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毁林种茶,没有天敌的它们是否有了不为人知的预感

2023-04-06 114阅读 0评论

西双版纳毁林种茶,没有天敌的它们是否有了不为人知的预感?

2021年4月,一则由央视报道的云南西双版纳大象出走的消息开始火爆社交网络,瞬间引起了国内外各个媒体的转帖,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热议。因为这个由15头大象组成的大家族这次真的迁徙很远,一路向北去到了云南省城昆明附近;与此同时,大象吃东西的样子,大象睡觉的模样也都吸引着世界各国人的眼睛。

不过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大象出走原因的不解,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说大象出走是因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没有保护好,也有人说是大象首领没有经验吧象群带偏了,更有人说是磁爆影响导致大象迁徙的本能觉醒。那么西双版纳大象到底为何屡屡出走呢?

西双版纳毁林种茶,没有天敌的它们是否有了不为人知的预感

大象出走的原因:

首先,大象群绝对是不可能迷路的。早年间,科学家就已经研究发现,大象的记忆力超级好,不仅能够记住和分辨出迁徙路上那些危险的特殊信号,也能在干旱的时候回忆起哪里有水和食物,还能够通过视觉和味觉,精准无误地辨别出与它同行和相处过的每一个小伙伴。

1993年坦桑尼亚干旱期间,有研究人员对3个象群做了研究。他们发现,当时面对干旱,不同的象群做了不同的选择,一个由38—45岁雌象为首的族群离开了公园去其它地方找水和食物;另一个33岁雌象首领带领的象群却仍旧留在原地。最后,在9个月的干旱时间里,81只小象死了16只,其中大部分都是原地留守的那个家族的。

于是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年长的大象之所以迁徙是回忆起了1958—1961年那场大旱,以及它们的族群是如何迁移到遥远的水草丰盛之地,从而幸存下来的。选择留下来的族群中,年龄最大的大象也没有经历过那场干旱,不知道哪里还有丰盛的食物,从而留守原地。

所以,迷路之说肯定是不正确的,以大象这种有情感有社会意识的庞然大物的记忆力还不至于把自己走丢。

其次是磁爆之说,这也是不正确的。虽然在断鼻家族出走后,的确也出现了第二波17只的象群向南迁徙,长驱直入进入中国科学院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园,并且逗留至今天;还有第三波10只大象向北出发,进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的曼窝村,进村觅食庄稼和粮食。

但这相比于西双版纳保护区内的300多只大象来说是很少的,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了原地,因此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有磁爆之说也是不正确的。

当然,还有大家最关心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环境是否被破坏?然后导致象群出逃。或许,这还真有一些关联。因为据相关数据统计,如今的西双版纳原始雨林相比于1974年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二,并且被分割得很散,雨林散落在四周,这对大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也阻碍了象群之间的交流。而且这些地方不仅是被人们开发成了住所和耕地,甚至很多地方还种上了经济作物橡胶,例如景洪市周边大部分的山地雨林都被开发成了橡胶林。

而橡胶咱们种过的人非常清楚,吸水特别强,对其它植物生长非常不利。有人曾调查发现,在橡胶林鸟类减少了70%以上,哺乳动物减少80%以上,民间更是用“上不飞鹰,下不走蛇”来形容橡胶林。所以这样的地方自然也不会受到大象的喜欢,这就导致大象一旦回忆起曾经的记忆,沿着原始的路线走出现在的保护森林去往其它地方,那么它们将不得不向更外缘的地方去觅食。

那么大象出走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01,大象一直有迁徙的习性。我们知道,大象这种生物记性很好,并且它们并不是一定会待在同一个地方的,它们也会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地方。目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散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的5个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内。本次北迁的断鼻家族就来自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为核心的亚洲象分布区。

翻阅历史我们能发现,该地区的亚洲象一直都有向外迁徙扩散的习性,1995年,5只亚洲象就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另有2群约32只迁移到思茅区的思茅港和六顺镇,在景洪和思茅之间来回活动;2005年又有13头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如今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来回迁移。而且除了这些迁徙的大象,其它大象也并不是就老实待在森林里,它们会经常在保护区和外围农地之间来回迁徙,并且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这次走两三公里,下次可能走出几十公里。然后再返回栖息地。

