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生鼻祖,四大须生都指谁
京剧老生鼻祖,四大须生都指谁?
京剧“四大须生”有三次变化。四大须生”遂成以下四人:
一、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
二、谭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四代嫡传人,四大须生之一,"新谭派"创立者。
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出身于梨园世家。京剧大师谭志道曾孙,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
三、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出身于京剧世家,他的唱功清纯雅正、韵 味浓厚,做工稳健老练,代表剧目有《伍子胥》、《击鼓骂曹》、《洪羊洞》等。
四、奚啸伯(1910-1977年),自幼爱好京剧,学谭派先生,代表剧有 《白帝城》、《宝莲灯》、《苏武牧羊》等,以《马龙院》最负盛名。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于绘画书法。
扩展资料:
四大须生的变化
四大须生是指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
后高庆奎因嗓疾,退出舞台,余、言于40年代先后去世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直迄今日。
奚谁是京剧老生流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应该是马连良。
奚啸伯票友出身,玩意很好,既讲究又新颖,唱念都属上乘,宗言尚谭余,成就很高。杨宝森天赋有限,但刻苦钻研,终成大器。在一般人看来,马连良缺点很明显,大舌头,一道汤等等,毛病确实很多。老谭过后,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水平都很高,尤其言菊朋,决不在余叔岩之下,声名不及,另有他因。高庆奎要是只会唱,就成刘鸿声了。他其余成就也很高。余辍演,言遭冷遇,高败嗓,须生界无人,才致使马连良崛起。马连良,最大优点就是,台风好,无人能及。科班出身,有扎实的功底,懂藏拙,不能唱时少唱,以念做取胜,能唱时对啃金少山都可。戏路宽广,靠把,衰派,安工,都有水准。聪明,懂设计,在谭余框架内,最大限度展示自己,且通盘考虑,剧团一棵菜,配角整齐,场面好。杨宝森很多人喜欢,但事实上,由于嗓音身体原因,戏路很窄,调门低,好上口,广受欢迎。但不能为人展示京剧的全貌,很有局限。奚啸伯票友出身,亦是如此。故绝不可算杨奚为里程碑。有人还做过类推,谭传人为余,集余之大成在孟小冬,孟小冬之大成在钱培荣,故京剧正宗现在钱培荣手中,这就错了。京剧中老生最标志性的特点?
京剧中老生最标志的特点就是带胡须,行话叫染口。穿厚底靴,官带官帽,儒生戴如金也就是书生戴的帽子和官帽子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常年作答,样样精通。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神采奕奕,老生表现出每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京剧四大名师?
京剧琴师四大家 梅雨田;陈彦衡;孙佐臣;陆彦庭 京剧界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大须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京剧史上产生了以“余、言、高、马”为代表的四大须生。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余、言于40年代先后去世,“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京剧名家十大须生?
1、谭鑫培,谭派艺术的创立者,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
2、余叔岩,“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3、言菊朋,晚清至民国期间京剧老生名角。
4、高庆奎,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高派老生艺术创始人。
5、马连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艺术创始人。
6、谭富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家,新谭派创立者。
7、杨宝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8、奚啸伯,京剧老生,后四大须生之一。
9、周信芳,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10、唐韵笙,爱国艺术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