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爵迫爱,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023-05-05 108阅读 0评论

冷爵迫爱,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艺凡。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的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然而,有许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冷爵迫爱,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5、尝到甜头。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会有进步。

比如,当孩子的语文好数学差时,做功课时就让他先做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做不好,语文也不会有进步。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 先做些简易的题目,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题目。在考试时,也要告诫孩子要先易后难,这不仅能增强信心,还可克服考试恐惧症。一般是先将试卷大体看一遍,先 做容易的试题,再做难的试题。由于可消除考试中的精神紧张,做起试题来就比较轻松自如,常可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6、欲速不达。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水到渠成”。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 如果逼的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思产生反抗情绪,因而是变得善忘,会一下子把刚学会的东西遗忘掉。

7、要多鼓励。 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于批评,因为过多的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8、防止反抗。 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连进取心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将孩子和别人相比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使孩子自觉放弃进取。

9、控制时间。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7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8-11岁的孩子不超过50分钟,如果忽视孩子的精力集中时间,强 迫孩子长时间做功课,不休息,不活动,不仅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

10、刺激求知。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等。

11、吸收教训。 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收教训。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12、不受骚扰。 孩子在做功课时,家长不要大声说话,看电视等,最好有个专门做功课的地方,专门的桌椅,孩子对这个角落有归属感和占有感,这样,孩子做功课时才会更加专心。

13、做好榜样。 要使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让孩子看到父母很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很强,不断学习等等。

当然,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家长应随时注意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方向发展。

我是钢琴教师艺凡,以上个人建议,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欢迎大家留言或私信,和我一起交流探讨。感谢你的支持,谢谢!!!❤❤❤

为什么晋朝司马氏被很多人鄙视?

这两年热播的两部《大军师司马懿》,算是把司马懿洗白白了一会,咱们也知道,现在给历史人物翻案的电视剧是很多的。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下历史人物。

但是作为司马懿来讲,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对他的评价还要低于曹操。后招的皇帝石勒就曾经说过,他评价历代帝王,说如果我本人,遇到汉高祖刘邦,那我一定要北面而事之,我要被他驱驰,就像韩信一样;我要是遇到光武帝刘秀,我要和他竞争一番。我大丈夫行事要光明磊落,如日月一样,我可不能像曹孟德和司马懿俩老儿,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狐媚以取天下。什么意思?就是他认为,曹操和司马懿一样,凭着狐媚取得了天下,凭着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取得了天下。不光明磊落。

可是我们知道,相对而言曹操的知名度和评价比司马懿还要高一点点。为什么?其实比较简单。曹孟德不管怎么样,天下是他打下来的,汉献帝是他接过来的。曹操就说过,如果我先死了,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抢着当皇帝呢。换句话讲,汉室江山是曹操抢过来的。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强盗。

而司马懿呢,整个曹魏天下可不是他打下来的,他真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弄过来的。所以大家总结,他算是偷过来的。他就是一个小偷。

从这个角度讲,曹操算是一个真小人,小人起码他真诚,还有他的可爱之处。而司马懿更像一个伪君子,所说是君子,但是这个作伪的惺惺作态还是让人厌恶。

司马懿顾命大臣,欺人孤儿寡母,狐媚以取天下。石勒所不齿,晋明所掩面。可谓是得位不正,你要是得位不正,能够靠上位后的成绩来弥补,那也算得上是明君,就像李世民一样,开创贞观之治。但是司马家的晋朝可谓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之一,闹得天下百姓活不下去。

司马炎羊车出行的丑事;何曾贵为宰相,一餐饭就靡费万钱,他的儿子比他还过分;石崇和王恺斗富看过世说新语的都懂;王济用人奶乳猪等等。就是这样的领导阶层,以门户自保,完全不计国家利益,一开国就有亡国之象。其他的九品正中制什么的,直接断绝了寒士晋升之路,户调法也维持不久就不行了。更拉低下限的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些也都是司马家留下的祸。

所以说历史上谋权篡位的人很多,晋朝司马氏被很多人鄙视。

你最喜欢哪几篇赋?

