者便是另外的丫头了。茶中的人际、人伦关系的就是如此地耐人寻味。
??(五)茶对情节推动的作用
??第8回,宝玉第一次去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即主动要求细赏宝玉的通灵玉,当她反反正正看过、又把正面那八个字念了两遍之后,忽转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什么呆?莺儿听后,并没有去倒茶,而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经此启发,宝玉当即要看宝钗的金项圈。看了上面的字之后,宝下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儿’”于是莺儿再次不失时机地笑道:“是个癫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金玉良缘”之论由此拉开序幕。但宝钗没有让莺儿继续把此论展开,只要她“微露意”就打住,所以再次斥她不去倒茶。这里的两次“倒茶”,均系隐语,主仆之意均不在茶,两人心照不宜,配合默契。第76回“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训完两个顽劣家童,凤姐忽然叫“倒茶”,“丫头们闻声而去,但谁也没有倒茶进来。原来,这“倒茶”二字只是摒退众人的隐语。第15回有一处写及茶,其中宝玉要秦钟叫智能儿倒茶吃,也是意象性的,意即:“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接着叙述林姑娘初到荣国府,第一次刚刚用完饭,就有“各个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直到老祖宗贾母快要“寿终归天”时,推开邢夫人端来的人参汤,说:“不要那个,倒一钟茶来我喝。”在整个情节展开过程中,不时地谈到茶。如按照荣国府的规定,吃完饭就要喝茶。喝茶时,先是漱口的茶,然后再捧上吃的茶。夜半三更口渴时,也要喝茶。来了客人,不管喝与不喝,都得用茶应酬,这被看作是一种礼貌。如第二十六回,贾芸 看望宝玉时,“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贾芸笑道: “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 至于宴请时,茶也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物。当林姑娘初到贾府,见到凤姐后,“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即使在某些隆重的场合,献茶也是不能少的。如贾政接待忠顺亲王府里的人,也是“彼此见了礼,归坐献茶”。在第十三回秦可卿办丧事,太监戴权来上祭时,“贾珍忙接陪让坐,至逗蜂轩献茶。”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茶三献,元妃降座。”说明茶既是荣、宁两府的生活必需品,又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物。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都是茶中极品,其种类很多,各有偏爱。如第八回写宝玉回到房中,茜雪端上茶来,“宝玉吃了半盏,忽又想起早晨的茶来,向茜雪道:‘早起斟了碗枫露茶, 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出色的。’”可见宝二爷喜欢的是耐冲泡的枫露茶。在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到栊翠庵饮茶,妙玉捧出一小盖钟茶来,贾母说: “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这是老君眉”,可见高龄的贾母不喜欢喝浓香的六安茶,而偏爱清雅的君山银针老君眉。
在第六十三回中写到袭人、晴雯、麝月、秋 纹、芳官、碧痕、春燕、四儿等八位姑娘为宝玉过生日,夜宴即将开始,不料林之孝家的闯进来查夜,于是宝玉便搪塞说:“今日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于是林之孝家的建议给宝玉“该泡些普洱茶吃”。因为普洱茶最去腻助消化。晴雯忙说:“泡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说明女儿茶的效用与普洱茶相似。在第八十二回中,宝玉放学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黛玉叫紫娟:“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泡一碗。”可见这位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爱的是清淡雅香的龙井茶。龙井茶在清代是不可多得的贡品,黛玉用此珍品款待心上人宝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中写宝玉在秦可卿床上昏昏睡去时,被警幻仙子引去,宝玉一到太虚幻境,“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具,虽然大多是古代珍玩,多为今人所不知或少知,但在使用上,还是道出了“因人施壶”的奥秘。如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茗时,妙玉给贾母盛茶用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上,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盛茶用的是“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给黛玉用的“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给宝玉盛茶用的是一只“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后来又换成“一只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给众人用茶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将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的茶杯”,就嫌“腌臢了”,搁在外头不要了。