02,大象增多,保护区雨林植被越来越茂盛。森林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动物之间也有领地划分。特别是对于大型生物大象来说,群体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大象迁移去寻找更优质的生存空间。

1980年,我国西双版纳的野生大象只有180头左右,但是随着我国对环境、对动物的保护意识慢慢提高,亚洲野生象的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目前我国云南地区的野生象数量已达到300只以上,所以扩张肯定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1958年划定的5个真正意义上受法律保护大象栖息地是保护得很好的,因此也就导致了保护区内木本植物生长越来越茂密,而大象喜欢的林下草本植物则越来越少,这是导致大象从保护区内外出的另一个原因。

因为早期有研究员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在勐养保护区西片区做了实验,他们将一个搬迁村庄留下的土地改造成大象的宜居地。种上大象喜食的草本植物,同时控制树林的生长速度和密度,为此,成功留下了6头亚洲象,象群一直都没从里面出来过。

结语:

大象出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的主流观点来看可能是雨林近年来木本植物越来越密集,导致林下草本植物减少,大象不得不外出觅食,然而随着频繁的取食庄稼,导致大象食性改变,毕竟有现成的美味可口的食物,谁还会在意那些很分散的野草呢。另外大象的增多也是一个原因,导致大象原有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拥挤,而保护区雨林的面积早就不比上世纪未大规模开发时的面积。

最后,有必要说明下,遇到亚洲象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也不要好奇去随便触摸它们。别看亚洲象外表敦厚老实,其实极具攻击性,奔跑速度也非常快,如果去了云南观看断鼻家族迁移,沿途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希望亚洲象群在人类的帮助下,早日返回南方更适合栖息的区域,毕竟北方大家都懂的,已没有更适合的地方。

老挝是中国什么民族?

老挝位于东南亚,和云南接壤,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和广西面积大小差不多。人口却只有723万人,分为50个民族,其中苗族57.8万人,占老挝人口的8%,为老挝第三大民族。

老挝民族构成

苗族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民族,相传蚩尤就是苗族的祖先,苗族先祖九黎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逐鹿之战之后,炎黄部落联盟击败蚩尤,苗族先祖九黎及以后的三苗开始向南迁徙。经过多次迁徙,苗族在唐宋时期已经到达现在的云贵高原,因为迁徙地已有土著,苗族大多居住在无人居住的山上,成为独特的山地民族。

苗瑶语族

老挝苗族的由来

明清时期,受到改土归流等影响,苗族继续向南迁徙,走出国门。1800年以后,苗族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和老挝。云南的苗族直接进入老挝,广西的苗族借道越南进入老挝。苗族最早达到老挝北部山区。

到达老挝的苗族击败本地民族,在老挝北部站稳了脚跟。进入老挝的苗族主要生活在北部山区,早期从事刀耕火种,狩猎等维持生计。

经过数代繁衍,现在老挝有苗族57.8万人左右,占老挝总人口的8%左右,为老挝第三大民族。

老挝苗族

1858年,法国人进入中南半岛,1893年,爆发法暹战争,泰国战败,泰国无奈把老挝割让给法国。老挝苗族和法国殖民者矛盾不断,1896年,苗族爆发起义反抗法国征收苛捐杂税。后经多次起义,法国被迫同意苗族内部自治。

二战期间,苗族和法国殖民者一起抵抗日本入侵。在抗日及独立战争期间,老挝苗族首领王宝,组建了一支地方武装力量。

王宝

1945年,老挝独立,苗族将领王宝向老挝政府效忠,成为唯一一位老挝苗族将军。但是王宝依然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名义上效忠老挝。

老挝独立后,美国为了控制老挝和越南,扶植亲美政府,防止老挝变成社会主义国家。拉拢王宝对抗老挝爱国战线领导的“寮国战斗部队”。王宝得到美国中情局的大力支持,不光拨发美式装备,还派美国顾问训练这支部队,老挝苗族部队鼎盛时期约4万余人。60%的老挝苗族协助作战。

老挝苗族士兵

战争历时20年左右,导致老挝约20万人死亡。约有4万老挝苗族在战争中死亡,约占老挝苗族总人口的10%。

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夺取老挝政权,美军撤出老挝,老挝苗族为了防止被报复,15万苗族难民经泰国逃往西方国家,90%的苗族难民进入美国,王宝也潜逃到美国。现在美国约有苗族31万人。