野狐试答

题主好,赋是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韵文体,介乎在诗歌和散文之间,赋起源于战国,胜于两汉,宋以后逐渐衰落。

一赋的起源

《周礼》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作“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是铺的意思,《诗经》中的赋,作为铺陈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赋体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制,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的屈原。《离骚》、《九歌》等篇章,虽然并没有以赋来标示,但西汉刘向校书时称为“屈原赋”,后世也把屈原作为赋的鼻祖。

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最早开始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总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随时代发展有着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赋又有着一些具体的特点。

二两汉大赋

汉大赋由枚乘的《七发》开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汉大赋一般都是长篇巨著,结构严密,气象宏大,文采飞扬,肃穆凝重,具有庙堂气息,被看作赋的正宗。汉大赋常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用典多,偏难字词很多,有以此夸示才学的嫌疑。汉赋是“劝百讽一”,劝帝王节俭,结果是以夸富和炫耀为主,汉大赋代表作有《上林赋》、《子虚赋》。

三魏晋骈赋

骈赋也叫排赋,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骈赋全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句组成,句式整齐,辞采华丽,富有音乐性,抒情性很强,一般都比较短小。魏晋南北朝骈赋著名的有庾信的《哀江南赋》,江淹的《恨赋》、《别赋》,鲍照的《芜城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文学的个性化色彩很强烈,名家辈出,佳作如云。

四唐代律赋

唐代科举考试已经很完备,赋列入到了国家考试的科目之中,于是产生了专用的试贴赋,也就是律赋。律赋是对骈赋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对声律和对仗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而失去了文学性的律赋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五 宋代文赋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从讲求形式的六朝骈赋向散文转变,出现了一些不太讲求对偶、音律、辞采、典故等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清新自然,文质彬彬,兼具了先秦散文和六朝骈赋的优点,著名的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宋以后赋这种文学样式渐渐淡出,元、明有杂剧、传奇,明、清有小品文、章回小说,明清散文虽有唐宋派、桐城派,但在文学上已经不处于主导地位了。

六 我喜欢的赋

尼采说:“世间一切文学,余独爱以血书者。”

我最喜欢的是《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这些赋既有着优美的文字,更有着一个活生生的作者站在背后,文字的背后有着他们的悲苦、辛酸,甚至血泪。

郝昭以1000士兵击退诸葛亮的数万军队?

三国时期,有多场精彩绝伦的守城之战。

曹魏集团:曹仁的樊城保卫战,张辽的合肥之战,文聘的石阳之战,张特的合肥新城之战,陈登的广陵之战,郝昭的陈仓之战等;

蜀汉集团:霍峻的葭萌之战,王平的兴势之战,罗宪的永安之战等;

东吴集团:朱然的江陵之战。

上述守城战例,全部坚守成功,而且大多都是以悬殊的弱势兵力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骄人战绩,甚至还有逆袭反杀的壮举。所以,对应的守城名将都得以青史留名。

在上述战例中,知名度最高者,大概就是张辽暴击孙权,其次则是曹仁死磕关羽(南郡保卫战也很突出),再往后,可能就是在网络中呼声极高的郝昭怒怼诸葛亮了!

本文的主人公,正是曹魏名将郝昭。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郝昭死守陈仓,以千余人的兵力,成功抵御了蜀汉的三万大军,令诸葛亮无功而返!

郝昭是怎样做到的呢?此战过后,郝昭的结局又如何呢?

一、陈仓之战的背景。

公元228年,诸葛亮启动第一次北伐,不过整体战况属于高开低走,在平定三郡(南安、天水和安定)之后,却因为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之战的惨败,被张郃狠刷了一波战绩。与此同时,兵出箕谷、以作疑兵的赵云也被曹真击退,赵云在撤兵时烧绝了褒斜道。

蜀军处于全面被动势态,诸葛亮无奈之下选择了班师,返回汉中修整;此后斩了马谡等人,还上书自贬三级。此期间,诸葛亮一直在汉中筹备军资、修整练兵,准备厚积薄发。

不久,曹魏与东吴爆发了石亭之战。曹休中了东吴周鲂的诈降之计,在石亭一战中被陆逊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了无数的辎重器械,阵亡了上万兵力,差一点儿就全军覆没,幸亏被贾逵救走才逃过一劫。此战过后,曹休很快就忧郁成疾,不久就病逝了。

曹魏方面加强了东线的防务,开始战略性偏移,魏兵大举东进,导致西线地区的兵力出现了短暂的空缺期。

诸葛亮看到时机成熟,同时也是为了策应东吴的战事,于是开启了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可谓是厉兵秣马、有备而来,那么曹魏方面有什么准备吗?

