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文化,为什么日本的抹茶那么出名
日本茶文化,为什么日本的抹茶那么出名?
为什么日本的抹茶这么受欢迎?
来到北海道,我会买白色恋人,还有抹茶。
来到东京,我会买东京芭奈奈,还有抹茶。
来到大阪,我会吃大阪烧,还有抹茶。
抹茶,色绿,味微苦,起源于隋朝,盛于日本,其本意就是用石磨来碾磨的茶,现在作为日本著名文化之一的抹茶,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而磨茶的石磨称为茶磨,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记:
浸穷厥味臼始用, 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巧极至迂磨, 信哉智者能创物。这样工序繁复又细致入微的抹茶,除了做出来的工序外,怎样喝也有一定讲究。
日本人招待来客,惯用茶,若是身份尊贵的客人,更会以抹茶来招待,而主人招待准备抹茶,是先将碗洗净,抹茶一平勺倒入,60度左右温水150毫升冲沏,用抹茶刷将抹茶搅开,主人泡好茶将茶敬给客人时,要转上两圈将碗上有花色的一面面向客人,而客人接到茶后,也会将杯子转两圈将花色面对主人,这是日本人礼貌的体现,也是抹茶道的精髓。
日本人喝抹茶,会先吃甜点,咬一口甜点让嘴里充斥甜味儿,再喝一口抹茶,甜点的甜腻中和抹茶的微苦,这种在嘴里交融的味觉就像生活,甜苦交加,回味悠长。
可是随着去日本旅游的游客人数的增加,也因为对于苦涩的茶很苦手(不喜欢)的年轻人的增加,很多店开始推出微甜抹茶,纯正磨制出来的抹茶配上特制奶油,有种奶茶的味觉却又微微苦涩,极受欢迎。
和日本的其他文化一样,这个擅长推陈出新的国家,不断更新抹茶文化,从简单的抹茶到衍生的各种小点心以及食物,不再拘泥于一点的抹茶文化在各个地方崭露头角,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得这个茶文化被各国人所熟知及喜爱,也使得抹茶一直立于文化上位,成为日本的标志之一。
我们中国有自己的茶文化?
茶叶是世上的三大饮料之一,自从它走出国门在世界上被人们广泛的接受也不过是三百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白银都是从国外流入的,主要是靠出口丝绸、瓷器、茶叶换回来的,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船队先去南美大陆装上银子,再来中国大陆换回他们的王室、贵族们需要的上述几样东西,再浩浩荡荡的满载而归的。在陆地上,一条茶马古道将五夷山中的茶砖,经过晋商的马帮驼队的几经波折运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去了他们的纪念馆才知道:乔家大院负责国内的运输,出关以后就是榆次常家的天下了,为了防止换回的银子被途中的快马飞贼打劫,他们在俄罗斯境内将其熔化后铸成了冬瓜大小的实心银球,起名“没奈何”。飞贼的“探囊取物”往往会反被坠入马下……去了俄罗斯才知道他们都是喝黑茶,就是那些后发酵的茶叶。图1⃣️2⃣️3⃣️,1⃣️是他们用来煮茶喝的铜火锅——茶炊。保加利亚是玫瑰花的王国,他们的玫瑰精油卖出了黄金的价格,那个是制造香水的原料,也是可以口服的养颜美容食品。当然他们的玫瑰花茶也是值得认识一下的,那里的玫瑰花采摘节是在每年的六月份,我是七月去的沒有赶上。图6⃣️是英国人喜欢的两款立顿红茶,有早餐茶和伯爵茶(亚曼),这个都是茶包了,那个伯爵茶来自于一百多年前的一位首相,他在红茶里面加入了柠檬、薄荷等等的一些树叶子,它为国人的了解还要仰仗于十几年前的“达芬奇密码”那部电影的对话:喝点儿什么?来杯亚曼茶吧!图7⃣️左下角是韩国人喝的柚子茶,其实就是柚子皮加糖煮成了酱,我们从小吃柚子都是将那层厚厚的皮儿剥去扔了,这一点应该学习人家的惜物精神。本国的喝茶近几年没有学会使这项工作删繁就简,反而越来越玄乎了……我喝了五十多年茶最讨厌别人给我讲“茶文化”,有好茶尽管上来,费什么话!你配给我扯这个吗?每天煮上两壶茶,起码50克干茶……专用的茶包,虽然费了点,嗞味足啊!图8⃣️ 国人的喝茶也像老外的AOC级别的葡萄酒,讲究个原产地,我说的是龙井、和岩茶的“坑”,不喜欢普洱的山头,那是真的“坑”!国人以茶入菜,图9⃣️ 这个好像也就是日本有抹茶的点心。我国是昔日的茶叶大国,只是昔日的辉煌历史了,后来者居上了……那些打着文化的幌子还在吃老本的人们该醒醒了,牛皮吹破了……
日本人怎样学习中国?
