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才女,上官婉儿凭什么是四大才女
宋代四大才女,上官婉儿凭什么是四大才女?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亦有四大才女,美女以姿色出众为人所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即是描述这四位美女的,那么才女必然是以才华横溢,德才兼备才广为流传。而位列四大才女之一的就有这样一位女子——上官婉儿,她虽然出身名门,但因为祖父的缘故被贬为奴,后服侍女皇武则天,她究竟有多么的才华出众才会被列为才女之一呢?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后被拜为昭容,又称上官昭容,祖籍陇西上封,唐代的女官,后被封皇妃,也是诗人。因为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随母亲郑氏配入内庭为婢,为奴期间,其母亲对其培养却很上心,上官婉儿不仅熟读诗书,而且能吟诗作赋,聪明异常。后武则天出题考较上官婉儿,发现其文不加点,须臾加成,辞藻华丽,便免其奴婢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有着“巾帼宰相”之称。唐中宗时,被封为昭容,权势也更旺了,在政坛及文坛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以皇妃的身份掌管着内廷和外朝的政令文告。
 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卷,藏书均以香薰之,是以她的书后来流落民间都芳香扑鼻没有虫蛀。她在诗歌方面,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极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在中宗年间,因为她的地位影响,她的诗风也影响了宫廷的诗人和各方人士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创作主流。她曾设立修文馆,光召当朝词学之臣,开展文化活动,与学时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并且她还在开拓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多有贡献。
上官婉儿,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凭借着她的智慧,才华与灵气穿梭于朝臣文人之间,”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有人曾这样评价她 ,虽然也有批其淫媚,但她的才华不会被隐没,她当称为一代才女!
谁爱画宋代四大才女?
画家赵连蔼老师爱画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
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称为“宋代四大才女”。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张玉娘(1250 ~1276),宋末文学家,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丽水市)人。字若琼,自 号一贞居士,张玉娘自幼喜好文墨,尤其擅长诗词,当时人曾经将她比作东汉曹大家(班昭)。吴淑姬(约1185年前后在世),失其本名,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
如何评价宋朝女词人朱淑真?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相对于李清照来说,我更喜欢朱淑真的词。李清照是词宗,自是见字三礼,但读其词,她词中显示的大气和富贵,把我压得总有一种如门童般的感觉,而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男儿英雄气,着实难以让人亲近,敬佩之余,巍巍乎,高山仰止。
读朱淑真就不一样了,她就如同一位可以窗望的小妇人,带着对世俗和命运的不满,正埋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写着自己喜欢写的诗文,将一腔地真情倾泄在笺上,当你对她一声轻唤时,那抬头浅浅地莞尔一笑,安然亦愉悦,这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懂。