至于下等人用的茶具又如何呢?如写到晴雯因生得艳若桃李,性似黛玉,被王夫人视为妖精撵出贾府后,在临终前,宝玉私自去探望她时,晴雯说:“阿弥陀佛! 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宝玉问:“茶在哪里?”晴雯说:“那炉台上。”宝玉 看到“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茶碗,未到手,先闻得油膻之气。”两者相比,天地之别。
《红楼梦》中对沏茶用水也有独到的描述。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作的春、夏、秋、冬之夜的即事诗中,有三首写到品茶,其中二首写到选水煮茶。如《夏夜即事》诗:“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内柳风凉。”说炎夏以采集荷叶上的露珠沏茶为上;在《冬夜即事》诗中谈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认为冬天用扫来的新雪为佳。在第四十一回中,当黛玉、宝钗、宝玉在妙玉的耳房内饮茶时,黛玉问妙玉道: “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回答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 回来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么轻清,如何吃得!” 近代科学认为,雪水和雨水,都属软水,用来泡茶,香高味醇,自然可贵。用埋在地下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更属可贵了。因古人认为“土为阴,阴为凉”,入土五年,其水清凉甘冽自是无可比拟了。这种扫集冬雪,埋藏地下,在夏天烧水泡茶的做法,至今还乐为我国不少爱茶人所采用。
在《红楼梦》中谈到的茶俗也有很多。在第七十八回中,宝玉祭花神赋《芙蓉女儿诔》:“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壳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反映了以茶为祭。在第八十九回中,宝玉因见了往日晴雯补的那件“雀金裘”,顿时见物思人,在夜静更深之际,在晴雯旧日居室,焚香致祷:“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同样亦是茶祭。在第二十五回中,凤姐笑着对黛玉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这反映了古时的以茶为聘。再如第三回中,林如海教女待饭后过一时再饮茶。第六十四回中,宝玉暑天将茶壶放在新汲的井水中饮凉茶等等,都是饮茶的经验之谈。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
01
我粗略的算一下,刘姥姥两入大观园的收入加起来,大概是相当于现在的70万----80万块钱左右。
刘姥姥一共到过贾府三次,确切地说只有第一次是打秋风,第二次是去感谢贾府的救助之恩。但是家大业大的贾府又是送钱又是送礼物给姥姥。
第一次,凤姐给刘姥姥20两银子和一吊钱。20两银子是公费,一吊钱是凤姐私房钱。刘姥姥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生存智慧, 让吝啬成性的凤姐资助了自己。
这20两银子对凤姐来说不算什么,对姥姥来说那是救命钱,相当于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用,我们来做个对比就直观了。
这二十两银子究竟有多大购买力呢?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康乾年间,一两银子大约等于现在450—500元左右。
清时20两银子就可以在京城买间房,普通家庭一个月 生活开销也就是两三两银子的事儿。据说,清时有人用70两银子,在京城买到一个四合院,而当时一个县令的年收入大概有100两银子。
京城一个平民百姓每个月大约收益在2两银子上下,茶楼里一个跑堂的兄弟每个月跑上跑下赚一两,换句话说清朝的20两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全年收入。
再来对比 一下贾府姑娘们的收入,贾府的姑娘们月例是二两银子,姨娘是二两外加一吊钱,一年下来是二十四两。相比之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到的这笔银子,几乎相当于贾府一个姑娘一年的零用钱。
02这20两银子能买多少地呢?依照曹公生活时代的地价,肥沃的良田最高能够达到八两银子,那么刘姥姥所得到的这二十两银子足够她买四五亩田地,这还不算第二次的收入。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平儿和周瑞家的说起螃蟹,姥姥当面掐指算过一笔螃蟹账,以此可以看出这笔银子在当时的购买力。原文这么写道: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由此我们知道,王熙凤给刘姥姥的这二十两银子,即便他们一家什么庄稼活都不干,也足够生活一年了。
03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是去报恩的。因为那20两银子,让她一家人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开春,姥姥带着自家地里长的灰条菜干子、葫芦条、豇豆、扁豆、茄子干,去贾家谢那二十两银子的救助之恩。