泰国清迈苗族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挝苗族滞留泰国,时间最长的达到了三四十年,泰国和老挝因难民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达成协议,只能分多次遣返。2009年,泰国一次遣返4000名老挝苗族回老挝。也有少部分老挝苗族归化泰国。

现在的泰国有各时期迁居到泰国的苗族12.5万人。

老挝苗族

新时期的老挝苗族

老挝苗族主要分布在老挝中北部省份,分为:白苗、绿苗等支系。

早期的老挝苗族居住在北部山区,从事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种植玉米和旱稻等农作物,也种植罂粟,后来老挝政府禁止毁林开荒和禁止鸦片,苗族才开始改变耕作方式。

老挝的苗族还从事养殖业,因地处山区,主要养殖马牛羊等食草类动物和家禽。农闲时节,老挝苗族还会上山打猎。

老挝苗族过新年

1986年之后,老挝实行经济改革,经济开始发展,一部分苗族下山进入平原从事农业耕种,一部分苗族开始进城谋生。首都所在的万象省有2万多苗族。城市的苗族主要做小生意和开出租车。

现在的苗族也开始和周边民族通婚,因为苗族重视教育,大部分老挝苗族会说苗语,过半人认识苗文。苗族分布于多个民族之间,通晓多种语言。

和苗族先后进入老挝的还有汉族。

老挝

贺族/和族—老挝的汉族

早期移民的汉族被老挝人称作贺族/和族(Ho),因为移民老挝的汉族自称为汉族或汉家。被老挝人拼写为Ho,这就是老挝贺族的由来。早期进入的汉族被称为贺族,后期进入的华人被称为华族。贺族农耕水平比较高,到达老挝之后继续开荒种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农闲时节从事纺织及打铁等手工业。关于贺族的资料匮乏,人数未知。

老挝现在经济虽然落后,但政局已经比较稳定,历经磨难的苗族和汉族在老挝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

种树容易吗?

感谢邀请

植物达人说,为你说!

题主的种树容易吗?这一句话让我想起了1981年高考作文里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它的含义是经营起来一件事业是十分的不容易,而毁掉它却很容易。我曾经在枝叶婆娑的杨树林中漫步,以躲避炎炎烈日的暴晒;我亦曾在杨花飘飘的季节低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然而,我却从未思考过杨树的“毁”与“种”的道理。今天,一篇寥寥数语的短文促我沉思起这个似乎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来了。

不错,“毁树容易种树难”。记得有这么一篇报道,一位勤恳的农民,花费了10年之久,把家乡的荒山秃岭换上了绿装,然而,一场浩劫却使得那郁郁葱葱的山林毁于一炬,老人痛哭流涕。尽管“四人帮”粉碎后,他又栽下株株幼苗,若要成林,却又需10年之久。人生能有几个10年!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国古代在封建统治的桎梏下扼杀的人才何止千万!“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可谓才华盖世,然而却终生郁郁不得志,遍访九州,报国无门,终于客死他乡。不然,他的成就不止是在诗文上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这位有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的铮铮铁汉,竟被“莫须有”的罪名轻轻断送了性命。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统览历史,封建制度便是窒息人才的罪魁!龚自珍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那个时代,他的话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因为即使人才经过严师砥砺和自己的奋斗,饱受磨难而终于脱颖而出,又哪里禁得住封建统治者的大棒的砍杀呢!

林彪、“四人帮”不仅为自己黄袍加身不择手段,在对待人才上也忠实地继承了封建统治者的衣钵。在他们的淫威下,张志新们在枝青叶绿的青春年华中倒下去了;陈景润们正当生命力旺盛的时期,亦被折磨得伤痕累累,贻误了大好春光。至于那些先天不足的在大跃进年代出生又恰逢文化大革命的风刀霜剑的青年人,又有谁不是被他们“培养”得枝残叶损?!不错,毁树容易种树难!