当然有了!一方面是曹真的预判和部署,另一方面就是郝昭的实操和防御。

此时的曹魏集团中,军衔最高、能力最强者,当属曹真。

当诸葛亮在汉中屯兵修养期间,曹真就预测到诸葛亮很快就会反扑,而且精准地预测到了诸葛亮的出兵路线,那就是陈仓道,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于是他做出了相应部署,“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郝昭当然也没闲着,他大搞基建,在保留陈仓旧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座陈仓新城!

旧城在后方,背靠群山而无忧,可以为新城支援器械、粮草;而新城在前线,依托郝昭提前修缮的城防体系,完全可以与诸葛亮进行消耗战和攻坚战!

这种防御体系,对于远道而来的诸葛亮来说,实在不妙呀!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此战的具体过程。

二、陈仓之战的过程。

诸葛亮来到陈仓之后,立即获取了两个情报:1.陈仓已经修缮了防御工事;2.郝昭在陈仓。

这两条消息,对诸葛亮来说,都是超级利空。

1.陈仓本来就凭借地形优势而易守难攻,现在重新修整、另筑新城之后,已经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期,“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估计是骂骂咧咧地各种吐槽。

2.“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诸葛亮听说郝昭在陈仓城镇守,简直大吃一惊!因为郝昭颇有威名,而诸葛亮素有耳闻,所以对于攻取陈仓,诸葛亮感觉有一定难度,“亮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

诸葛亮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攻城!只要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应该都会知道,在三国冷兵器时代,攻城的难度要远比我们能够想象到的难得多得多!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种攻城方式,譬如几个人抬着梯子爬城墙之类的,都是超级小儿科,那只是古代攻城战中的超级缩影之一,如果想要用图文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古代攻城战中的攻防器械、攻防手段还有地形、城墙等各种因素,那必将是一篇上万字的专业论文!

因此,我们只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就行,那就是一旦在兵力上达到绝对优势,一般情况下都是围而不攻,也就是兵书所云“十倍则围之”,攻城战则是最后的选择,还往往出力不讨好,效率和性价比相对来说都很低!

这一点,诸葛亮南征之前,马谡就献出过攻心论,也就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所以,诸葛亮准备派人招降,他麾下正好有一个人是郝昭的同乡,此人名叫靳祥。

靳祥只身来到陈仓城中,见到了郝昭,许以高官厚禄,但郝昭不为所动,慷慨激昂地说道,“吾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便可攻也”,我已经做好了誓死拼搏的准备,你不必再说了,回去告诉诸葛亮,让他放马过来吧。

诸葛亮不死心,想让靳祥再去争取一下。靳祥来到陈仓城下,人家郝昭直接不让进门了,靳祥在城下吆喝了几声;郝昭大怒,做出搭弓欲射的样子,“前言已定矣。我识卿耳,箭不识也。”我已经有言在先,再说无益,即便是我讲同乡之情,这箭可不长眼睛!

靳祥灰溜溜地闪人了!

诸葛亮无奈,只能选择了最不愿意看到的攻城。“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也就是说,诸葛亮虽然选择了下下策,但他仍然自认为比较有把握,因为自己占据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曹魏的救兵一时不能赶到,所以就想一鼓而拿下陈仓城!

但是,一旦交火之后,诸葛亮就有点错愕不已了!在攻防战中,郝昭展示了出类拔萃的能力,纵然诸葛亮使用了各种攻城手段,都被郝昭一一化解!

蜀军架起云梯,郝昭就用火箭射之;云梯燃烧,蜀军被烧者极多;

蜀军以冲车攻城,郝昭就用大绳拴着石磨盘砸过去,冲车全被折断;

蜀军用井阑百尺作掩护(上面可以射箭),然后填平了护城的战壕,准备直接爬上城墙,但郝昭又在城内筑起了第二道城墙,“又于内筑重墙”;

蜀军启用了掘子军,准备挖地道突入城内,但郝昭见招拆招,“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就是说又挖了很多深沟,截断了掘子军的路线,令其自动暴露!

这一战的结果是什么呢?

“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在曹魏的救兵赶到后,诸葛亮选择了退兵。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在一月之内的攻城战中结束,最终没有捞到任何便宜!

我们思考一点:郝昭为什么能够抗住诸葛亮?是郝昭太神了,还是诸葛亮太菜了?

在当代网络中,对于三国人物的品评,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类现象,一类是无节制地拔高,譬如把郭嘉拔高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另一类就是无下限地贬低,譬如把诸葛亮贬低成了不懂军事的后勤总管!

当今网络中,对于陈仓之战,很多人都有共同的认知,那就是郝昭一战封神,而诸葛亮却一败涂地!

