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你的家就在这里,家有兄弟两个将来都会怎么养老
兄弟 你的家就在这里,家有兄弟两个将来都会怎么养老?
这种情况很多,看似一样的情况,实际上每家都不一样。
我想,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1,首先,要尊重老人的意愿。一般情况,老人喜欢在农村养老,毕竟一辈子了,无论是环境还是乡亲,都很熟悉,习惯也一样,在农村养老,心理负担小。
2,通常意义上,哥俩是公平分担的,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一个在市里,一个在农村,老人只能住在一家,来回住,在行动方便的时候还可以,行动不便的时候就不现实了。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住在一家,另一家出点儿钱,出多少看当地的生活水平,也参考哥俩的经济状况。大多是在农村养老,城市的出钱。
3,随着社会养老的普及,养老院也是一个选择,如果哥俩工作或身体状况不允许,可以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农村的老人,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一是要讲清楚现状,二是要经常探望。农村老人大都出差较少,不习惯在家以外的地方居住,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做儿女的要多关怀。
4,雇佣护工在家陪护。这种方式多见于城市,农村还没有普遍接受,护工的来源也比较少。这种方式,对老人心理上比较有利,毕竟在自己家里,起码不会产生太多的孤独感。
5,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轮流赡养老人,比如每家住半年或三个月,或者一年。这种方式比较多见,对于同在一个地方的哥俩比较容易,距离较远的哥俩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义务,每个儿子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要计较谁赡养时间长,也别在意那个花钱多,齐心协力善待老人,这才是儿女的本分。
正能量思维:你是父母的儿子,同样也是子女的父母,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也会怎样对待你,你是在为子女做样子,也是为自己积德。
60-70岁的老头们到一起?
我也是一个68岁的老人(虽然我在心里总是把自己划到老年人这个圈外),老年人到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我认为既有个性的话题,又有共性的话题。
首先谈谈个性的话题。
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老人们有不同的关注点。
比如我是教师出身,退休后的生活主要是自驾游、摄影和写文章,那么我融入的圈子肯定是有共同经历和共同爱好的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点展开话题。
干部出身的人肯定喜欢谈自己曾经的成功和辉煌,谈自己的见识和阅历。
工人出身的人往往会更多的回忆在工厂工作的往事,所经历的改制、下岗再就业以及现在的养老金水平。
农民出身的老年人较之上述几类人话题似乎要更多些。因为农民一生经历复杂,命运多舛。他们既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又大都有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经历。所以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农村的过去和现在,个人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的生活状况等。
其次,再谈谈共性的话题。
尽管各个层次的人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同为老年人,他们也还是有许多共性的话题的。
第一、健康问题。这是老年人普遍关心且谈论最多的话题。哪儿的医院善长治什么病啊,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啊,如何保健啊,如何食疗啊,如何锻炼身体呀…无论何地,无论什么层次的老年人,这肯定是个永恒的话题。
第二、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老年人没事愿意遛弯,收音机成了随身伴侣,所以他们的信息量并不少。谈论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交流信息和看法,既是他们的兴趣,也是他们刷存在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议论社会现象。老年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新生事物看不惯,对违反社会良俗的一些丑恶现象更是深恶痛绝。所以议论社会现象也是老年人的热门话题。
第四、回忆往事。现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幼年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青年时又经历了十年浩劫,这是他们共同的经历,也是在聊天时经常触及的话题。
第五、党的领导和对毛主席的感情也是这些老人经常议论的话题。这些老人都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对党和毛主席都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对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所取得的成就,对毛主席的英明伟大都持坚决的肯定态度。
第六、儿女的发展和孙辈的培养。这方面成功者愿意讲,尽管不无炫耀的成份,但普通人也愿意听,以供学习和借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必删。
间接也影响我的情绪?
这是家中有兄弟在所难免的一些事情,特别是上一辈!我家中就我一个独子,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但是我父亲那一辈却发生了这些事情!
我父亲的故事我的父亲,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妹妹,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听说我爷爷那时候有文化,是教书的,但是当时教书赚的钱不多,后来就没有教书,去出苦力了,赚得稍微多一点点,但还是入不敷出!
貌似就我二伯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我爸爸只是初中还没毕业。以此为背景,来说说他们那一辈的事情!
好像是9几年,那条街上的人都会把老房子做成3、4层的小楼房,看到别家都做了,大伯提议三兄弟都出点钱,也把房子做了,做四层,以后老人一层,每个兄弟各一层,本来是挺好的事情。可就是这件事情上出现了问题!
当时我爸爸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国企工厂上班,单位分得有房子,本来是说不想做的,后来还是同意做了。
我二伯当时是和二婶在当地城市里面的公安局住着,他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公安局科员,也是在公安局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本来也不想做,但是做房子一来是自己住,而来是想在街坊领里之间也抬得起头,所以后来也同意了。
然后就各自拿钱做了房子,等房子做完了,大伯开始作妖了,撺掇我爷爷去我爸单位闹事,具体闹什么事情我就不得而知了,闹完我爸爸有跑去公安局找二伯闹。闹来闹去,大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独得这个房子。
后来因为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闹得我爸爸和我二伯都不能好好上班了,他们都同意放弃这个房子,但是得把做房子的钱拿回来,大伯当时说,钱做了房子没有了,我拿不出钱,你们要是谁想要,房子给你们,但是你们得一个人把这个房子接着,一次性把钱出完。
我爸爸气得不行,当时就拍板了,这房子他要了,现在就去筹钱,回到单位开始筹钱,好嘛,我大伯又撺掇我姑姑进来插一脚,让我姑姑劝我爸爸不要这个房子,我妈不同意了,说兄弟几个出钱做房子,这个事情你一个做姑娘的就不要管了,这是他们三兄弟的事情,我姑姑也知道不该说什么,就不了了之了。
我爸爸筹完钱,回去准备交钱拿房,想着大家也是兄弟一场,房子归我们,但我爷爷大伯还是可以继续住的,可是等回去之后,我大伯又反悔了,说要房子可以,只能自己住,不能出租不能卖。我爸爸是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国企工厂呀,长期在外面上班,我们一家在那边有房子,不回来住,房子难道空着吗?