谢谢邀请。
在唐朝,日本向中国派出了遣唐使,主要是学习中国的文化。1.以汉字为基础创制了日本文字,学习中国诗词,并创作出日本的短歌和俳句。2.学习中国建筑,日本的古都奈良和京都,完全仿照唐朝都城长安的建筑样式。3.热衷学习中国书法。4.学习并改进唐朝的茶文化,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进入江户,打破日本幕府的闭关锁国。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以福泽谕吉为首的日本近代思想家,提出“脱亚入欧”,于是日本开始走向“全面西化”的道路。
1.实行君主立宪制,采用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2.兴办工厂,走工业化的道路。3.建立近代化军队,注重提高海军军事力量。4.实施义务教育法。5.全国统一,设立府县。
综上所述,简而言之,日本从中国学习的是文化,从西方学习的是体制。
茶文化里包含了哪些内容?
谢邀!
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不经深敲细究无以窥探其妙。谢悟空问答之邀,愿以浅薄之见浅析茶文化一二以做抛砖之引,让大家因了解而喜欢上茶,并传承发扬中华茶文化。
茶文化了解包含以下几点:
一、茶起源说;
二、饮茶的历史与演化过程
三、茶的成分与功能
四、茶的分类
五、中国茶叶的分布与概况
六、茶道茶艺
一、茶源
关于茶源,有足够的史实和证论证实茶起源于中国。但也有其它说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以待有识之士去证实。目前关于茶源主要有1、神农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神农氏为上古炎帝,距今4700多年。2、秦汉说,以西汉王褒馔的僮约为依据,在《僮约》中有这样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现存较可靠的茶学资料。3、印度说,1842年英国人勃鲁士声称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发现野生古茶树,以此质疑中国为茶叶原产地说。4、中国云南省凤庆县七十公里外的香竹箐发现一株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树,树龄超过3200年。另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发现并保护的古茶树树龄2700年。
5、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著《茶叶全书》中叙述茶叶起源约在公元前2737年,原始之自然茶园位于东南亚洲。此地区主要有中国西南省份,以及包括缅甸、老挝、泰国等多源说法。(此说亦有存在讨论的空间和道理)6、考古发现,1973年,浙江省余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一数根考证为茶树树根。如果证实将改变茶源说。
二、饮茶的历史与演化
中国的饮茶历史确切地说什么年代开始,没有定论。但从《茶叶全书》中叙述来看世界上其它地方引进并种植茶叶的时间从850年传到阿拉伯,1598传到英国,1648传至巴黎、英国、美洲。那么中国人从商周(《华阳国志.巴志》: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园有芳蒻、香茗。”香茗即指茶)至今3000多年的用茶,种埴茶可谓鼻祖。也表明中国是很早就认识并利用茶叶。而饮茶始于西汉则有史可据,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有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但从西汉至三国时期,茶是供上层享用的珍稀之品仅限王公朝士,因此民间很少饮茶。到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竞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开始有饮茶。及至唐朝“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中国一代茶圣-陆羽,应世而出。陆羽《茶经》从代宗永泰元年至德宗建中元年完稿问世,《茶经》是中国及至世界上第一部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有茶百科全书之称。详细描述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加工以及品鉴、茶道等阐述茶文化的书。
饮茶兴于唐,却盛于宋。到宋代已不再满足于唐代的煮茶,而已发展为艺术品的品茶了,于是斗茶之风盛起……明清时代从茶叶的加工方法到品饮方法,都焕然一新。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斗茶都消失了。另一种以沸水冲泡散茶的泡饮法开始兴起。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大变革。冲泡法促进了茶具的大发展以及茶叶加工工艺的大改进大发展,紫砂壶、瓷器等精品尽现……中国饮茶史的演化过程尽释中华文化的搏大精深!中华儿女的高智慧!茶道精神和、俭、静、敬。中庸、修身、养性、明德。正是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饮茶发展至现代,已不单单是油、盐、酱、醋、茶……
三、茶的成分与功能
1.有机酸。约占3%,有机酸是茶叶中的香气成分。
2.氨基酸:
茶叶中至少含有25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8种,茶叶中就含有6种。 3. 茶多酚: 约占20%-30%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茶多酚又称作茶鞣质、茶单宁。 茶多酚的功效主要有:能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抑制癌细胞、抗菌杀菌、抑制艾滋病病毒。
4、蛋白质: 约占20-30%
茶叶中的蛋白质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所以茶叶中蛋白质含量不是很高,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5、糖类: 约占20-25%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
6、果胶: 约占4%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7、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兴奋大脑神经和促进心脏机能亢进的作用。过量饮(食)用,能扰乱胃液的正常分泌,影响食物消化,还能使人产生心慌、头晕、四肢乏力等症状,是导致“醉茶”的主要因素。
8、色素: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种,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
9、类脂类 :约占8%
茶叶中的类脂类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对形成茶叶香气有着积极作用。类脂类物质在茶树体的原生质中,对进人细胞的物质渗透起着调节作用。
10.芳香物质 :