当时没有冰箱等冷藏工具, 即便是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也只能吃时令菜。所以刘姥姥赶在春天蔬菜丰收时,新鲜的菜自己舍不得吃,先给贾府拉来一车子。
刘姥姥见了平儿这么说道:“早想着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稼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尝尝。”
刘姥姥是没有打算在贾府过夜的,她说晚了城门就关了。刚巧贾母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话,于是刘姥姥就留下来了。让这位乡村老太太把这辈子没吃过的没经过的都经了一遍,临走时还得到了满车赠品。
04贾府这次送刘姥姥的东西,我们列一下清单:
金银锞子:108两银子(王熙凤的一包银子8两,王夫人的两包银子,每包50两)、两个荷包里面装的笔锭如意锞子(鸳鸯送的)。
布匹衣物: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内造小饽饽儿若干,御田粳米两斗,各色果子和干果若干,平儿的两件袄,两条裙子,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凤姐和平儿送的)。
珍贵药物:,紫金锭、活络丹、梅花点舌丹、催生保命丹等(贾母送的)。
点心果子:面果子、御田粳米两斗、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若干、各样内造点心一盒、面果子一盒。
成窑茶杯:成窑茶盅一个。(宝玉从妙玉那顺来送给姥姥的)
衣服包头:两件袄儿、两条裙子、贾母的新衣服两套、鸳鸯衣服两套、包头四块、绒线一包(鸳鸯和贾母送的)
这车东西值多少钱先不说,我们再来做个对比。凤姐和秦可卿是无话不说的好闺蜜,凤姐第一次见秦钟,平儿觉得不能小气,才自作主张给秦钟一匹尺头和两个小金锞子。这下你明白了刘姥姥这车货物的分量级别了吧。
05金银的购买力变化是很大的,不好算相当于今天多少钱,要看在当时的购买力,古代的东西要放到现在还要加上历史价值,而不是跟现在折变,我们粗略地算一下即可。
金银锞子:108两银子, 按照前面一两银子可折合450—500元左右,108两银子相当于48600---54000元钱。
两个笔锭如意金锞子:贾府里的这些金锞子有梅花式的、海棠式的、笔锭如意的、八宝联春的。 一个金锞子大概在20克到30克之间,按古时金银锭的标准为一两左右,也就是二两金子,两个就是四两金子。在明清时代一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4两黄金就是40两白银。折合现钱1.6万--2万。
再者,这金锞子也是普通人家有钱买不来的东西,普通人家没权买。金银属于货币,私自铸造金银是有罪。就算你家有很多金子也不能随意去打造这样的一个东西。
妙玉的成窑五彩小盖钟:稀世珍品了、价值连城。宝玉不识货,说她的茶具俗,妙玉来了一句“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有专家说放到现在肯定值好几百万没问题。妙玉竟然弃之如敝糠,不知柴米贵的宝玉,顺手送给了刘姥姥。
两斗御田粳米:两斗是多少斤呢? 一石大概率等于十斗,十斗大概率等于188斤,取整数的话,一斗米就是18斤,两斗米就是三十六斤左右。36斤大米不算什么,但是要看它是什么米。这米是你有钱买不到的米。只有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之家才能吃上。
06据记载,贾府这种米最初只供皇室内部享用,后来慢慢流通到民间。五十三回里乌进孝到贾府交租,田庄一年才收了两石(二十斗)御田稻米,而之前刘姥姥进贾府,一下子就拿走了二斗。
贾母的几件衣服:贾母穿的衣服一定都是用最好的丝绸做出来的,价值多少钱无法估计。
原文鸳鸯说:“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送给贾母的衣服,无论做工还是面料,自然都是极好的,一套衣服价值数十金再正常不过。
我们按照最保守的价值估算:108两现银、成窑杯估价1000两银子,金锞子估价40两、两斗御田稻米估价50两银子,贾母的几件衣服估价200百两银子。
其他药物、布匹、干果点心加在一起估价200两银子,第一次的20两现银。加一起是1618两,四舍五入一下合成1600两。按照前面一两银子合现在450—500元来计算,大概是72000---800000元,大约合80万左右。
本文资料来源于:87版《红楼梦》、《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脂砚斋评石头记》
寂寞宫廷春欲晚画珠成贵人在第几集?
寂寞宫廷春欲晚画珠成贵人在第30集。第30集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琳琅虽然已经成了答应,却一直做着御前宫女的活,她甚至拒绝服侍玄烨。伤心欲绝的玄烨借酒浇愁,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巧遇画珠。画珠将他扶回了寝宫,玄烨误将她认作琳琅,希望她留下来陪伴自己。画珠心花怒放,果真留了下来。第二日清晨,琳琅为玄烨奉茶时,在他的寝宫里看见了画珠。玄烨为了刺激面无表情的琳琅,有意提起了画珠侍寝一事。 琳琅显得无动于衷,玄烨一时情急,当场将画珠封为常在。可就算是这样,也只是换来琳琅的一句恭喜。玄烨不愿就这样放弃与琳琅的爱情,在看见琳琅对着他送给她的玉扳指发呆时,他满心欢喜地以为琳琅心里还是念着他的。心如死灰的琳琅毫不留情地拒绝了玄烨的示好,甚至将玉扳指还给了他。 偏偏这个时候,画珠来找琳琅。玄烨冲动地将扳指转赐给了画珠,并将她升为贵人。这扳指是玄烨的亲额娘留给他的唯一遗物,是他最珍贵的东西。琳琅是他最珍惜的人,所以他将扳指送给了琳琅。玄烨本以为把扳指送给画珠,会让琳琅有所动容。可琳琅依然不为所动,在这之后,玄烨又故意让画珠在琳琅面前为自己唱悠车歌。 悠车歌是琳琅唱给玄烨的那首童谣,玄烨曾答应过此生只会听她一人唱。琳琅表面上并不在意玄烨对画珠的好,但是事实上,她为此痛不欲生。她整日精神恍惚,最后不小心在烧水时烫伤了脚。
八爷到底最后最爱谁?