这些网友都会把郝昭捧上神坛,而把诸葛亮猛踩一脚,恨不能一脚踩到尘埃里!

诸葛亮荣入武庙,把司马懿打得“畏蜀如虎”,就真的如此不堪吗?

本文前两个部分,基本是站在曹魏和郝昭的立场来写的;现在我们站在诸葛亮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可能就会迎来反转了!

郝昭之所以能够守住陈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陈仓易守难攻;2.诸葛亮的后勤出了问题。

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点:陈仓坚固,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

诸葛亮虽然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受限于陈仓的地形,兵力无法完全展开,所以兵力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攻城战可不是阵地战,更不是人多力量大的拔河比赛!

郝昭对于陈仓城的修筑,前文已经提到;至于多么难攻,也已经推演;现在重点盘点一下,三国攻城战的艰难战例。

1.曹操围攻吕布两个多月,然后水淹下邳,直到城内哗变,吕布才被部将生擒送了出来;

2.曹操围攻邺城,麾下诸位名将都上了,审配死守了三四个月;在决开漳水灌城之后,审配又坚挺了三个月,直到城内出现了叛军投降,才最终城破;

(备注:你能说曹操的全明星阵容不够强大吗?)

3.曹仁守南郡,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对手是周瑜、张飞以及东吴主力,大概坚守了一年多,还把周瑜射掉了半条命;

4.霍峻守葭萌关,在只有数百人的情况下,顶住了刘璋派出的上万兵力,还有斩杀敌将的战绩;

5.罗宪守永安,只有两千人的兵力,却顶住了东吴陆抗的三万大军(陆抗可是超级名将),此期间,城内还出现了瘟疫,甚至还有小范围的叛乱,都被罗宪搞定了;

6.朱然守江陵,外援已被切断,成了孤城,兵力不到五千,对手是曹仁、张郃所率的五万大军,但朱然却死死地顶住了;与罗宪的遭遇相同,江陵城内也出现了瘟疫和叛乱,都被朱然平息;

7.孙权攻合肥,不提了,反正是一辈子没拿到一根毛线;

8.张特守合肥新城,面对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在拼死抵抗一个多月之后,兵卒战死、病死大半,最终城破,于是张特选择了诈降,并以缓兵之计获得了诸葛恪的信任,然后连夜修补了城墙,于次日再次决战,诸葛恪竟然一时又攻不下了,在撤兵时还遭到反扑!

看到上述战例,您是觉得曹操、周瑜、陆抗这些人水平不行呢,还是觉得审配、霍峻、张特这些人神乎其神呢?都未必吧?

那么再追问一句,您还觉得诸葛亮水平很拉胯吗?

其实,古代攻城战,真的是事倍功半,如果对方的城池足够坚挺,真的难以攻克,基本都是比拼后勤,耗光城内粮草,或者城内出现了变故,才有可能破城;一旦日久疲敝、军心涣散,或者对方援兵赶到,大部分都会无功而返。

诸葛亮之所以退兵,除了费耀赶来救援之外(张郃还在途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后期补给出现了问题。

第二点:诸葛亮的补给问题。

第二次北伐出兵之前,诸葛亮曾经专门给诸葛瑾写信,表达了牵制魏军的意思,“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这段话中,其实透漏了很多信息。

1.陈仓道年久失修,已经不利于行军了,于是诸葛亮在出兵前,临时开辟了这条道路;

2.既然行军不利,那么运粮就更不利。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困扰最大的问题,就是运粮问题,这一次也不能例外。

诸葛亮二伐,粮食根本就没带够,又因为运粮艰难,所以大军的口粮,主要依靠大军自己携带的粮草。

这么说,有凭据吗?当然有!这个情况,是张郃判断出来的!

当诸葛亮开始围攻陈仓之后,魏明帝曹睿就坐不住了!

曹睿想到了最能打的张郃,于是火急召张郃至京师,命张郃赶到前线救援。曹睿担忧地问道,“迟将军到,亮已得陈仓乎!”等将军赶到陈仓,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得手了呢?深表忧虑!

但张郃不以为然,“比臣未到,亮已走矣”,我还没到,估计诸葛亮就撤了!

曹睿惊问其中玄机,张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要害,“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屈指算来,诸葛亮的粮草辎重,肯定撑不过十日了!

张郃之所以位列曹魏五子良将,那可不是吹出来的,这家伙有一项天赋异禀,那就是料敌先机,对于诸葛亮的动向,竟然全被他精准地预测到了!