朱淑真被誉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其实这四人中,李清照不但在女词人独占鳌首,在那大宋朝有几人能比?作为女词人,也就这朱淑真能比肩一二了,但意境上,应该也不在一个层次,她达不到易安的那个高度。至于吴淑姬和张玉娘,那纯属就是用来凑数的,同这二位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才貌双绝。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现有《断肠诗集》和《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世人总把她同李清照相比,一般的结论是“才比李清照,命比纸更薄”,但如果单拿出来说,她却是以一个“问题美女诗人”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那些道学家们对她更是口诛笔伐,一万个的贬低,她的作品一直为正统文学所轻视。
杨维桢说她“然出于小聪挟慧,拘于习气之陋,而未适乎性情之正。”王士禄说她“笔墨狼藉,苦不易读。”《四库全书》竟说她的词能传后世的原因是“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于后。”
每每看到这些评价,心中总有股忿忿不平之气,这些臭男人,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们懂得什么叫爱情,什么叫相思?他们如何能知道,对朱淑真来说,诗词不重要,生命不重要,只有爱情才是她的命,才是她人生的全部。相信如果她九泉有知,对这些评价,肯定会报以淡淡地一笑,一笑而了之,其潜台词定是“懒得理他”。
朱淑真出生名门,其父朱晞颜是朱熹的族弟,她是家中长女,加之聪明灵秀,自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从小的心愿就是找个心仪的良人,好好过日子;就如同那学子想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满一样,这样的愿望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闺中的朱淑真就这样向往着,她熟读经史,笔墨纸砚是她兴趣所在,诗词歌赋是她生活期待。她期望着以后能同一个欣赏她,呵护她,懂她的人,相伴相守,为她撑起身后那一片蓝天。
她终于出嫁了,南宋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中这样记载:“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她是嫁给了一个小官吏,一个吃穿不愁的公务员,有着铁饭碗。不过她老公这公务员是拿钱买来的,想必才能平平,靠真本事的话那是根本考不上的。
朱淑真对未来的生活也很是憧憬,她想着“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肖郎万首诗。”她期待着与他能够你唱我和,斟酒赋诗,琴瑟和鸣,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生活。然而,这老公的情商实在是太低了,她心中那万首诗,从此便夹杂了丝丝悲怨之音。
一家人出游,面对春晖中江边的似锦繁花,朱淑真心中的绮丽词句脱口便出,奈何身边人却呆若木鸡,不解风情,最多只能说个“这花开得还好哈”。怎奈是“万紫千红浑未见,闲愁先占许多般。”她要找不仅是一个过日子的老公,更是想寻得一灵魂伴侣。奈何这身边人却是平庸之身,可怜的她只能仰天长叹:“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
尽管后人对她是多有责备,其实这朱淑真还真是个好女人,她虽然对这婚姻有诸多的不满,但她左右看看,大家不都是这样过的吗?她把这都归于命,她认命了,她还是想同老公好好地过日子,她的内心其实就是一个离了家想家,离了夫想夫的小女人。
在老公出差,日久未归时,她也是充满了思念之情,把老公的一封写得扭七歪八几个字的来信,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才能入睡,并且还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寄与老公,信中无一字,尽是大圈小圈圈套圈。
以她老公那情商如何能解得是何意?最后才于书脊夹缝处见一诗:“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唉,可怜的朱大小姐,怎一个情字了得。看见这封信,谁还能说这朱淑真是个坏女人!命运既然选择了她过这样的生活,她也自认是只是个一平凡女子,嫁就嫁了,安享平静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生便也算得了尘世的圆满。
可他这老公实在地不争气,这是个胸无大志的平庸之人,靠才干获得升迁那是门儿都没有,不仅不能为她蔽风遮雨,遇事还躲在后面;对她的才情那是满满地漠视,更谈不上欣赏和懂她了。与这样的老公同床共枕,朱淑真的心中开始有了嫌隙。
更让她受不了的是,这老公竟然在外还纳妾了,这让她如何受得了,她可不是一个能容忍“小三”之人,尽管这在当时是被认可和很普遍的现象,于是朱淑真便毅然“休夫”,只身回了娘家。
朱淑真是很漂亮的,早在未嫁之前,邻家就有个男儿对她是情有独钟,但因为各种原因,天天的擦肩而过竟化作无果,那男儿无从倾诉,只能将思念之情,埋在那心底深处,尘封了起来。