八爷最后爱的一定是若曦。
《步步惊心》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桐华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她创作的第一部清朝穿越宫廷小说。桐华的经典作品很多,但拍摄成影视作品的,《步步惊心》最为成功。
现代女性张晓穿越到了康熙年间的大清朝,熟知历史的她,被牵涉到九子夺嫡的争斗之中。
九子当中最为贤能的八爷,娶了嫡福晋郭络罗明慧,侧福晋马尔泰若兰,也与穿越的马尔泰若曦有一段感情。
嫡福晋明慧:御赐婚姻,八爷看重的是她的身份地位,无所谓爱情八爷一直是九子夺嫡当中势力最强的那一个,对太子之位势在必得。当然储位之后,那就是大清的江山。
十爷心仪若曦,却被赐婚郭络罗明玉而不甘心,婚礼即将开始却不愿意换喜服拜堂。
八爷前来劝解,他说郭络罗家的格格,纵使旁人想求都求不到,你有何不甘。十爷反问他对嫡福晋是否疼爱有加,八爷这么回答:
明慧是皇阿玛赐予我的嫡福晋,是和额驸明尚之女,单凭这两点,八福晋的位子就应该是她的,而且一世都只能是她。
所以,明慧于八爷来说,是个能助他成事的女子。娶明慧,不过是康熙御赐的政治婚姻。对明慧从来无所谓爱与不爱,把她当嫡福晋是他的责任。
但明慧却深爱八爷,替他生儿育女。他要成事,她就助他成事。她夺嫡失败,就陪他一起承受失败的业果。
四爷继位。对于曾经强大的竞争对手,不得不以强势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皇位。
若曦因明慧的挑拨流产,已成皇帝的四爷盛怒之下旨让八爷休了明慧。明慧最后自焚而死。
此时八爷有所顿悟,明慧就是自己身边那颗明珠。但最终,他的忏悔也不过是对明慧多年付出与不离不弃的感激。
他与明慧,只有夫妻情分,却从未有过爱情。
侧福晋若兰:一见钟情,但她的心另有所属,八爷从未得到过爱的回应,最后只剩下了不甘心的纠缠八爷娶了明慧,只当是一种责任。当他第一次看到马背上的若兰,美丽之中带着活泼,有着皇城女人所没有的欢脱。
若兰是马尔泰将军的女儿,原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长大,心里深爱着一位军营将领,那个教她骑马的男人。
八爷不知这段情,只知道自己喜欢她,求了皇帝指婚,将若兰娶进门做了侧福晋。
若兰的心上人却为此丧了命。从此若兰在八爷面前,成了个不哭不笑,不冷不淡的木偶女人。
到最后,八爷也没有得到若兰的心。在若兰临死之前,若曦向八爷求了一纸休书,因为若兰要以自由之身去见自己的心上人。
所以,到最后八爷也算是无奈地放下了若兰。
穿越而来的若曦:唯一一次让八爷体会到,相爱是什么滋味若曦是若兰的妹妹,摔下楼梯受伤昏迷。其实醒来的那一刻,她已经是现代人张晓穿越而来,本来的若曦已经死去。
因为她异于常人,古灵精怪,成了一众位阿哥的团宠。她是被送来京城准备参加选秀的女子,随姐姐住在八爷府上。
八爷对她,渐渐不同于他人。八爷欣赏她的个性,尊重她的思想,每次看若曦的时候,眼神带着温柔的宠溺。
若曦不愿参加选秀,做皇帝的女人。明慧送她进宫,做了奉茶女官。八爷一直暗中护着若曦周全。
草原上,八爷与若曦赏星看月、黄昏漫步、相拥相吻。八爷已有两位福晋,却是第一次感受到男女之前两情相悦的那种爱情。
若曦熟知历史,知道最后夺嫡成功的是四爷。希望八爷放弃夺嫡,与自己长相厮守。
奈何八爷夺嫡关乎的是他背后一个集团,已经停不下来。却因为担心若曦的安全提前行动而遭康熙的怀疑与疏远。
最后若曦因八爷在江山和自己之间,选择了江山而与八爷分开,逐步走近四爷,试图改变历史。
奈何,历史无法改变。夺嫡失败后,八爷成了皇帝最忌惮的人。
但为了成全若曦离开皇城、离开兄弟亲人相残的朝堂杀伐,自身难保的八爷,却抱着必死的心理,向四爷说出了他与若曦的那一段恋情,直刺四爷心窝,逼得四爷放手让若曦离开,嫁给了十四爷。
若曦离开皇城,八爷相送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既然决定离开,就应该斩断一切。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生已尽,没有无谓的伤感,此生无缘,一切留待来生。
八爷惨招嫉恨,最后在天牢中喝下毒酒惨死。
所以,八爷给了明慧嫡福晋的地位,给了若兰初恋的感觉,但却与若曦是两情相悦地相爱过。
只是作为一个有野心的皇子,八爷权衡利弊得失,情爱于他来说太奢侈,能付出的也是有限的。不过,到一无所有之后,八爷仍是以性命成全了若曦的离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