张郃连夜行军,才走了一半,诸葛亮就退军了!

以笔者的浅显之见,愚认为,诸葛亮兵出陈仓,并非真正的战略目标,他只是为了策应东吴的战事,牵制曹魏的西北兵力,如果能拿下陈仓,则首选劝降,实在不行就强攻拿下,最差的结果,就是打一枪就走!

如果诸葛亮吃准了要攻下陈仓,不可能就带那么几天的粮食吧!

此外,诸葛亮是11月出兵,12月攻城,在20余天之后撤兵,但是到了1月,陈式在另一个战场上得手了,他连续攻占了阴平、武都二郡,令曹魏国内为之哗然!

也许,诸葛亮的终极战略目标,可能就是武都和阴平!

最后,我们还是聊一下郝昭吧。

陈仓之战,并不能说明诸葛亮多么菜,但我们要客观地承认,郝昭是真的强!

此战过后,曹睿大喜过望,对中书令孙资(郝昭的同乡)说道,“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爱卿乡中有如此生猛快意之人,郝昭有如此上等表现,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这应该是对郝昭最大的褒奖了吧。

然而,正当曹睿准备提拔重用郝昭时,郝昭却因为用命过度、积劳成疾,很快就不行了。

临终前,郝昭在向子辈们吩咐后事时,再一次提到了陈仓之战的惨烈,同时也能彰显郝昭坚守的意志和誓死的决心,“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

在攻防战中,郝昭为了修补城墙,竟然把棺材板都用上了!

这种狠人,这种拼命的姿态,诸葛亮劳而无功,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三藩之乱为什么会爆发?

解释三藩之乱何以爆发,必须要清楚三藩如何形成。

1、三藩的形成

在八旗入关之前,明末的三位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继率军并携带大批红衣大炮及武器工匠投奔大清,皇太极封他们为王,甚至赐尚可喜部名“天助兵”。他们的部队名义上隶属八旗,实际上相当独立。1644年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军入关,被封平西王。

这几支降兵战功赫赫。清廷在平定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中,皆借助此力。特别是吴三桂在剿灭南明永历集团过程中立下头功,晋封亲王。遂镇守云南,兼管云贵两省兵民事物,总督、巡抚均听其节制,权势一度惊人。

可以说,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

2、势力的坐大

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

满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世守云贵。封耿仲明为靖南王,世守福建。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世守广东。封孔有德为定南王,世守广西。孔有德死后,女婿孙延龄以广西将军的身份控制广西。

南明灭亡后,吴三桂等人不仅完全控制西南几省的军权,连财权、人事权也完全控制,形同独立,成为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不能容忍的。

3、藩乱的兴起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宣布起兵。随之而起,广东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迅速响应,台澎的郑经集团进兵福建漳泉,吴三桂自云、贵而东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境。北上四川,四川官员纷纷选择投降。

除此之外,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汉官、汉兵及少数民族上层等都迅速响应。在长江以南,满清更是只剩下苏南和赣北一隅之地,大有丢失整个南方、进而政权崩溃的风险。

三藩之乱动乱的实际是由平西、靖南、平南、定南四逆、四藩发动的,但史家遵循惯例仍称其为“三藩之乱”。到了康熙初,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这一局面时称“三藩”。

“三藩”多拥重兵,久镇其地,形同割据,位列封疆,这使得康熙皇帝极其忧虑。而且,当时明朝倾覆不远,民间旧明势力很大,反清复明、回归故国的思想还比较浓厚。

4、康熙的倒藩

朝廷的考虑是,全国统一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中央分庭抗礼,成为了极大不安定因素与隐患。

康熙的倒藩是三藩之乱的直接原因。历史学者王鍾翰认为康熙帝能很好地调和满汉民族矛盾,其实不然,此乃过誉之词。三藩之乱因撤藩而起,以致汉臣倒戈,贼势日盛,半壁江山不属清廷,这与康熙年轻气盛,措置失当有直接关系,若天不助吴三桂病亡,战争会向何方发展可谓未知之数。

而后来施琅对台用兵实为平藩余波,姚启圣招抚之法与施琅兴兵之略并无对错之别,皆因康熙锐意进取,故成施琅之威名。

可以说,康熙帝所造盛世,多得天助,时势造英雄,其本人对汉臣之防范,对满人之偏护,比较鲜见于实录,却多见于起居注。另者,康熙皇帝暴戾急躁、好大喜功的个人性格,对宪、纯二帝的行为模式也有影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