就为这个事情,他们三兄弟最终上了法庭,房子最终还是判给了大伯,协议上也写着,只能自己住,不能用作其他用途。这事算是结束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得到房子之后,他在家打爷爷,还打进了医院,打了两次,我爸爸和我二伯跑去家里把他打了一顿。也进行了警告,好在后来没有再动手打爷爷了,但是对他也不好!
后来这个房子,在我爷爷过世之后,他们还是出租了几层,而且还开了棋牌室!哎,不知道怎么说,也是懒得再去纠缠这些事情了!
结束语在一个有兄弟的家庭,一个东西会发生两人之间互相争夺的情况,但是像我大伯那样的做法,为了房子,老子和兄弟都可以不要,也是我理解不了的。
这个事情发生后,我二伯一家和我大伯是不走动了,我爸爸的性格有点偏软和比较保守,觉得始终是兄弟,他还在走动,我妈是跟大伯老死不相往来了。而且这个事情,也影响了我们下一代的关系,好在我二伯我爸都是明事理的,不阻拦我们这一代之间的来往,但是也鼓励。我二婶是会阻拦的,到现在,她心里还过不去那道坎!
你问怎么破,兄弟间吵架,如果没有涉及到你的家庭,他们吵完,你就安慰安慰你老公,如果涉及到家庭,那就开会说道理,道理讲不通就直接打官司,真的是没必要在一些事情上面花费太多时间,清官难断家务事,兄弟间的事情是扯不清的!
长期住女儿家?
儿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何况一般都是女儿比较细心,女婿比较大度,所以三代人住在一起比在儿子家会和谐一点。
1、和你老婆沟通商量一下。作为女婿总不能直接和岳母开口,肯定要通过女儿转达。毕竟母女好说话。你要和缓的和老婆解释,岳母在你家有诸多不便,举一些事例,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母亲,对孩子有不好,老婆基本能听得进去。
2、岳母也是娘,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年人嘴热,有时候管闲事也是出于一片好心。无关紧要的事,就左耳进右耳出算了,没必要较真。做人难得糊涂嘛!
3、和舅兄沟通,能否接过去住一段时间。私下和舅兄联系一下,把家里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向他说一下。看他是否有解决的办法。能否让他家来接岳母,让岳母去住一段时间。
4、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在小区租房,让岳母住过去。在同小区分开住,既方便互相照顾,又能保持各自独立的空间。当然这个方法需要老婆的认可,由她去提。
老人和子女合住,总会有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家要互相体谅。
老人没人要了?
老年人年龄大了,成了“万人嫌”,自己的性格也变得固执、小气、敏感,家人稍微有个脸色就受不了,这是个普遍现象。我帮你出几个主意,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其他孩子拿赡养费老人没人要了,到了你家,说明要靠你来养老送终了。其他孩子不能当“甩手掌柜”,什么也不管,可以背着老人一起商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其他姊妹既然出不了力,那就出钱交给你,由你来尽主要的赡养义务。不要不好意思说,有些话必须当面挑明了,含含糊糊的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能让出力的人一点好处都得不到。
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老人总觉得年龄大了,手脚不利索,孤孤单单一个人,天天偷偷观察你的脸色,怕被你和家人训斥,有时候会坐到床上抹眼泪,想念自己的老伴。这时候的你应该不管老人提任何要求,都要想办法满足。他说睡觉屋里噪音大,可以给他调换到没有噪音的屋子,他说饭菜口味不好,哪怕你上街给他买好吃的,只要让他高兴,晚辈们受点委屈不算事。
理解老人的心情老人大都是怕死,虽然嘴里不说,可是仔细观察和分析还是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你可以多给老人讲讲人生的哲理,说明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避免不了,关键是在有生之年,能高质量活着,活出精彩,活出自我,而不是天天唉声叹气,一副有今天没明天的样子。可以拿身边的长寿老人举例,如楼下的老孙头都90岁了,每天还坚持自己去买菜,隔壁的王奶奶都85了,晚上还去跳广场舞,来鼓舞老人。让他远离那些负能量的老人,天天在一起就是互相诉苦,其实这些是特别影响老人心情的。
正确看待老人尽事老人爱找事的根源就是怕自己不受大家重视,怕自己被遗忘。你们一回到家是各干各的事,玩电脑的玩电脑,玩手机的玩手机,就剩老人一个人孤零零坐在客厅看电视,老人不给你们找点事就没人理。平常你要多关心爱护老人,多陪老人说说话,哪怕是背后议论人也行,也可以讨论一下国家大事,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是受人待见的,还是有点用的,心情也会好起来,找事的次数就会少了。
可以考虑让老人去养老院和姊妹们商量一下,一起去多考察几个养老院,选择条件好一点的,把里面老人生活的场景拍成照片,回来让老人看看。告诉老人里面有很多和他年龄相近的老人,去了有人说话,不会寂寞,一天三顿饭都有人管,味道好还有营养,现在去养老院里养老是个潮流。可以让老人先进去适应一段时间,可以了就长住,我邻居的父亲在里面住习惯了,过年接出来在家还各种不习惯,喊着要回去住。
总之,不要嫌弃老人事多,想想老人这一辈子的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做孩子的绝不能嫌弃老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老人照顾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