时光荏苒,再聚首时,一个早有妻室,一个已为人妇,但他们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真心相爱,一日不见如三秋,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相思缠绵,情深缱倦,不管不顾,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没有结果却也无怨无悔。朱淑真在这欢乐的日子里,写下了她的代表作《清平乐》,这也是最能反映她大胆纯真之情的一首词,当然,也是被道学家斥之为“淫娃荡妇” 狎昵之词。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真是一首惊世骇俗的大胆之词,描写的是男女爱情约会游玩的场景。上阕写二人相约游湖赏花,却遇到了“一霎黄梅细雨”,搅扰了情人约会,于是避雨小住。
下阕则写在避雨之地的亲近:“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可谓大胆狎昵,也不怕旁人看见便搂搂抱抱在一起你侬我侬!想必也是避雨之地幽静无人,她才敢如此大胆,忍不住与情人亲近搂抱!结尾两句则写分手归来后的心情,一句“归来懒傍妆台”便将女子归来后思念情人的心理神态描绘地活灵活现。
懂她的人,知她是肝肠寸断,满腹伤心事,更与何人说;不懂她的人,说她是不守妇道,淫词艳曲、满纸荒唐。
然而,朱淑真所处的南宋,正值程朱理学盛行,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寻访青楼,女子则稍有不慎,就被定为失德不贞。她这样的言行如何能被社会所容,到处闲言四起,非议不绝,将朱淑真直接就刻画成一个名声不好的坏女人。
她的“贪淫”之名不胫而走,人们看她的眼神,必定饱含着鄙夷与不屑,而她香风所过之处,也必被人唾之弃之。在这些人的眼中,她的追求转变成了寻欢,继而转化作了淫荡,他们囿于鸡窝中鸡的心理,来度测凤凰的心思。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时朱淑真的心思是如何地一种轨迹的。也许,她只是想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也许,她只是想对枯燥的生活找些弥补,也许,她是为了心中的不甘而不管不顾,也许,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究竟为的是什么。我在想,是否她就从来没有学会过什么叫拒绝,从来没有享受过爱,对方些小的关爱呵护,便让她感动,从而迷失了自我,于是便顺其自然地由它去了。
朱淑真尽管我行我素,但“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只好是不见。不能见,不可见,想见而不许见,见了会有大麻烦。
于是,她写下了《减字木兰花》遣怀:“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后世有个叫青林知青的读罢此诗,不禁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悲从中来,口占一绝:“美人如花命如叶,相思泪流湿满靥,全诗看尽唯一独,总似易安戚切切。”
在世俗和家人的多重打击下,到最后,她一个小女人也实在是承受不了,于是,她心中唱着“愿做菩萨那朵莲”,选择了出家为尼,想找一个清静之地,做一个黄卷青灯伴古佛的人,以此来逃避世间那恶毒之语。
但她终究没能享受到清静,那心中的思念和不甘让她不能释怀,于是,在一个万籁无声的夜晚,一番梳洗之后,她带着爱情的不甘,带着婚姻的不幸,带着无路可走的落寞和那只有她懂的情怀,投入了水中那月光的怀抱。此时,月明星稀,“凉满梧桐月,月却在梧桐缺处明”,那闪着鳞光的河水,正一波波地将她送向远方,正如开在佛前地那朵水莲……
朱淑真,一个因爱而生,因爱而死的好女人,因嫁错了郎而悲情一世,可叹的是她在离世后也没有得到安宁,她父母在世人的一片责难声中,将她所写的诗词文集全部付之一炬,很是可惜。好在她在当时已名声远播,所作之诗词就广为流传,有人从传诵者的口中收辑其部分作品,题名为《断肠集》,虽然十不及一,但好歹她的诗词才得以流传下来,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她的芳名。幸甚幸甚。
女子的闺房中有什么神奇的发明吗?
古代女子闺房用品,我们只来说一说古今女性都要用的物品。
一、每月例假来时,在没有姨妈巾的情况下,古代女子如何应对月经?古代女子用“月事带”,实际上就是用布多叠几层形成布条,不同的是,越是带并非一次性用品,用完之后要马上清洗晒干,以备下次使用。
二、古代女性的塑形内衣“亵衣”。有记载描述亵衣的样子:前圆后方前短后长,为了达到修身塑形的效果,还要在经过腰胸肩的部位分别系带以塑身,此外在袋子的肩膀处要绣上完整的图案,以遮盖缝线之处。亵衣有效做到防走光,还能自我保护。可见古人在内衣制作上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三、古代女子对香的酷爱。古代女子没有香水,但是有香料,香包香囊和香笼。据晋朝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衣熏笼。”就是熏香,用来熏衣服,熏房间,薰身体。后来人们还以此为灵感创造出熏香手炉,既能熏香,又能暖手。
四、体现女子心灵手巧的手工刺绣肚兜。红肚兜也是古代女子内衣的一种,上面所有的图案都是自己绣上的,喜爱花鸟动物。
从以上神奇之物可以发现古人的智慧至今仍令人惊叹,兼具艺术、审美、实用于一体。对于现代女性用品设计能够提供诸多设计灵感。
为何中国女性地位在宋朝之后下降?
