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和茶道,六大茶艺的基本原理
茶艺和茶道,六大茶艺的基本原理?
六大茶叶加工基本原理
1、绿茶的加工原理
绿茶的加工,一般是采摘鲜嫩的芽叶,通过高温杀青、做形、干燥而成。其中杀青是制绿茶的关键工序,通过蒸汽加温或锅炒等干热工序,使鲜叶中的蛋白酶得以破坏,制止茶多酚的氧化变红,以保证绿茶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绿茶的加工方法,在六大茶类中,是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茶鲜叶成分中原有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方法,用该方法加工而成的绿茶其品质最接近茶的天然特征。
2、红茶的加工原理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茶树鲜叶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干而制成。其总的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与绿茶的清汤绿叶有着明显区别。红茶的加工原理主要是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形成大分子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
3、乌龙茶的加工原理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乌龙茶加工的前三个工序造成少量细胞破损,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后三道工序加工原理与绿茶同。
4、白茶的加工原理
白茶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在白茶的加工过程中,萎凋时间很长,由于萎凋过程中细胞脱水,引起酶浓度增加和细胞膜的破损,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导致茶多酚的氧化。
5、黄茶的加工原理
黄茶加工工艺的特点是在绿茶初制工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闷黄过程,即杀青、初烘、闷黄、(做形)、干燥。黄茶的闷黄工艺使在制品处于“闷热”的环境,从而造成茶多酚的自动氧化。同时,在闷黄的过程中,有少量的微生物存在,对黄茶的品质形成也起一定的作用。
6、黑茶的加工原理
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此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品质的形成是因为有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产生的酶促反应(主导)、微生物的代谢热与茶坯水分相结合产生的湿热作用(为辅),推动了一系列的复杂的生化变化。
中国的茶艺表演分哪几种?
根据器具分类,有盖碗,紫砂壶,玻璃杯等茶艺表演;
根据茶类分,有花茶茶艺,铁观音茶艺,红茶茶艺,绿茶茶艺等茶艺表演;
长嘴壶茶艺表演,禅茶茶艺表演,其他茶艺表演等。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发展有哪些异同点?
茶叶不就是中国传出去的吗?然后各个国家经过自身的地域因素或者文化因素,把它融入到本国的文化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尤其是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应该来讲是从属关系。现代人喝茶很少有那些仪式和形式,崇尚简单所以各个国家的茶艺也在发展进步。
古代与茶相关的著作你知道哪些?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对世界文化起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千年历史文化河流中,众多的历史伟人、文化思想、以及各朝代的更替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中华茶文化,在这历史文化河流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起着积极的影响!
谈到中华茶文化,不得不说一下茶文化中的两个特色:中华茶艺和中华茶道。
中华茶艺与中华茶道 ,中华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着: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中华茶艺是中华茶道的基础,是中华茶道的必要条件,中华茶艺可以独立于中华茶道而存在。
中华茶道以中华茶艺为载体,依存于中华茶艺。中华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中华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中华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中华茶道的内涵包容中华茶艺。中华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中华茶道和中华茶文化之间。
中华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中华茶艺的外延大于中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中华茶艺、中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中华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中华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中华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中华茶道的精髓所在:以和、静、怡、真为之精髓所在。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华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华茶道的核心,"静"是中华茶道的灵魂,“怡”是中华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真"是中华茶道的终极追求。
追溯中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也有不少典籍著作记载着中华茶道文化。
最著名的著作要数《茶经》,《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还有《大观茶论》一书,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还有《煎茶水记》一书,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还有《品茶要录》一书,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还有《茶具图赞》一书,《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以及《续茶经》一书,《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这些经典古籍著作记载着中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茶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起着积极的影响!
十个少数民族的茶俗与茶艺?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