我们常常在艺苑、文苑、科学的百花园中流连忘返,惊叹于满腹锦绣才,一身绝妙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横溢的才华、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却很少想到他们在结出硕果前所经历的以艰辛,以及园丁剪枝、浇水的苦心培育,也更少想到他们可能遇到的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的厄运。实在的,居心叵测的“毁树人”远远没有绝迹,也许,有的人也清楚地懂得毁树容易种树难的道理,却仍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毁树人的角色。不是吗,以学历、资历压人的教条主义,在人才归队的问题上的本位主义仍旧阴魂不散!

为了祖国的四化更早地来到,让“种树人”再多些吧!树木,是人类最好的伙伴。它吐出氧气供人呼吸,它阻挡风沙使人不受侵袭,它能保持水土,让人类耕耘播种,繁衍生息,无怪乎人们把亚马逊平原的森林,说成是“人类的肺”,把大兴安岭的森林,誉为“天然的水库”了。

然而,就是这样宝贵的资源,有人却不懂得珍惜它,爱护它。毁林开荒,就是一种最愚昧、最可憎、最令人愤怒的举动。

森林,保持水土,调节了气候,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但是,前几年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结果滥砍、滥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请看,内蒙古草原上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色早已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片沼泽、沙丘,使得风沙闯过张家口,直逼北京城。北京,我们祖国的首都,已经处在风沙的威胁之下。西双版纳的森林,并美其名曰:发展粮食生产。现在的西双版纳,迷人的大雾少了,珍贵的动物难得见到了,就是经常跑到树边嬉戏的猴子,现在也看不见了,更不用提由此造成了生态平衡破坏的严重后果了。

杨树,容易成活,但是栽种了以后,也还是需要人们爱护,才能正常地生长,如果人们有意去毁坏它,它也是难以生存下来的。但是那些珍贵树种,如水杉、银杏等等,都是不那么容易成活下来的啊,更何况那些成片的珍贵树种群落呢?再者,那些像绿色海洋一样的森林,它的形成,总要经过上百年的过程吧。更何况,遗留到今天的森林,只是古代那遍布各地的森林的很少一部分。解放初期,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到今天,已经发展到百分之五左右,但是,这样的比例,在世界上还是落后的呢。况且,这样的成绩的取得,也是极其不易的呢。我们用飞机造林,动员生产建设兵团去造林,……种树难,造林更不易啊!

一个人,就可以毁坏十个人种的杨树,那么,如果我国上亿的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大作用,仍旧有上百上万的人去破坏森林,那该是多么的可怕呀。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日本,超过西德,也超过芬兰,让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醉人的、充满生机的绿。

我更希望,让那充满生机的、可爱的绿色种子在全国人民的心灵上扎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大家见过什么样的标语最雷人?

最雷人的标语:

举旗抓纲学大寨,团结一致赶昔阳。

大干特干拼命干,三年赶上昔阳县。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农业农村最流行的一句标语。

这句标语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弘扬精神,纯洁灵魂。为彻底改变家乡面貌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当时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实力,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大事。

比如河南林县修引水的红旗渠,新农村典型周庄,南街村,大梨树村。

利国利民,后劲满满,前景广阔,堪称楷模。

赞美大庆铁人王进喜和石油人的标语:“石油工人一声吼,管教地球抖三抖。”说出了中国石油工人豪迈气概,民族气节,高尚品质,奉献精神。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是中国经济战线上永久飘扬的两面红旗。

野骆驼2020年12月29日

💧🖍❤️🐫

今年的历史事件摘抄?

1、职工医保迎大变化:个人账户可给家庭成员使用,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账户。

2、住建部约谈广州、合肥、东莞等5城,要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3、231米!中国“海牛Ⅱ号”刷新深海钻探纪录。

4、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3%入住机构。

5、南京:中小学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体质不合格不发毕业证。

6、玉米价格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玉米价格或将稳中有降。

7、福布斯:北京超纽约成全球亿万富翁最多城市,总数达到100位。

8、贵州发现2.44亿年前大型盘州暴鱼:驼背,凌厉,肉食性。

9、罗永浩:今年业务收入至少做到100亿,还要培训网红主播。

10、茶叶变成“摇钱树”,西双版纳现大规模毁林种茶。

11、中国女足客场2-1韩国,掌握晋级东京奥运先机。

12、印尼山体滑坡死亡人数上升至138人,另有61人失踪。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