李俊从秦到清这两千年以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并非一直都很低。宋朝之前,中国女性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地位。其实,宋朝之后,不管女性还是男性,社会地位都在下降,只是女性下降得更快一些。
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说到,“唐公主三嫁者三人,再嫁者二十七人。嫁过三回的有三位,嫁过两回的有二十七位。”所谓的“面首”是指男宠,语出《资治通鉴》。南朝第一个朝代的宋明帝的姐姐山阴公主对宋明帝说:“臣妾与陛下俱托体先帝,陛下后宫万千,臣妾独驸马一人,事太不均。帝乃为公主设面首左右三十人。”宋明帝答应了公主的要求,为她设置面首左右三十人。但是宋朝之后,就没有哪位公主敢向皇上提类似的要求。
宋朝以后,礼教就开始毒害人们。到了明朝,这种礼教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并且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要求人们坚贞不渝、始终如一的节操。对女人的要求就是,对丈夫要有一种忠诚与贞操。要求男人对君主,国家有一种忠诚与贞操。
这个文化观念影响下,个体价值意义被否认。不仅是女性对自己身体没有产权,即使男性对自己身体拥有产权也是非常有限的。君子等统治阶级地位得到提升,从而借之爱国的名义剥夺普通老百姓对身体的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妻子就是丈夫私有财产,所以是没有产权的。
所有子民都是属于国家的,一切要服从这个国家。就这样,他们被灌输爱国思想,从而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地位。其实,这两千以来,孔家店并不是一直都有市场的。孔家店能够垄断市场的时间不长,主要是在明清的几百年。
进入明朝,女性对自己身体没有产权了。没有产权,何来自由?因此,女性失去了自由,社会地位自然就会低了。为何当时女性无法通过解放运动获得产权?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阶级的打压,二是生产关系方式。如果一个女性在当时社会表现得另类,成本是惊人的。要知道,当时是农业社会,一切都要依靠土地。要是另类的话,必然受到家族的打压。一个弱女子,选择对抗的话,必然就会无容身之处。农业社会里,可不像现在可以出去打工。这种情况下,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反抗的权利。
宋朝以后,个人地位就开始下降的。可以说,宋朝还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典范王朝。那时,公民还是很自由的。人们经常说唐宋诗歌,但是没有说明清诗歌,这就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对文化的控制。明清这两个王朝,右派被赶尽杀绝。其实,之前中国还是有自由派的。罗斯巴德在《自由意志主义在中国》一文中说,“道家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自由意志主义者,实际上相信政府不干预经济或社会。”但是明清这两个王朝,朱熹等人文化成为这个时代主流价值。同时,这两个王朝又有禁海政策,直到鸦片战争被迫开放。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女性地位确实有所提高,这也是当时生产关系有关。其实,两性的地位都在提高,而不是仅仅女性。清末时到民国时期,女性确实有明显提高,所以出现张爱玲等才女。不过,建国以后的三十年,中国和世界隔绝。这段时间,尽管政府通过立法手段提高女性地位,女性名义地位看起是上升,但是真实地位却是下降的。
中国女性地位提高,主要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市场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从而她们获得很多发展机会。事实上,这些年以来,女性地位比男性还要高。很多方面,她们享有特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绝大数女性都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当然,男性也是受益者,只是获得好处没有女性那么多。
因此,很多人认为传统社会里,男人是养女人,这是一种误读。当时,妻子只是丈夫私有财产,所以劳动所得必须让丈夫来分配。表面看起来,一切东西都是丈夫给予妻子的,实际上是妻子用劳动换来的。
中国古代女性在长达几百年时间里,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简直不当作人来看,这是对她们非常不公平的。不过,现在女性地位发生巨大变化了。现在,很多女性把追求特权当作一种权利,这也是对男性的一种不公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