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据分析,通常茶叶含有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达300多种,鲜叶中香气成分化合物为5O种左右;绿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1O0种以上;红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300种之多。组成茶叶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鲜叶中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低沸点的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高沸点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
11.维生素 :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高档名优绿茶含量更要高一些,一般每100克高级绿茶中含量可达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达500毫克以上。
12.酶类 :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茶叶中的酶较为复杂,种类很多,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移换酶和同工异构酶等几大类。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如多酚氧化酶,只能使茶多酚物质氧化,聚合成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特点。 茶叶的加工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为控制酶类的作用,以生产红茶、绿茶等等。
四、中国茶的分类
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1.六大茶类中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绿茶是完全不发酵茶,有蒸青、晒青、炒青等制法。其中为大家所熟悉的品种主要有西湖龙井、
安吉白茶、
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竹叶青、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等等。
2.红茶:红茶是完全发酵茶。市场销售上大家最叫得上名字的非“金骏眉”不可。原先金骏眉是武夷红茶“正山小种”系列里创新深加工的一个品种品牌,后各种原因引发商标之争,最后国家商标管理部门携同其余部门裁定“金骏眉”为红茶全国通用名称。但是武夷山金骏眉还是与其它地方生产出产的金骏眉却由于生产原料不同,因此消费者需分清。红茶系列还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福安坦洋功夫、正山小种……等等。
3.青茶:也是大家熟悉的乌龙茶,为轻发酵茶。有安溪铁观音
武夷岩茶系列:主要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大红袍、半天腰、百岁香、水仙……等。
凤凰单枞系列:有蜜兰香、鸭屎香、黄枝香、芝兰香、杏仁香……等。
冻顶乌龙:主产于我国台湾,
4、黑茶:有湖南黑茶、六堡散茶、普洱茶等。
5、白茶:主要包括白毫银针
白牡丹
贡眉(贡眉分一、二、三、四级,四级贡眉也叫寿眉)
6、黄茶:主要包括霍山黄芽、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鹿苑毛尖等。
在中国博广的茶文化进化过程中从不乏创新,近现代些年层出另类创新品种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花果茶、保健茶等既带来口感享受上的改变,同时也揉入中医养身理论,既是饮品亦是健身补充。
五、中国茶叶的分布
中国茶叶产地幅员辽阔,从海南岛到山东,从台湾到西藏,均有种植;
中国茶叶分四大产区:江南产区,江北产区,华南产区和西南产区。
六、茶道茶艺
中国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从茶道上区别于外域(如日本茶道),是因为中华民族那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沉淀揉在其中,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外域族群只能学去一二却无法研透其全。中国茶道有孔子思想在里边,有道家文化在里边,有佛学造诣在里边,儒家中庸之“和”,道家“天人合一”之“合”释家“禅茶一味”之“和合”无不体现中国茶道之思想内涵已把饮茶作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再升华到富有哲理的人生依据儒、释、道修行最高境界。茶艺的流程演绎之优美,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与唇齿芳香的陶醉,也正是人生修炼的历程。清、静、俭、和,茶道精神亦是人生修行之精神。
现在的茶道表演和所谓的茶文化是不是矫作?
我是芸品茶舍的老张,可能因爱喝老茶,大家也都习惯这样叫我了。喝茶,对我而言已成为一种日常。居不可一日无茶似乎就是对我最好的写照。
很高兴回答你这样的一个问题,茶道表演和茶文化是不是娇作?那么,我想先从娇作说起。什么是娇作?怎样才能被定义为娇作?娇作是否有标准?显然,娇作的标准因人而异!娇作的定义因人而异。娇作的范畴因人而异!并没有对娇作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有人认为的娇作,在一些人眼里就不是娇作!而有人认为的不娇作,却在一些人看来娇作!所以,娇不娇作,纯属因人而异,这和茶道表演与茶文化并无关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逐步孕育而来。自陆羽的《茶经》有了系统的定义后,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文化是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没有文化的民族和国家,也不会长久的兴盛与兴旺!有了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对于茶就有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
茶道和茶道表演也是两个概念!既然是表演,那么就是给人视觉美的享受!有一杯好茶,还能欣赏因茶而起的表演,不仅味觉有了完美享受,视觉也有了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再来说说茶道表演和茶文化,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从陆羽时期早已盛行。要论起茶道表演和茶文化,两者是小和大的关系。有茶文化,才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内在的一部分,但不是茶文化的全部。当然,在这里我就不再展开来说。
希望我的回答,对很多朋友有帮助。我只是一个爱喝茶的人,欢迎大家关注留言评论。我们因茶结缘,因茶生缘!我是芸品茶舍老张[机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